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禅与诗的共通之处是“悟”或“妙悟”。但由于参禅与作诗毕竟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活动 ,因而 ,禅之悟与诗之悟也就不会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悟”的途径 (“如何悟”)不同 ;“悟”的凭借 (要不要文字 )不同 ;“悟”的结果 (“悟到了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应当确立“审美妙悟”这一概念。作为中国人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 ,妙悟具有潜在的美学特质 ,具有类通审美认识活动的特性 ;作为审美认识活动的妙悟 ,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 ,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妙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 ,但它与西方审美直觉理论具有明显的差异 ,它是一种“慧的直觉” ;妙悟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直觉活动 ,表达的是天人相合哲学的精髓。在世界美学中 ,应确立“审美妙悟”作为一个独特美学概念的位置 ;在未来的世界美学建设中 ,应注意吸收中国“审美妙悟”学说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一“悟”是佛教,特别是禅宗哲学中一个极重要范畴。铃木大拙指出:“禅如果没有悟,就象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源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①“悟”不仅是禅宗哲学的灵魂,也是禅宗美学的灵魂。南宗禅的历代祖师都以此为旗帜,围绕着“悟”这一核心,不断丰富、展开和发展着禅宗美学。而在南宗禅学与美学思想史上提倡的最为有力.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大慧宗杲和他的“妙悟”说。大慧宗杲(1089-1163)是宋代杨歧派第五世著名排师,法号大意、溢号普觉,创立“看…  相似文献   

4.
除中国古典诗学的"载道"、"言志"、"缘情"传统,还应重视对"妙悟"传统的揭橥和阐发。"妙悟"说萌芽于先秦诗学,成型于唐宋诗学,并浸润在元明清诗学的中心地带,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学千年历史走向的一种重要观念。从古代诗歌的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总体倾向看,其中包含的妙悟思想可以划分出感性之悟(直觉)、非理性之悟(灵感)和神性之悟(彻悟)等三种理论形态。古典诗学妙悟观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本体思维,力求超越知识,摒弃"理障"(理性判断),回到以心传心、单刀直入的本质直观,妙悟的终极旨趣在于通过对意象的直观来显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妙悟在于即真")。妙悟也是一种非对象性思维,通过妙悟可以打破主观与客观之界割,摒除心物之间的藩篱,回到真实的生命世界本身。  相似文献   

5.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主要论题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心雕龙》作为~部承先启后、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专著,产生于魏晋言意之辩之后,不可能不反映这种影响,并对它作出自己的回答。目前注意到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者虽然不多,见解却如此对立:王元化先生认为,“刘棚的上述见解和玄学家言不尽意论,显然朱紫各别”。(《文心雕龙创作论》ill页)袁行需先生则断定,“刘摊也是同意言不尽意论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一辑133页)笔者不揣鄙陋,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最早提出言不尽意论命题的可能是老子:“…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论中出现的以“悟”说诗,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过去大都限于对南宋严羽“妙悟说”的分析,很少对始于宋代而长久存在的以“悟”说诗现象作全面、综合的考察并深入地探索其与佛教的关系。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王元骧一在认识文学的“人学”特征方面,我国的古代文论是可以向我们提供许多值得借鉴和批判吸取的思想资料的。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文论与西方传统文论不同:西方传统文论是在古希腊以来的知识论的哲学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柏拉图否定文...  相似文献   

8.
张晶 《天府新论》1998,(4):60-66
对严羽的(沧浪诗话)的核心观点及其内涵,一直存在着争议。新时期以来,(沧浪诗话)的美学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文论界的一个热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讨论沿着新的思维方向的深化,却并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笔者拟对(沧浪诗话)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发掘与审视,对几个关键之点尝试作出较有时代特色的诠释,也许是不无必要的。一、严羽苛学的核,O范畴完竟是什么?严羽诗学的核心有人认为是“兴趣”说,有人认为是“别材、别趣”说,也有人认为是“妙悟”说。各自都有自己的依据。我本人是赞成“妙悟”说的。这是从严羽诗论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李祥林 《天府新论》1998,(1):86-87,95
由中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0届年会”,于1997年11月上旬在风光秀丽的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学者15o多人出席会议并提交6o多篇学术论文。与会者围绕“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融合的思考”、“中国古代文论在国外传播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石涛、况周颐等广西古代文艺理论家以及当代王力、冯振、秦似等学者对古代文论继承发展的研究”等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下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是有效的,也是可操作的。用意象和意境来谈中国古代诗,比用浪漫主义、典型等等西方理论来谈诗会更恰当;用李渔的戏曲理论来评论中国戏剧,是很好用的;用妙悟、滋味来品诗,要比用现象学、接受美学的范式更恰当。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化才是救活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理论是时代经验的总结。当下语境里,古文论经典正遭遇着西方各种哲学思潮、理论翻译话语激流的冲刷。然而,平静地回溯当前的文论现状可以发现,古代文论经典作为融汇在文化血脉里的思维潜流,仍旧生机勃勃地生存于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论域之中,从对"赋诗断章"到"妙悟"的讨论正可见一斑。"比兴"思维和"妙悟"审美理论蔚为大观,是中国文化语境里一个伟大而古老的诗学传统,展现着古代文论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自洽弹性。  相似文献   

12.
当行,就字义而言,即内行。宋赵令   《侯鲭录》有:“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唱好诗。”来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这是拿“当行”一词论词、论诗;拿“当行”论曲的最早当属明初的朱权,朱权《太和正音谱》云:杂剧,俳优所扮者,谓之“娼戏”,故曰“勾栏”。子昂赵先生曰:“良家子弟所扮杂剧,谓之‘行家生活’,娼优所扮者,谓之‘戾家把戏’。良人贵其耻,故扮者寡,今少矣,反以娼优扮者谓之‘行家’;失之远也。”或问其何故哉?…  相似文献   

13.
北美汉学界的《沧浪诗话》研究在主体构成上包括华裔族群和本土学者两个群体。华裔族群的代表人物是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欧阳桢等人,本土学者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林理彰,美国的宇文所安、费维廉等人。整体上看。华裔族群的研究凸显出如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影响研究,包括严羽诗论对前代文论的承传及其对后代文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二是对严羽诗论系统中“以禅喻诗”批评方法及“兴趣”、“妙悟”等概念进行了阐释:三是方法上移西释中和中西对话并用;四是注意吸纳中国和日本“严学”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许多具有理论价值的艺术范畴或术语,如滋味说、养气说、意境说和妙悟说等,大都涉及到言意关系问题。按照老庄及荀粲等人的观点,语言是不能洞达“理之微者”的。在他们看来,“理之微者”即形而上之实体,它既不能诉诸语言分析,又不能被经验证实,其结论便是:言不能尽意。不过,文论家们所说的“意”则多指艺术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作品中纡余委曲的意蕴,而这些恰恰又主要以语言为表现手段,因此,这就出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古代文论家们作出回答,一、语言作为思想情感的传达媒介,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应该如何加以弥补呢?二、接受者面对文本应该如何解读才能获得审美快感?换言之,语言的审美功能是什么?本文即打算讨论这两个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是个千年话题。是耶?非耶?古往今来,人们争论颇多。处在世纪末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一影响深远的文论命题,确立它在我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应有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温柔敦厚”诗教系统的梳理,来诠估其正面价值。一、“温柔敦厚”诗教理论传统溯源最早提出“诗教”这一说法的当是《礼记·经解》篇:孔子曰:“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  相似文献   

17.
"妙悟"论的诗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妙悟”论有着丰富的诗学根源,其中以皎然、司空图的诗论为代表的唐代诗境论的贡献在于完成了援禅境入诗境的转折,宋代诗家论“悟”重“活”法的审美取向使严羽“妙悟”论走向了成熟与圆融。  相似文献   

18.
渊源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代文论家们对文学作品“滋味”的品尝、辨别,以及由此而来的评价。“滋味”一词与“神”、“气”、“意境”这些古代文论中的术语一样,它贯穿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始终,它是古代文学批评家们论文艺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探讨古代文论中的“滋味”说,不但对于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特点很有必要,而且有助于我们今天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9.
贺仲明 《学术研究》2022,(3):152-157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它蕴含着中国文学理论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强烈愿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目前来看转化的效果不够突出。要完成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需要有更强的文学整体意识和现代意识,特别是需要有对现实文学的介入和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让古代文论深度介入现实文学,将其话语融入现实文学批评实践中;二是科学地认识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改造,实现系统化和实用化,使其精神融入现实文学创作实践中,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形成与西方和现实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 ,它在清代文论视野中得到完整地展开 ,具体表现为 :在诗论中得到全面深化 ,在曲论中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词论中也得到升格。上述三方面 ,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全面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