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初婚年龄不断推迟,但终身未婚率目前仍然很低,具有晚婚普婚的特点,与欧洲婚姻模式中终身未婚率高的特点明显不同。中国社会重视家庭中的代际义务关系,相关社会政策尽力维护婚姻收益的专属性和排他性,这些都强化了婚姻价值,有利于维系普婚模式。但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加剧,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特别是消费主义思想对年轻人影响很大,对传统婚姻、家庭、生育观念造成较大冲击,影响到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导致人们做出不婚选择的风险加大。随着经济进入减速转型时期,个人在婚姻市场找到合意配偶的难度加大,更有可能选择不婚。分析预测中国婚姻模式的变化趋势,必须理解个人婚姻决策的过程,特别是普婚模式和不婚模式下决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萍  卢姗 《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107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婚姻迁移是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重要方面,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农村人口的婚姻迁移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四川盆地农村人口六十余年来婚姻迁移的空间演变情况,发现婚迁距离总体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受教育程度和婚前从业状况对其婚迁距离有较明显的影响,经济动因在婚迁地域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村人口婚迁空间演变带来的影响中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从宣传引导、政策调整、经济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际流出人口空间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昌 《西北人口》2012,33(3):99-103,109
探讨中小尺度人口流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格局是揭示我国当前人口流动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析人口时空过程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安徽省际流出人口为研究对象,从静态角度分析,安徽省际流出人口具有东向选择特征,各地级市的人口流向具有一定的空间选择性。从动态角度分析,流向长三角区域的江苏、浙江、上海比例有所增长,流向福建和天津的比例升高,流向广东、河南、辽宁、山东、湖北等地均不同程度下降,流向比例的变化意味着区域替代性特征开始显现。对省际流出人口空间选择的成因分析,发现距离对空间选择影响显著,有无直通火车对流出空间的选择影响并不显著,人均GDP水平对空间选择并不显著,就业岗位规模和人均就业岗位对空间选择影响显著,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因子对空间选择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的人口普查资料,首先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职业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也分析了不同时期省际人口的迁移原因变化以及多个因子对省际迁移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省际迁移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为生产运输类,且从事此类职业的省际迁移人口更愿意迁入高收入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收入和消费)、就业结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文发展指数的"拉力"作用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陈锋 《西北人口》2012,33(4):52-57
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打工青年的"闪婚"与"跨省婚姻"两种婚恋模式的现状、发展、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并从婚恋选择中的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对两种婚姻模式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闪婚与跨省婚姻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选择的婚恋模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两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差异也有共性。而从其发生机制来说,闪婚与跨省婚姻都彰显了打工青年面临的结构性婚姻选择困境,以及代际之间、性别之间对于婚姻意义中的情感性与功能性的偏重有所差异。婚姻中的情感性与功能性的权衡型塑了打工青年在"闪婚"与"跨省婚姻"之间选择的钟摆现象。当下,应当重塑婚姻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情感性与功能性的双重价值意义,对打工青年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减少这两种婚恋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5,(6):56-67
本文基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从县市(区)层面分析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空间偏好,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宏观格局,"福厦泉"地区是集聚中心,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则为边缘区;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则相对较为均衡。省际流动人口流入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流入地区所能提供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密切相关;而省内流动人口流入则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呈现出高生活质量驱动,良好个人发展条件驱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职业驱动的特征。同时,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重要的"拉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六普"数据显示,近几年上海市人户分离状况呈现出新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户分离人口的规模和迁移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大部分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来源地及迁居目的地集中化程度高,具有"近邻优先"的特点;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区县流向近郊区区县和中心城区县之间相互流动的两大迁移圈;中心城核心区、边缘区、近郊区、远郊区等四大区域之间的人户分离人口流动呈现出三大迁居主流。本文在总结这些空间特征的同时,就如何解决上海市人户分离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上海市内户籍人口的迁移能科学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0.
李雅楠  秦佳 《南方人口》2013,28(2):19-27,49
本文利用2008年的RUMiC(中印农民工调查数据)构造内生选择模型分析我国男性的婚姻溢酬。OI.S结果显示,控制个人特征和单位特征后,已婚男性的工资大于未婚男性的工资,婚姻溢酬为O.360。控制了婚姻选择性和妻子工作时间内生性后,使用Hekman两步法对此分析后发现婚姻溢酬更大一些,达到了O.523;这表明我国男性的婚姻溢酬不能简单归因于选择性假说,即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拥有更高的不可观测的生产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男性的婚姻溢酬可以用生产力假说中的家庭内部分工理论来解释,OLS和Heckman两步法的回归结果均表明,我国男性的婚姻溢酬随妻子的工作时间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主要考察了 1 995~ 2 0 0 0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现省际迁移人口 (外来劳动力 )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 ,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 ,推动东部地带的GDP增长了 1 0 %以上 ,对东部地带GDP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 5 %。而且在东部地带 ,越是省际人口迁移吸引中心 ,迁入人口规模越大 ,迁入的外来劳动力对推动迁入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就越大。  相似文献   

12.
沈诗杰  沈冠辰 《人口学刊》2020,42(4):103-112
人口流动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准确把握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深入开展省际人口流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具体研究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省际人口流动网络整体密度不大,省际人口流动联系的紧密性相对较低,省际人口流动多以单向流入或流出为主,双向的互动频率相对较差;省际人口流动网络中存在人口净流出地区、人口流动相对平衡地区、人口净流入地区三种类型,人口净流出地区多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主,人口净流入地区多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人口流动相对平衡地区在经济落后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不存在具有绝对优势并对省际人口流动起到绝对的控制作用的省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存在明显的群体性特点,人口流动以区域内流动为主,跨区域流动倾向初显,人口流动逐渐突破空间限制,仍需要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促进人口流动的有效政策,确保人口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1‰抽样数据 ,采用嵌套Logit模型 ,考察和分析1 990年代后期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一般迁移、再迁移和回归迁移的考察分析发现 ,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区域经济因素 ,都对其迁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再迁移者明显受到潜在目的地区域环境因素的吸引 ;而回归迁移者对出生地的经济状况敏感程度较弱 ,但个人因素对其迁移选择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动力要素和迁移方式入手,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本趋势,探索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研究表明,2000~2020年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入到城市的净常住人口数量将大体保持在1500万左右,并在链式迁移方式主导下,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仅出现一些微调,未来迁移人口还将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现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追  陈艳 《西北人口》2013,(6):56-59,6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双方均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人口迁移和流动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新疆一直是人口迁移活动频繁的地区。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近年来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现状进行了翔实的描述,评价了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效果,指出了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新疆人口省际迁移的协调机制、采用灵活人口政策吸引外省优秀人口和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离婚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化与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离婚率除存在时期差异还存在城乡差异。1990-2000年间15岁以上人口离婚率增幅显著,男性离婚率先降后升,变化幅度不大,女性自1990年起呈剧烈增长,20年增长了3倍。全国15岁以上离婚人口的性别比自1982年来出现陡降,由378降至127。2010年离婚人口性别比由城市到乡村依次升高,性别空间不均衡矛盾突出。离婚人口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的错峰效应。乡村离婚高峰到来最早,城镇次之,再次是城市,越往后峰形越陡峻。  相似文献   

17.
俞路  张善余 《南方人口》2005,20(3):17-23
三大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承载区和人口承载区,对三大都市圈的人口迁移研究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迁移研究来说很具有代表性。本文运用空间统计中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地区之间人口迁移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差距、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气候差别。根据分析结果,参照吉佛的引力模型建立三大都市圈与全国其它各地州市的人口迁移量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梳理人口流动对产业集聚反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0年“六普”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对产业集聚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接纳省际流动人口较高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突出于“省际流动人口低流入区”,省际流动人口对我国产业集聚的反馈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周皓  刘文博 《人口研究》2022,46(1):37-53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