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转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转识成智”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伟大哲学与宗教面对的基本问题。这里的“识”是知识,指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智”是智慧,指人们据以行动的生活原理。“转识成智”要问的是:1.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能否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规则与原理?2.如何确立我们的道德原则与生活原理?前者是转识成智何以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转识成智如何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风云波澜眼底生──说绝句的转笔技法吴绍礼,娜木罕就结构而言,一首绝句同一篇文章一样,也有起、承、转、合四个基本步骤。绝句每首四句,第一句为“起”,次甸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这种称谓最早见于元代范椁。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第一句“...  相似文献   

4.
在转喻认知理论框架下,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效果。形容词和名词的互转主要涉及“范畴或事物转指属性”或“属性转指范畴或事物”的转喻认知模式;而形容词和动词的互转则基于“结果代行为”或“行为代结果”转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王念孙对音转同族词系统性的感悟由于时间或空间的变动,语言中有些词的声音发生了转变,而词义则不变或稍变,于是产生了新词,本文把这种因音变而派生出的新词和所由派生的源词统称为音转同族词。最早对音转同族词进行探究的是汉代扬雄的《方言》。扬雄在收集和记录方言词汇时,已经意识到某词与另一个词意义相同,只是读音略有不同,实际上是那个词语音变化的结果。他用“转语”(或“话之转”)、“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  相似文献   

6.
微篇小说的情节变化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模式来形成审美兴奋点,实现创作意图:一是“顺向变化———滚雪球”的模式;二是“意外突转———抖包袱”的模式,具体又可分为渐进式突转和抖然式突转。  相似文献   

7.
韩愈既是文学与儒学承前启后的转折,也是分析唐代士大夫“转旧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对韩愈所论“士大夫”的分析可以看出,少见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士族”、“公卿大夫”之意,注重新的唐代士大夫进士科举背景,突出士大夫的道德操守.唐代科举制度尤其进士科的完善、安史之乱的战乱动荡是韩愈所论士大夫“转旧为新”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8.
钱文忠  王海燕 《文史哲》2002,7(1):33-38
比较佛教语文学在陈寅恪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史上的不同作用与地位,可以明显看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三变”和季羡林先生的“佛教语文学三转”之不同,佛教语文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完全不同的演进轨迹从而显现。陈寅恪先生因“史学三变”而灿烂夺目,季羡林先生则因“体”一“用”一“体用圆融”的“佛教语文学三转”而彪炳辉煌。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的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文学发展引人注目的现象,两者有相似之处,在本质上的区别却是明显的。“向内转”体现了文学真正向自身本质特征回归的努力,对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使文学创作更具有主体性和个性。“个人化写作”与“内向化”有某种承续关系,但过于沉溺于现实世界的物欲感受之中,其负面阴影不可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0.
(9)吴孙休永安年十一月甲午 ,风四转五 ,复蒙雾连日。是时孙琳一门五侯 ,权倾吴主 ,风雾之灾 ,与汉五侯、丁、傅同应也。 (五、恒风、981)“复”字应属上句读。“复”与“转”同义 ,“四”与“五”相对 ,义为风回环往复。( 10 )魏齐王正始中 ,中山王周南为襄邑长。有鼠从穴出 ,语曰 :“王周南 ,尔以某日死。”南不应。鼠还穴。后至期 ,更冠帻皂衣 ,语曰 :“周南 ,汝日中当死。”又不应。鼠复入 ,斯须更出 ,语如向日。适欲日中 ,鼠入复出 ,出复入 ,转更数语如前。日适中 ,鼠曰 :“周南 ,汝不应我 ,复何道。”言绝 ,颠蹶而死即失衣冠。取视 ,…  相似文献   

11.
王学静 《理论界》2006,(6):130-131
为了使“两课”教学改革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必须进一步明确“两课”教学应有的地位,坚决转换“两课”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构建“两课”、“生本”教学新模式,不断完善“两课”、“生本”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使“两课”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钻木取火”的记载颇多,人们辗转引述,向无异议。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阎崇年同志《钻木取火辨》一文,断定“钻木”并不能“取火”;并认为,在此以前的所有书刊上关于“钻木取火”的提法,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只不过是“人云亦云”,没有什么科学根据。阎崇年同志说,他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本互相摩擦等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  相似文献   

13.
词语释义既要考证其来源,又要看其发展。“秋”在《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只能解释为“秋季(三个月)”,但是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在现代汉语中,成语“一日三秋”的“秋”解释为“年”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该发展过程经历了两次转喻:由“谷物成熟”转喻为“谷物成熟的时间、季节”,即“秋季”;再由“秋季(三个月)”转喻为“年”。前者属于“事件时间参照点”转喻,后者属于“部分时间与整体时间”转喻。最后,文章提出成语理解应该遵守古今演变原则和内涵意义为中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由“军工”转“民用”,军民结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之一。我国于80年代初也开始了由“军工”转“民用”的实践,短短几年,已经取得明显的效益。最近,有人又提出了国防经济从传统的“消耗型”向“增殖型”过渡的设想。本文就是有关人民海军和地方结合,利用潜在的国防生产力,发展外海,远洋渔业方面的探讨。 一、我国外海、远洋渔业现状及其潜力 我国于50年代就提出“要发展外海、远洋渔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起不了步。70年代开始近海“船满为患”,传统的大小黄鱼等“四大鱼产”又相继衰退。这时一部份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利益并非是今天就有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不过在“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家利益一般称为“天下之利”、“社稷之利”、“朝廷利益”等等。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后,“王朝利益”或“社稷利益”等才正式转而成为“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曾绛 《云梦学刊》2023,(2):118-124
突转指剧中“意外的事变”,是人物“行动”可然或或然的突然转向。戏剧的情节突转必有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因素作铺垫,因而引发至少一种未预期情况的产生。受中世纪戏剧传统的影响,《哈姆莱特》剧始的“鬼魂浮现”和“死因陈述”情节激化了主、次人物的矛盾,强化了《哈姆莱特》一剧的复仇主题。对复仇中的情节突转和以装疯抗争的人物行动进行梳理,可助读者重估《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有人解释说:“这二句说忍到令尿在胞中略略转动而将胀出时才起身去小便。”也有人说:“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几乎转动,才起身去便。”向疑二说未允。“胞”用为脬,自不待言,关键在于“略转”的训释。《朝野佥载》卷四云:“家里便  相似文献   

18.
“以农为本”这个重农抑商观念持续了几千年之久,至今还统治着相当多的人的头脑。不少地区党政领导在大会小会上也说发展商品生产,但由于思想未转过来,行动上却是老一套的“以农为本”,甚至以‘种植业为本’。因此,对于“以农为本”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对发展商品生产具有怎样的影响?打破“以农为本”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是否有矛盾?等等,都需要认真搞清楚,否则思想是转不过来的。  相似文献   

19.
行为人没有能力为就诊人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是发生转医义务的条件。在具备转医的条件下,如果就诊人同意转医且其身体适应转医,行为人就应安全地将其送至接受转医处。履行转医说明义务是行为人履行转医义务的前提,就诊人拒绝转医并不免除行为人的医疗责任,但此时对行为人注意义务的要求应相对有所降低。行为人违反转医义务将构成“超越承担过失”。  相似文献   

20.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路径:“转识成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转识成质”,切实提高我国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成员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而“转识成质”则是通过内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