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完整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文人山水画的作者取材于山水自然景色,藉以抒发个人"性灵"之情感.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注重文学修养,追求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对水墨、写意等技法的不断完善.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画家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融于笔墨之中,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文人山水画.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教学是普通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笔者在创新思维理念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理解和几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经验,就传统的临摹技法、课外写生感悟、创作意识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民赋予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照,山水审美逐步从某种社会功利性走向较为单纯的娱悦心理活动。山水画以其完善超妙的笔墨技法、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主题、内美静参的生动气韵、黑白相生的空灵妙境等独特的文艺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画家在山水画中寄寓的主体精神与自然时空和谐交融的人生感悟,迄今依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与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与继承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缘起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则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是指山水画。山水画由来久远。早在六朝,就有“峰岫峣嶷,云林森渺”之说。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中的情况来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不但非常拙笨,山岳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  相似文献   

6.
邵巍巍 《天府新论》2020,(3):118-126
本文从“西方中心论”相悖的视角,透析中国传统造物在视角场域、文化背景、概念理解上与西方的异同。从模件体系、实用思维与时空观念三个不同维度,以文化反向输出的方式,审视中国传统造物中那些司空见惯而又极易被忽视的现代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成为中国传统造物进行现代转型的重要文化依据,甚至成为影响世界现代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笔墨、色彩与布局是构成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大千的泼墨画法以"泼"的形式打破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固有风格,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新画风。阮荣春、胡光华所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一书提出:"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兴起,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时代。"表明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泼墨画法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泼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泼墨山水画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王洽,近代可追寻到晚清民国时期,张大千在其作品《高岩古寺》题记中提到:"自王洽创为泼墨,米老  相似文献   

8.
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男,汉族,1935年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一级美术师.自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历经二十余年,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冰雪山水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和“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南黑北白、南虚北实、南以石画山,北以树画山” 和“墨有韵,白有光”等新的学术观点.作品《塞外曲》于1979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质“终生荣誉勋章”;《冬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玄素黑白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地位,考察了积墨技法对水墨山水画发展所起的作用,重点从 五个方面探讨了积墨给水墨山水画创新带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是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美术类院系的重要课程,而当下过于强调技法传授,造成了中国画教学的观念滞后。分析了造成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尴尬局面的原因,比较了传统中国画教育与现代中国画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投入与培养;有计划地理顺管理制度;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责任感;建立传承与革新的合理教学体系;明确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学术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等解决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尴尬局面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