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道德知识论是元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交叉研究,着重探讨道德知识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等基本问题。对道德知识怀疑论的回应、道德知识的性质以及道德知识的确证,是道德知识论的核心问题。道德知识论在当代元伦理学和知识论研究中之所以长期未受重视,与人们对道德知识在知识论意义上的理解过于狭隘有关。从更为广义的知识论视角来理解道德知识,有助于回应道德知识怀疑论,并解决或消解关于道德知识的性质和确证的诸多争议。重视道德知识论研究,既能够为道德理论提供更为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能够为知识论在其分支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行政道德失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既与行政道德自身的困境有关,也与诸如行政体制不健全、腐朽思想等的冲击有关.行政道德的失范有多种表现形式,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健全法制,增强监督,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树立责任意识,实行持久的道德训练是进行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行政道德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行政人员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依旧严重。行政道德失范既与行政主体自身素质有关,也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行政体制和法规制度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联。行政道德建设,不仅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而且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加强群众监督.加强思想教育,同时整顿与道德建设有关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道德理论与测量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道德理论研究的发展、道德测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主要围绕皮亚杰的道德思维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以及亲社会道德理论和性别道德理论进行了阐述.之后就新近的道德类型理论和道德自我概念进行具体的分析,再次基础上得出道德应当采用多元方法研究,并对道德类型和道德自我概念的整合作为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两者是道德的不同方面,类型侧重断续的阶段分析,而道德自我侧重于连续的发展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道德理论研究的发展、道德测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主要围绕皮亚杰的道德思维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以及亲社会道德理论和性别道德理论进行了阐述。之后就新近的道德类型理论和道德自我概念进行具体的分析,再次基础上得出道德应当采用多元方法研究,并对道德类型和道德自我概念的整合作为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两者是道德的不同方面,类型侧重断续的阶段分析,而道德自我侧重于连续的发展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6.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观性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未决的难题。该难题围绕道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讨论展开,并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两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对性和主观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绝对性和客观性,后者却认为道德是二者的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观主义正确反映了道德本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列宁、毛泽东探讨研究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实行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的道德建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度,道德问题在历史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道德主体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专心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所特别关注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对此也做了深入的微观研究。本文化的现实生活存在的道德问题出发,结合中国传统道德、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探讨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实质和内涵,尤其是探讨道德主体能动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人格: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含义、发展和神经生物基础,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后应加强中国的道德人格研究,厘清道德人格的含义并注重道德人格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道德隐喻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和机制构成这些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道德隐喻的种类主要有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视觉颜色隐喻、洁净隐喻、温度隐喻等。道德隐喻研究表明:个体具体的身体感知觉影响道德认知和行为,反之,道德认知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具体的感知觉;个体的身体经验和道德心理经验有一致的生理基础;情绪和道德自我感影响道德隐喻的形成。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道德隐喻的机制、道德隐喻的方向规则和大小规则、不同道德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已引起了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学界针对这一现实,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问题从各个视角展开了研究.本文对学界有关理论的探讨进行了梳理,力图更加清晰地把握这一理论研究的现状,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3.
道德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样式,人的道德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道德思维水平支配和制约。道德思维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伦理学理论形态范式的演进和嬗变,相应地发生着历时性的范式转向和共时性的理论融合。探究道德思维的逻辑关系考察、结构要素分析和理论形态演进,可以廓清道德思维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的理论主题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道德思维从综合性思维到分析性思维再到反思性思维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深刻理解道德规范、道德语言和道德共识之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人格是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道德人格研究的兴起是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产物,既是对道德心理学研究困境的超越,又体现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深化,还顺应了道德哲学研究的要求。今后的道德人格研究应采取普世主义和主位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关注道德人格的评定、道德人格的影响因素、道德人格与幸福生活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论个体的道德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的道德动力应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提出 ,并从内在道德动力、外在道德动力以及内外道德动力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由物质驱动力和精神驱动力构成 ,个体的外在道德动力由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构成。实现外在道德动力和内在道德动力量与质的整合 ,才能不断增强个体的道德动力 ,造就具有自律精神的道德个体。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传统     
高扬传统道德而贬抑道德传统认知误区的消除亟待道德传统研究的推进。道德传统亦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它是以道德生态为存在境遇,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等构成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多元综合性、开放变迁性、生态合理性的变体链。以理性存在者所处当下为界点,分别前溯后展,可把流变中的同一个道德传统分成两段,即"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和"建构的道德传统"。"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具有既定、先在性,是活着的历史的产物;而"建构的道德传统"是"被建构的道德传统"的自然延续,具有开放性;二者经由道德承续实现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规律。结果发现:⑴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状态,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调整;⑵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道德治理能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且随年级升高而呈增长的趋势;⑶道德敏感性、道德推脱并行并在大学生道德基础对道德治理能力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依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提升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道德概念与自然科学概念在认知上的不同特点入手,对大学生道德概念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在道德概念认知过程中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的参与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特点:对道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比较准确,但不同的概念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对道德概念的认知缺乏情感参与;道德认知往往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相分离。针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其道德发展的主要标志。文章从道德判断测量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 ,以期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20.
道德判断测验(MJT)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德开发的适合于研究儿童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国际性测量指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学者在道德判断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尽管其中很多研究不是运用MJT,但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运用MJT在中国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丰富,但研究的系统性不够,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