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教育产业化的含义,从国内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四个方面分析了发展教育产业的重大意义,并提出推进教育产业化的六点举措: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坚持非均衡原则,体现知识的价值,提高教育的科技含量,打开融资渠道以及发展民间办学.  相似文献   

2.
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产业化,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是教育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而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离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运行效率的提高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教育产业化必将在实现高等教育入校机会均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及高等教育过程结果均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等教育产业中发展教育产业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在了解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营模式下的相应运营机制,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个人成本补偿制度出发 ,利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产业化 ,论述了教育产业化的含义、意义、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探讨了发展教育产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并非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高等教育产业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西方的经济学基础;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具有产业的多重性、竞争的非充分性、产业成果的非实物形态性和产业供求双方的高接触性;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应注入新的教育产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实行收费制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在西方社会产生的作为弥补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一项教育改革。教育产业在我国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国人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仅仅把它理解为教育产业的市场化,高等教育产业化成为降分录取、扩大招生规模和学费暴涨的籍口和托辞,而没有真正认识其内涵和精髓所在。本文将追根溯源,从西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概况,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异化现象,澄清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种种误解,并就温总理在两会上提出的高等师范教育免费试点问题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用产业的规律运行高等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机制,以保障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一是要建立国家、省两级宏观教育评价制度;二是要建立高校内部的微观教育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教育产业”这一概念引发了不少议论。当前,教育界对教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本文在确认教育具有产业性的客观前提下,认真剖析了对教育产业认识的误区,明确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产业化是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变化,满足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教育产业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产业化在理论上的混乱和对实践的误导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不同类别的产业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不能混为一谈.教育产业化把教育"化"成一个纯粹的一般产业,并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必然违背教育的特殊规律,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最终"毁掉教育事业".借鉴产业的一些运作方式办教育才是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不是产业,更不能产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教育不是产业和产业部门。高等教育同样是国家(政府)作为义务主办的社会公共事业。教育产业化就是商品化,而教育是不能作为商品买卖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即商品化,不仅使绝大多数人更多地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会扩大贫富差别,并加剧、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所有国家都没有把高等教育产业化,我国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不能把高等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不是新思想、新理论,在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中重新泛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过于笼统,容易在社会上造成误解。本文从教育的层次和普通高等学校所具有的功能具体地进行分析论述,认为教育是否能产业化要区分教育的类型和层次,每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中都可能存在产业化的某种形式或因素,其中普通高等教育中产业化成份比非产业化成份要大,但不宜提全面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经济属性体现于它的产业性。教育是以教育劳动为主的非物质生产的产业,即第三产业;教育的商品性,体现于它的产品社会分配和交换,是否通过市场配置进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活动的基础.教育产业的产品,最终也将通过相应市场活动进行社会分配的交换,因而具有商品性;产业性和商品性并不是教育唯一的属性,更不是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属性,不能提教育产业化和商品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要素,在其运行过程中,对教育系统发挥四种基础作用;为了最大地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优势,寻求两者结合点,抑制它们的消极作用,必须建立与发展教育市场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国际趋势。从理论依据看 ,人力资本理论与产业经济学构成基本理论体系 ;从社会基础看 ,通过教育产业规划进行适当行政干预 ,缓和高校的财政危机 ,调整高等教育市场供求关系 ,政府、高校及市场在运行机制重构中作出了不同反应 ;从内在要求看 ,高校产权、运行效率及市场机制缺位 ,大学制度改革成为必然。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热心投资、高校明晰产权 ,成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三大趋势。它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深刻反思 ,形成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改革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创新型人才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拷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时代催生的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但现代科技的成就也导致了过分推崇教育模式,形成教育的模式化问题,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僵化即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在后现代主义的洗涤之下,我们有必要反思、重构和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坚持法学教育的无模式化、多元主义改革、面向实践、面向未来,并在高目标、高起点和高要求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能否有所突破,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具有战略意义。本文探讨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六个战略主题:教育产业发展、公共教育支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延伸、高等教育品质和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水平是当今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以及WTO的加入,高等教育产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中国目前经济体制以及高等教育环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产业的特点,阐明了中国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机遇,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对策选择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其合理配置到底是采用市场的方法 ,还是借助政府的调控来完成 ?随着对教育产业化观点讨论的展开 ,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又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 ,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 ,教育是产业 ,“化”只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状态 ,或者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必在“化”上做文章。教育资源的配置 ,在其供求客观存在的条件下 ,可以借鉴我国经济体制的配置方式 ,以市场配置为主 ,政府宏观调控为辅  相似文献   

18.
从网络教育分析教育产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教育产业化问题引起的争论 ,从网络教育出发 ,分析教育市场、教育投资策略及面向 2 1世纪的教育理论。全文在说明了当前对于教育产业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论述了由网上教育产生的教育产业化的新问题 ;从现代市场管理学理论分析了教育市场及网络教育市场 ;用财务管理学理论对教育市场进行教育投资策略分析 ;论述网络教育对教育基本理论的影响并说明在网络教育下 ,面向 2 1世纪对新的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系统的理解。网络教育的出现 ,把提供网络的营利机构与教育机构紧紧捆在了一起 ,但又在经营策略和运行机制上产生矛盾。认识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应采用“三分法”理论将教育认定为与政府部门、营利部门不同的“第三部门”。教育既能部分地产业化 ,又不能完全产业化 ,在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 ,发展教育产业可以刺激居民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缓解就业压力 ,更能促进网络的应用 ,缩小地域教育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运行的一套规范和原则,它引导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大学的社会使命的要求而行动。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校改革的目标模式。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非营利性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法人化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董事会-校长关系为核心的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