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遭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科举制在中国近代受到的遭遇恐怕是最缺乏理性的。当文官制度在西方普遍推行的时候,作为文官制度渊源的科举制却在中国走到了尽头。科举制在故国和彼邦如此不同的命运,除了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发展日益腐朽和僵化以及人们对科举制的片面理解以外,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社会尚未产生一种需要新的政治秩序的基础,因而科举制向更先进干部人事裁判制度的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相反,西方文官制度虽然取材于科举制,但它却是一种新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末科举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科学文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代对新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并且严重地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所以,在经过选官制度的变通作为过渡之后,科举制终于在"新政"中被废除。科举制废除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效应,主要有: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科技事业的开创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废除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在于清除了横亘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道路上的一个综合性障碍。这项成功的制度改革,无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为选官正途。学堂选官是由科举制通向现代文官制度的桥梁和中介,它决定了清末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特色,使其成为选官制度的附庸。该选官制度实施的结果是自行瓦解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选制度渊源于中国的科举制,这一制度成为西方各国仿效的蓝本而盛行至今,而沿袭1000多年的科举制此时却趋于衰亡。究其原因是中国科举制中公平竞争原则的完全丧失而文官制吸收了这一原则精华并使之制度化导致。揭示出两者不同结局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进步。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张显清本文作者认为,科举制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在于,打破了以往在选官用人制度上的血统、门第、财产的限制,以科考成绩优劣为主要依据,建立在某种程度的择优录用、公平竞争基础之上。和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是历史性的变革和进步,并且对西方文官制度...  相似文献   

6.
多学科视角的科举制研究及其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制研究正逐步突破历史研究的局限,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开始关注科举制研究,形成了科举制研究的多学科态势。制度与文化的关联性、科举制的文化特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决定了文化应成为科举制研究的应有视阂。在充分吸纳文化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了文化视阁下科举制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重评科举制度 --废科举百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件,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尽管科举制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它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是中国不应忽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为科举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科举"和科举制长期被妖魔化.我们不应将"科举"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当成一个中性词,一个含义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词语.通过对历史表象的辨析,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科举制存在太多的误解.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不能否定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彻底否定整个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否定考试制度.作为传统社会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才制度,科举不是传统社会的万恶之源,而是凝聚着中华历史上众多文化巨人无数智慧的一项制度创造.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科举发展对选官世袭制的遏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中的世袭制是维系贵族特权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动乱和腐败蔓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世袭制受到遏制,但是唐宋在发展科举制的同时还保留了凭借父祖官职入仕的门荫和恩荫制度,这实际上是选官世袭制在新形势下的遗存和变种。明代科举制发展到鼎盛,选官必由科举,非科举者毋得授官和扩大科举取士数量等措施的推行,有效地遏制了长达数千年的选官世袭制,确立了远比唐宋更为完备的名实相符的以文官考试为基础的科举政治,对社会的稳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在晚清废除是其自身弊端和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举制的废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中国新兴知识分子的形成,而且究科举精髓被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借鉴,甚至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科举制有相似性。此外,科举废除所产生的诸如社会秩序的动荡、传统知识人对国家向心力的丧失,等等。所以,科举废除是利是弊,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评价。  相似文献   

12.
1983年,美国前人事总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介绍西方文官制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他所讲的中国创始的文官制度,即指中国古代科举制。科举制就是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今天,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纳。但它在自己的故乡反而显得陌生。因此,尽管我国以往对古代科举制有过不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举制,在西方人眼中是美妙的有利于中国统治的制度,故西方侵略者千方百计要毁灭它;但它到清末实质上已是弊病累累,故在国人眼里尤有识之士眼中它是令人憎恶的制度,他们千方百计改造它、废除它,恰巧合了侵略者的意。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若干条约制定上西方侵略者对垂死的科举制更补上一脚,直至它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是生成于中国中世纪前期而持续至近代的一项综合性文化制度.它内含学科考试、文化传承、政治选举、士人品第等多重文化要素,以制度文化的历史递进自觉激促自身革新,呈示了这项制度从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向隋唐直至近代科举制的规范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取士制度。它产生于隋唐,成熟和完善于北宋时期。科举制形成之后,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唐代科举对文学产生的是一种间接影响,主要是由科举考试所派生出来的行卷制对文学发生直接作用;那么,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科举考试的程序化和严格化,科举制本身便对文学的发展形成直接的制约作用。本文拟从四个不同的时期,论述北宋科举对文学的发展趋向和兴衰的影响,以期对北宋科举与文学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从纵向看,有原始部落“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汉朝的察举征辟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近代社会有文官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从横向看,有选官制、学校考试制与特殊人才选拔制等.总体上来说,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这里拟从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入手,来探析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性,从而做到最优化地向社会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政治环境中为何要创设科举制?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又有哪些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虽然有些影响是科举制的创制者和改革者始料未及的。文章从科举制的特征入手,分析科举的起源问题,并由此阐述了一千三百余年中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工业革命的推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官制度;旧的官吏制度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和自由平等思想为建立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国的科举制对其文官制度的建立起了借鉴作用。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英国的发展,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又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的变迁大致经历了6个阶段,分别表现出如下特点:禅让制——使用考察;世袭制——子孙相继;客卿制——招贤养士;察举制——郡县荐举;九品中正制——中正负责、选人定品;科举制——统一考试、公平竞争。中国科举制虽已消亡,但其精神内核在今天的选人制度中仍根深蒂固,使社会遭遇另类的公平危机,使考生的身心依旧忍受巨大折磨;考生的思想被禁锢,考试本身也缺失了应有的评价功能。放眼未来,应制定《考试法》,消解工具理性的考试内涵,建立以人为本的考试评价观将成为超越科举制的应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在其"历史存在"的绝大多数时段内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科举制的合理性包含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两个层面;而科举制的合法性则主要来自其合理性及其合利益性与合道德性.清末中西文明冲突带来了科举制的合理性危机,而这种合理性危机又导致了其合法性危机的出现.在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受严重危机的近代境遇下,科举制由于其巨大历史惯性未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换而终被废止.探讨科举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为科举制平反的必然诉求,同时也是理性评价科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