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四川省图书馆查阅解放前的旧报纸时,发现一九四三年一月六日的重庆《大公报》上有一篇署名郭沫若的文章,题目是《序<情虚集>》。这是该文的第一次发表。《情虚集》是田仲济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它于一九四二年春夏间辑成,翌年二月由重庆东方书社出版。郭沫若的这篇序文(作于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即初收于该书中。但在郭沫若的各种单行本和解放后出版的《沫若文集》中,均未收入此文。一九八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年谱》和一九八三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年谱》中,也均未提到郭沫若的这篇佚文。 相似文献
2.
孙玉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37-43
何中孚编《〈民谣集〉序》,是郭沫若五四时期的一篇重要佚文。本书为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与该书局关系密切,说明此文应非假托与伪造。郭沫若在《卷耳集》中完成《诗经·国风》的语体今译,激起的"最古的优美的平民文学"的心理冲击波,使他赞美古代"文艺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白莲",呼唤未来的"新国风"。他1920年致宗白华的信,提出采集民风俗谣,编一部《新国风》的理想,是这篇《民谣集》序的思想资源,也为序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个有力佐证。《民谣集》序从民间歌谣的产生看它的性质,艺术价值,以及对于"新的国风"产生的期待,是一篇具有超越性的美文,五四以来俗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歌谣搜集运动影响下最早"裒集成书"的《民谣集》,搜集了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浙西民谣,包含了多方面的社会与民俗的内容,反映了底层农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妇女的心理与呼声,具有了民谣史、民俗史和俗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磊同志是我区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区内外有着良好的影响。王磊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也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在这部即将问世的《行吟集》中,诗人又献给读者一些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其一,是深沉的历史感。一个成熟的诗人要有新的突破是不容易的。但当我们读了这本诗集后,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王磊的诗中增添了新的因素,即“历史”的因素。开篇《运河》写道:“运河死了/历史还活着。”《骊山兵谏亭》写道:“你捉住历史/历史捉住你/双十二协定/历史不会忘记……你尊重历史/历史尊重你。”《登泰山》 相似文献
4.
张显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44
湖南文理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梁颂成教授对明末杨嗣昌及其文集的研究用力尤深,他辑校的《杨嗣昌集》已经由岳麓书社刊印面世。经梁教授整理的《杨嗣昌集》,增补了旧抄本的缺失,并附有杨嗣昌研究资料。杨嗣昌经历丰富,从最低级的九品小官逐渐攀升至正二品的宰辅,加衔太子少保 相似文献
5.
6.
戴逸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祁龙威教授是我的同乡,同生长于江苏常熟,同受业于金鹤冲叔远先生门下,他稍长几岁,是我的学长。我们相交已40多年,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他为人豪爽热情,常常操着浓重的常熟方言,抒发新见,议论风生,一座为之动容,我从中受益甚多。龙威同志治中国近代史,尤致力...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第一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20日17时19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在不少人眼中,于是之是最富于北京味和平民气质的表演大师,是“人艺”风格的开创者、奠基人和老一辈掌舵者之一,是导演焦菊隐倾其心力创立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等经典作品中,成功塑造了程疯子、老马、王利发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舞台艺术形象。于是之亲历了新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和变革,作为“学者型演员”的实践者,以及“学者型剧院”的贯彻者,他对“人艺演剧学派”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都是人所共知的,但不为人所熟悉的是于是之的文采同样令人称道。本刊特选他在21年前为《童超》所作的序,逻辑之清晰,文字之简练可见一斑。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8.
高思莉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49-152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和教化双重价值,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难舍难分。《文选序》和《陶渊明集序》前者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首次提出"能文为本";后者在肯定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的教化功用。结合齐梁时代尚"丽"的文学主流,《文选序》和《陶渊明序》共同体现了萧统既重视文学的审美又重视其社会功用的成熟全面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金序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Z1)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杰出的书法家。其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此就毛泽东同志书写他自己的不朽词篇《满江红·和郭沫若》的收法艺术,作浅要的研究和赏析。 毛泽东同志此幅书作,连同标点符号总共132字,采用横披竖写的形式,其左右方向长与上下方向高的尺寸之比为十比一。纵观此件书作,其势开阔,气势磅礴,与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词的内容立意:“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十分贴切。通过文学与艺术的形式给人以很深的感受,艺术的形式增强了思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霍松林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4):74-76
元稹是以其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新风的作家。元稹高度评价杜甫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的艺术实践 ,他是确立杜甫“集大成”历史地位的第一人。元稹关于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议论 ,切中时弊 ,他反对依傍古人的主张 ,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其新乐府诗是直接受其创新理论指导的产物。元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悼亡诗情真意切 ,哀婉动人 ,大量的艳情诗抒写男女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感 ,哀艳缠绵。历史地看 ,它们极大地开拓了爱情诗的题材领域和艺术天地 ,值得重视。《元稹集编年笺注》是元稹作品的第一个笺注本 ,在学术上亦达到较高水准 ,它的问世将推动元稹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蔡厚示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7,(Z1)
北宋初年,词人寥寥。其著者唯王禹、寇准、潘阆、林逋数人。他们的词作不多,风格也各不一样。王词清隽,寇词豪壮,潘词飘洒,林词澄淡,都与《花间》、南唐的婉约词风不同。在宋初词人中,真能接《花间》、南唐婉约词之绪者,应首推晏殊。而继其踵者,为欧阳修、晏几道等。晏殊诗学西昆;词学冯延巳。刘熙载《词概》云:“冯延已词,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水叔(修)得其深。”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云:“文忠(欧阳修)家庐陵,而元献(晏殊)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在西江词派中最具婉约风神的词人、词作,我以为是晏殊的… 相似文献
12.
万云骏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88,(1)
一、唐诗、宋词、元曲的 递交与创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序言》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我国古代的诗体,其形式以句式为 相似文献
13.
14.
傅璇琮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31-33
当代对王羲之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多角度的探讨。中国艺术史中像陈道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大艺术家,期待有真正学术价值的著作不断问世。《王羲之集校笺》即将面世,极具学术价值,做到了校笺与研究相结合,在裒集史料,点评人物事迹等方面,有许多拓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林恭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郭沫若全集·女神》注释,校考了《女神》中一些诗的写作时间,注明了每一首诗初载的报刊卷期,还把初版本中与现行版本中有几处重要的异文录出,又在过去已有注释基础上改动和增加了一些注释,成绩应该充分肯定。鉴于现在正陆续编注出版的这套郭氏《全集》,可以说是当前最具权威性的版本,在国内外都会发生大的影响,为使《全集》力臻完善,本文愿对其《女神》注释提出四点商兑意见,以就教于专家前辈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6.
彭德纬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一、南昌的地理位置与地势南昌在原始时代是鄱阳湖水域,地处赣抚平原尾端,负江滨湖,平均海拔仅25米左右。境内河道纵横,港叉交错,平原绵延,仅有平缓不高的坡地,素有“二湖、九洲、十八坡”的说法。章江水涨,常漫浸沿江一带。据文献记载: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秋7月,江水猛涨,冲毁城廊30多次,淹没居民2000多户。仁宗时知州赵概开始用石垒筑高1丈5尺的江堤。居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及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许多完整美妙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我曾有过这样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只有“风雅”两个字可以代表。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国政,是讽谕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浪漫主义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林飞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毋忘台湾>序》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为《毋忘台湾》一书写的序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六月。一九五五年,我校谭彼岸先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这是一篇郭沫若同志所未收集的佚文。一九五七年,《毋忘台湾》一书的编者、中央民 相似文献
19.
秦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
路……没有尽头.它需要而且吸引着一代一代的人,去追求,去探索,去开拓那通向理想境界的途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薄薄的诗集.表面看来,它似乎不那么丰满,不那么厚重,然而仔细品味,却能够感到它记录了老一代革命者的一些足印,一段战斗历程——他们的探索,他们的觉醒,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追求和斗争.它所给予读者的,是对逝去的战斗生活的忆念.是对今天的新的革命征途的珍惜.它尤其能够引起曾经与作者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的共鸣,它当然也应当能够给今天的青年以激励.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并不单薄. 相似文献
20.
胡裕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5,(3)
《黄景欣语言研究论文集》序胡裕树编者按:今年,是我校中文系讲师,著名青年理论语言学家黄景欣(1935—1965)诞辰六十周年,逝世三十周年,本刊特发表我校校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裕树先生的这篇序文,以资纪念。《黄景欣语言研究论文集》即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