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伍尔夫是英国具有海洋情结的典型代表作家之一,"海浪"几乎贯穿了她所有的小说,水是主人公活动场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小说中关于海洋的书写、海水的意象比比皆是.作为一位女性写作和意识流小说的领军人物,伍尔夫小说因对海洋的精湛书写呈现出迥异于其他海洋小说及传统小说的特点,即瞬间微妙的"海人合一"的心物交感、炉火纯青的海水意象的心灵交感、海浪的升降节律应和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脉动,从而成功地凸显了传统小说及其他海洋小说鲜少涉足的人的瞬间情绪感知的无常、心物交感与心灵交感的微妙,再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死亡和命运之间难以言说而又拨动心弦的情感,体现了伍尔夫诗化的情感学说美学.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就迎来了突破。这一突破不仅影响了现代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体现了当时电影界进步的美学观念。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集中地体现在海洋意象、海洋电影音乐以及海洋叙事风格三方面。海洋意象融入了女性形象的内在情感中,参与了女性形象的建构。海洋音乐对电影叙事的多重表达,突出地体现在《渔光曲》中,通过电影声画的同步结合,形成了作为海洋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在叙事风格层面,海洋电影也从20世纪20年代的浪漫主义,向30年代与社会、时代紧密结合的现实主义风格转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明通常被视为海洋文明,而中华文明则被认为是大陆文明。这一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事实上,"海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屡有涉及,在清代海洋主题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背景下,清代小说中的海洋书写呈现出鲜明特点,即海洋意识的自觉性、海洋活动的身行性和海洋意象的象征性。这也从一个侧面例证了中华文明是兼容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复合文明。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海洋"作为一个承载着现代意识、世界想象和生命觉悟的特殊意象大量涌入中国文学,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认识,持续生发出一种新的生命气质和文化精神。在"五四"文学的海洋书写中,海洋成为现代理想灌注的新自然,成为凝结着世界图景崭新体验的异时空,其中洋溢着自我生命表达的"动"的精神。而对这现代文明转型中生发的海洋精神的深层读解,却长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缺。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成为人类的主旋律。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也是一个有着灿烂海洋文化的国家。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海洋文学作品总量上甚为繁夥,体裁上种类亦是丰富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类型,而海洋诗歌是一座巨大的矿山,亟待我们整理开发。这对于我们考察古代人—海关系,理解古人的海洋意识,无疑有着莫大意义。王蒙先生担任顾问、冷卫国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精选了从汉末到当代的海洋诗歌名篇,并为每首诗歌作了详细的赏析,按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唐、唐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四个部分,共三十二万余字,呈现出了我国海洋诗歌的总体风貌,勾勒出了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精恰地评述了各诗的特色及成就,是我国海洋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6.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扭曲:诗歌翻译之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意象涉及到某种文化的深层意蕴,这个意象就成为文化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对原作的文化意象进行任意取舍或扭曲都是不当的.对原作物象的尊重才是诗歌文化意象翻译的正途.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秋水》中望洋兴叹的河伯故事更是众所周知,先秦人们对于海洋的无限已经开始了欣赏与赞叹。投射于诗歌领域亦不例外。粗略言之,中国自有诗歌始,便发展出海洋的意象:《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正是海纳百川之流的印象,《楚辞·九歌·云中君》言及云神享祭完后离开,于空中处"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然而这意象是如此的简单乃至单调、平面,好像除了浩淼无边,我们也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人们感觉到并融入了情感和理智的个别事物及其形状与特征。在当代的女性诗歌作品中,"意象"的种类以及使用方法有很多种,也体现出了意义的暗示性、组合的自由性、表达的特定性等几个特点。通过对女诗人具体诗作中意象的分析可感受到意象的使用丰富了女性诗歌的内涵,也使得女性诗歌的表达更趋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人有了远渡重洋横绝四海的生活经验,海洋才真正穿透“蓬莱”迷雾,作为“真实”的“具象”,成为中国文学的观照和书写对象。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海洋书写包含感时忧国、海上生活和战斗、滨海地域文化景观和意象呈现等四种主题类型。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之中寻找中西民族国民性差异的思路,是近代以来在中国思想学术界非常流行的理论模式,直到1980年代仍然在学术专著和电视政论片中老调重弹,并在受众中产生较大反响。身处中西强弱对比极其悬殊、中国饱受凌辱的时代洪流之中,论者对中西国民性的观察和论断也就难免失之偏颇,海洋在此成为救世的“乌托邦”,成为国民性批判的“高势位”的“他者”。贯穿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海洋书写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对于“复数的人”的关注和对于陆地家园的眷怀。海洋书写呈现出多元性的美学形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表达。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意识的维度考量中国当代诗歌的自然书写,可以发现,在新时期以前,中国当代诗歌一直受到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是渴求驾驭自然和与自然为壑的思想流露。新时期以后,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诗歌在自然书写中从自发的生态批判到自觉的生态诉求,无不印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这种进程,既是中国当代历史嬗变的文学表达,也是诗人因应社会发展在自然书写中对生态伦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洪子诚认为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诗人于坚也把北岛的诗归入硬性诗歌类,他本人则属于软性一流,洪子诚和于坚的此种见解是在阅读北岛诗歌的过程中形成的.北岛善于把悖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并进行概括,将理想世界的意象和现实世界的意象,公共、革命意象与私人意象,废墟意象与生机意象进行并置.这些具有异质性的相反意象互相冲撞、牵扯,在诗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使其诗歌获得了坚实的力量.与此同时,悖论式的意象还可生成悖论漩涡,在悖论漩涡的挣扎中北岛实现了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8 9年被认为是当代诗歌的重要关口 ,之后的 90年代诗歌在转型的过程中现出种种变式 ,在 90年代的诗学立场及诗歌纪事中 ,历史意识和历史意象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中得以凸显。本文着重从叙事的角度出发 ,从历史的个人化与当代化角度剖析历史意识的存在形式 ,同时 ,在狭义的历史意象逐渐淡出的当代诗坛 ,90年代诗歌又为历史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历史意识与历史意象的合力造就了 90年代诗歌“永不终结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济慈对于自然美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 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可分为三类:描述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诗人利用植物意象创造独特的 诗歌意境,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向世人传达着特殊的美感和情意.济慈植物意象的 应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医的经历使他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病魔缠身使他对美的发现有着 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笔下的植物意象多了几分华美和精细,有 种精心雕琢的美.它们舒适恬静地阐释着诗人的理想,体现着济慈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海是有限的,大海又是无限的;大海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现代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对大海的哲学解读。我们只有超越了有限与无限,才能获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二者的辩证统一;惟如此,海洋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今天,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也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海洋资源开发追求的目标是人类与海洋共存、共生、共荣;海洋文化创造要处理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关系;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则要处理好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当下以口语写作为中心的写作现象自然地保持了距离,通过语言对虚无性的深度体验与精神探索,构成了当代诗歌书写的可能,李心释所具有的语言学家、诗人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书写有效地深入到诗的语言内核,对当代诗歌写作、诗歌史的诗学建构、以及诗歌突破文体边界走向当代社会与生命意识的建构,均产生了较为重要的话语启示。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在贬谪江州以后的诗歌里存有三十多首有关笼禽意象的诗歌。在这些诗中,白居易将其遭贬视为鸟锁笼中,以笼禽意象来寄托他政治失意的苦闷与挣脱牢笼、向往自由的理想,寄蕴着诗人渴望归隐、摆脱桎梏的仕隐情怀。  相似文献   

17.
茨维塔耶娃是俄国白银时代重要的诗人之一。在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中,天空意象频繁出现,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天空意象伴随着茨维塔耶娃诗歌成长的全过程,实现了从现实到理想、从迷惘到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专著《海洋的弟兄:从莫比.迪克至当代美国海洋小说传统》通过对跨越一个多世纪的美国海洋作家(从赫尔曼.麦尔维尔到彼得.马修森)及其作品的研究,构建了美国海洋文学传统,为海洋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独特的视野,为海洋文学批评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奇莱书》(包括《奇莱前书》和《奇莱后书》)被普遍认为是台湾作家杨牧先生的自传式散文。《奇莱前书》以海洋开篇,也以海洋结尾,“海洋”是杨牧最常书写的意象。无论在写作内容上,还是在整部自传散文的架构上,海洋在杨牧的笔下都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分析发现,海洋在文本中呈现出多个面向,它是杨牧家乡花莲的缩影,是乡愁的寄托,是人生的起点;它也是文学想象的开端,更是永恒的人生追求。此外,杨牧在散文的创作方面也表现出某些“海洋”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