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巴金同志三十年代初期(即1931——1933年)写的《雾》、《雨》、《电》(爱情的三部曲),在十年浩劫中曾被诬为“大毒草”而加以全盘否定(当然巴金同志的其他作品也无例外地遭此厄运),这显然是错误的。当然,如果说“爱情的三部曲”是白璧无瑕的瑰宝,也是不实际的。应该有一个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陈建华 《中国学术》2000,(1):172-200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1929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1927年)和《子夜》(1931年)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时代女性’’仍是小说的主角,但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惟一一部流传至今的三部曲,是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作品:《奥瑞斯忒三部曲》。美国著名左派老报人I.F.斯东为了捍卫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在晚年穷10年之功写出的绝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认为:“这三部曲是悲剧的巅峰,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甚至最拙劣的翻译也不能完全掩盖它的辉煌而多少能传达出它的一些威力。”对于诗学或者美学,我是外行,不敢班门弄斧,因而引用那些文艺评论家更具专业水准的高见。斯东是在评介苏氏的渎神罪时涉及到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关注的是作品的政治方面而非道德或美学。三部曲以…  相似文献   

4.
更正     
正本刊2011年第6期《论华文文学中的"回归"写作》(作者李诠林)一文中,"台湾客家人作家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横跨台湾被日本占领的五十多年历史。文章从历史主题进入作品,分析了客家人面对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担当勇气与责任感,进而提炼出客家人品性:隐忍与坚韧。"此处遗漏注释:"李石勇、骆智冕:《浅谈历史的担当意识与人性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论及茅盾的文学创作时,有编著者认定茅盾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的处女作、成名作《蚀》,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三部曲,并给予历史的评价。比如黄修己主编的中央电大教本《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出版)认为:“他(茅盾)不仅开了‘幻灭’主题的先河,而且还是三部曲形式的首创者。”(见该书第二百二十二页)专门研究茅盾的叶子铭在他  相似文献   

6.
张长弓同志的长篇小说《漠南魂》(《北国》三部曲之一)发表之后,已见有评介文章,对这部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的确,这部作品表明了作者创作的新长足,是作者多年来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关于这部作品的具体评价,本文不想赘述,而是想以它作为一个引子和佐证,来探讨一下有关文艺民族化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看来,这部作品的创作经验,对探讨文艺民族化问题是颇有启示的,它有助于我们辨明一些有争论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也频烈士是一个有着多方面创作才能的革命作家。在他年轻的二十八岁(1903—1931)的生涯中,为祖国的文学事业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果实。自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他在北京《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第二期上发表第一篇作品《梦后》起,到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在龙华英勇就义,在短短的六年多时间内,共计发表了一百七十余篇作品。胡也频擅长写小说,也写过不少诗、戏剧、散文和短论。在烈士生前,一九二七年到一九  相似文献   

8.
<正>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等成功之作。探索和研究他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对更深一步地了解他卓越的创作成就以及推动和繁荣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以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而赢得声誉的。然而叶圣陶在创作上本是多面手,并富有驾驭各种艺术样式的才能。且说叶圣陶的散文创作,他曾结集出版过《剑鞘》(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和《西川集》(1945)等多本集子,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政论、杂文、小品、随笔和信札等数百篇。尽管郁达夫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曾收录叶圣陶散文5篇(入选篇目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而阿英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如同郁达夫一样,也对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予以高度评价。然而,194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家和新文学选京,在谈及中国现代散文时,往往只提到《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等极少数几篇叶圣陶散文作品,致使一般读者难以窥见  相似文献   

10.
宋玲玲 《理论界》2015,(1):127-133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最重要作品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代表着贝克特的文学成就,很好显示了贝克特的文学才华。他的小说三部曲基本没有连贯的情节,人物也都扭曲变形,语言纯粹、没有任何修饰成分,本文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阐明小说三部曲主人公思维主体解体的过程。莫洛伊追逐生命的起点意义,但他的思维混乱无序无法达成愿望。莫朗的世界被理性统治者,但殊途同归的追寻之路映射混乱的世界中主体的轰然倒塌;马龙的死亡写作验证了其主体的地位晦暗不明,完整的主体性根本不存在;无法称呼的人不断地言说自我正说明自我的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2001,(1)
代表我国戏剧创作最高水平的曹禺戏剧文学奖今天在西安揭晓。姚远等 13名作者的 10部作品获得剧本奖 ,贾璐等 11名作者的 10部作品获得剧本奖提名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李默然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领导为获奖者颁奖。获得 2 0 0 0年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的 5部话剧作品是 :《“厄尔尼诺”报告》(姚远、邓海南、蒋晓勤 )、《生死场》(田沁鑫 )、《父亲》(李宝群 )、《绿荫里的红塑料桶》(孟冰 )、《岁月风景》(唐栋 )。 5部戏曲作品是 :《乡里警察》(冯之 )、《金子》(隆学义 )、《徽州女人》(陈薪伊、刘云程 )、《迟开的…  相似文献   

12.
卞之琳于1910年冬天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县的一个小乡镇里。他从1931年开始发表新诗,先后出版过的诗集有:《三秋草》(1933年),《鱼目集》(1935年),《汉园集》(1936年,与同时代人何其芳、李广田的诗合集),《慰劳信集》(1940年),《十年诗草》(1942年)。建国后,曾出版诗总集《雕虫纪历》(1979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三部曲”陈铭河四川省云阳师范学校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相似文献   

14.
张弘 《南方论刊》2010,(6):91-92
《惨败》是2002年诺贝尔获奖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无命运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嵌套结构、碎片化叙述和戏仿等叙事技巧的应用,使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元小说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广东中青年作家中,潜心于长篇创作、尤其是百万言的三部曲创作的,近年来可谓罕见,而谭元亨也许是一个例外.据我所知,现在他已在进行第三个三部曲《客家人·师殇》的创作了.而他的第一个三部曲《女性三部曲》已于近年出齐,《文艺报》、《理论与创作》乃至海外的华文报章已有了不少评论,《中外书刊文摘》创刊号也抢先予以了介绍.众所周知,谭元亨是位学者,其对史观的研究引起了海内外同仁极大的关注.那么,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会在百万言的鸿篇巨制中提供给读者什么新鲜的、深刻的启示从而有别于他人呢?谭元亨的作品深为秦兆阳、康濯等老作家所欣赏.这位曾下放到井岗山区客家人当中的知识青年,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自有其异乎寻常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一) 我国当代著名民间文学家张士杰,1931年12月9日生于廊坊(原安次县廊坊镇)董常甫村。解放后,他曾在家乡小学教书以后一直在当地从事民间文学写作,直到1978年12月22日逝世。他的著作巳经出版的有:《义和团故事集》、《民间故事集》、《托塔李天王》(以上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金沙滩》、《张绍桓攻打西什库》(以上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右城求仙》(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红缨大刀》(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龙河民间故事》、《西瓜女》、《洪大海》(以上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秫秸船》(新蕾出版社出版)十一本书。今年,《张土杰文集》即将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张士杰的民间文学作品《渔童》和《参童》,摄制了美术影片《渔童》和《人参娃娃》,其中《人参娃娃》曾于1961年在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记录片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1979年又在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儿童片奖。张士杰的民间故事《渔童》获1979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西瓜女》获1979年河北省儿童文学奖。他的民间故事《腊八粥》被选人小学语文课本。 张士杰生前曾任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三届人大代表、河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两部以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名著: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红楼梦》和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对这两部重要的划时代作品,作比较的历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课题。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广泛的,本文仅就几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东平先生是印尼当代华人作家。至今仍坚持用华文创作的,在印尼也就数黄东平先生了。他在逆境中不忘母语,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辛勤笔耕了300多万字的诗歌、散文、电影剧本和小说等作品。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建树更是令人惊叹。近年来,他创作的《老头家》、《海外的这一家》、《婚宴席上》等10多篇中、短篇小说(约160万字),分别刊登在新马、香港、深圳、美国等地报刊上。尤其是被誉为华侨史诗的长篇小说——《侨歌》三部曲,更是令人瞩目。这部代表作奠定了黄东平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地位。长篇小说《侨歌》三部曲,虽然以昔日南洋某坷埠华侨社会为题材,却反映了几代华侨  相似文献   

19.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张爱玲在拟定这个书名时,她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作品将讲述一段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但是,读完了张爱玲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使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①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吐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相似文献   

20.
新近书商出于一种销售策略,又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推向文化市场.那么对这个三部曲来一次重评有没有必要呢?显然有必要.从多年来关于这部作品的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淡忘,似乎三十年代的印象式批评和五十年代以后的政治砍削已将这部作品打入艺术冷宫.而作家本人对这部作品的态度也令人不解.早年,巴金将这个三部曲视为自己最珍爱的作品,但在后来的大量创作回忆录中却对它只字不提.巴金后来的谨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是走向成熟的巴金出于一种谦恭的态度觉察出这部作品的模仿痕迹太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