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现代作家的梁实秋在精神气质上受传统文化心态影响很大,他的小品文与明清小品文相比,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既有所继承又有所超越。雅舍小品继承了明清小品文对市民文化的关注,并以现代文化的目光加以审视。在创作心态上,梁实秋的文学选择与明清小品文大家的文学选择一样,经历了由迫不得已,不再关心于重新架构文学理想,选择独抒性灵的小品写作,到认同这种边缘的文化身份而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品兴盛是唐末散文创作的突出现象,但不是惟一现象。皮、陆、罗主要以古文创作见长,不能将其古文都视为小品。三家古文各具艺术特色,不能因为鲁迅说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都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就把罗隐称为晚唐小品文作家中最具“光彩和锋芒”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陆云龙与晚明小品文选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云龙评选的<翠娱阁评选皇明十六名家小品>是第一部明人选评明人小品文的总集.陆云龙编选<翠娱阁评选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等文集时,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其对散文有四个明显的要求:第一,奇;第二,强调率真;第三,简洁短小;第四,追求淳厚.陆云龙的小品文选评,就是一个接受、宣传和倡导小品文的过程,也就对散文的革新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士林文化品格造就了独特的晚明文人,而他们情有独钟的小品文,恰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他们独特的心态.山水小品清新隽永,追求真趣,想象奇特,融俗于雅.闲适小品澹泊从容,富有闲情雅趣.追求闲适,是晚明文人崇佛向道、淡泊避世的一种方式,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一道人文风景,也是他们掩饰其内心失意和焦灼的自我安慰.香艳小品放荡不羁,纵情声色.打破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道德之后,晚明文人一反常态,恣意纵情声色.这与个性解放思想和"尊情说"的影响有关,也与文人士大夫根深蒂固的风流"雅好"不无关系.但无论如何,在他们放浪行骸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仍是一颗颗抱负不得施展的焦虑、困惑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现代小品理论强调小品笔法和章法的即兴随意、轻松自由、散漫无序、不拘格套,追求一种无笔法之“笔法”,无章法之“章法”。一切与传统、正统“载道”散文唱反调,将崇高凡庸化、整体零碎化、严肃轻松化。实质上是追求由文体的自由,表达思想的自由,自有积极意义,但“解构”和“颠覆”的消极一面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搞古典文学的人.大多对明人小品情有独钟.本世纪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在《言志将》中说:“我要一套好藏书,几本明人小品.壁上一帧李香君画像让我供奉.案头一盘雪茄—……”可见他对明人小品的喜爱之情。文化艺术出版社适应这种学术要求.于1996年出版了“明人小品十家”。最近我读完了“十家”之一的《袁伯修小品》.这个由赵伯阳先生选注的15万字的木子.从《白苏带类集》所收300篇散文中精选出的101篇小品佳作,使人读后受益匪浅.入选作品真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南腔…  相似文献   

8.
从《明人小品选》入手,利用诠释学的理论来理解小品文,可以从文本、间距、视域三个不同的理解层面逐渐深入到小品文的美质,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小品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苏轼小品兼有魏晋之洒脱和六朝之隽永,而自成一家。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晚明小品文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晚明小品文作家在其中吸收大量的精华。苏轼小品文在题材的生活化、语言的简练畅达、幽默与讽刺、自然成文不拘格套等方面对晚明小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刘墉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作家兼画家,其潜心创作的励志、处世系列散文小品在大陆创造了发行销售量的奇迹,对读者心灵产生了积极影响.特殊的人生历练、文化背景和艺术追求赋予了其散文小品文本特殊的意义.作为生活的思想者,其散文小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大俗世界里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和对人类"爱"的家园的守望.  相似文献   

11.
张大复是晚明的散文名家,其小品自然萧散,重在表现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受,在艺术形态上突破传统古文体制,突出地反映了当时散文小品生活化、个性、意境化的风气.其创作成就在晚明小品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等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晚明小品与英国随笔合成现代散文源流的主张,在现代散文研究中影响至深.近年随着闲适、抒情小品热的出现,这一观点更是经常被人称引细化.但是,从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文化心态、文学观念以及阅读接受看,晚明小品的影响极为有限;而从散文品种的丰富繁多,风格体式的多样化看,晚明小品至多影响小品散文,严格讲只有言志派小品散文.五四散文以中国优秀的散文传统为基础,在承续清末新文体的同时,自觉吸取以英法随笔为主的外国散文观念,主动借鉴外国散文作品,从而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和文体尝试,并由此获得了现代品性.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散文小品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小品较为浮躁,有极强的感伤色彩,表现的感情偏重于个人的孤独苦闷。1927年后的则较为平静深沉,表现的感情也偏重于社会、国家。1933年后的一段隐居生活又使其散文小品带上了闲适情调。但闲适中不免有苦恼,是一种忧郁的闲适。郁达夫非常重视感情的抒发方式,或直抒,或触发式的倾诉,或蕴含式的显露,使用自如,恰到好处。对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郁达夫注重抓特征,注意运用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和情感的化入郁达夫散文小品的语体是“家常闲话”式的,行文舒展自如,语言清新纯朴,语调平和徐缓,有谈话风,给人以亲切感。  相似文献   

14.
经过了五四时代洗礼后,以周作人为首的诸多现代小品散文作家在"十字街头"建构起一座座"象牙之塔",传统文人的名士风气与他们愈走愈近。他们追求生活艺术化,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喜爱一边悠闲地品茗,在一杯清茶的氤氲中,远离尘世喧嚣,一边品尝人生滋味。这中间,茶意象具有突出的休闲意味,在其小品散文中休闲意象的书写尽显现代小品散文的休闲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关学追求、选材、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对晚明性灵小品的继承和超越。梁实秋在美学追求上讲究闲适和情趣,但他能保持学者本色;在选材上讲究“小”和“近”,但更注意表现普遍的人性;他行文简洁,却又借鉴了西方随笔写法。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所处的时代是没有自由的,但他却把这种不自由的心境转化为自由的形式(小品散文)表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将现实中沉重的东西尽量予以化解,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小品文是周作人心灵世界的自然流露,潜在文字间的那份“苦涩”不仅表明了他的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还指陈着他心灵自由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闲适小品散文中,休闲精神的意象表达除了饮酒、品茗,美食意象表现的休闲精神亦很突出.现代小品散文作家从日常家常小菜、寻常小吃中吃出滋味、品出乐趣,追求“吃的艺术”,将美食与饮酒、品茗一样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点缀,生活的艺术化使生命充满了诗意般的滋润,充满了诗意的休闲精神.  相似文献   

18.
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广义化,扩大化致使它失去了文体特质的规定性,本文将小品文放在与随笔、杂文这两种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以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匹配、风格的追求这三个层面为论述的内在逻辑顺序,探讨小品散文文体的特性;即认为小品文是在杂文、随笔等散文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灵动个性、智慧和精微特质的优美文体。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小品文曾作为白话文学的一个品类最先取得成功,并居于领衔地位达十几年之久。二十年代初发轫,至三十年代中期出现“小品文年”,其间名家辈出,佳作迭现,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思想内容上与时代思潮紧密契合,艺术形式亦高度精湛完美,实乃文学发展史上的奇迹。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人们在总结开拓时期的新文学时,莫不称举小品文的成就。二二年三月胡适在为《申报》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首先肯定小品散文成功的意义——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二八年朱自清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里,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陈四益的文言小品文为研究对象,对新文言小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新文言小品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具有引领生活和警醒社会的功能。受此语体功能的制约,新文言小品呈现出简约、形象、生动、幽默、明快的语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