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霍耐特沿着黑格尔提出的一种"为承认而斗争"的观念,从黑格尔、米德、哈贝马斯等人那里汲取重要思想源流,从承认领域、承认模式、承认原则等方面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形成了极具后形而上学语境的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一种未被扭曲的自我关系,建构了基于爱、法律和团结三种形式的承认道德观,很好地处理了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道德信仰提供了"从自我认同到对等认同再到群体认同"的认同逻辑支撑和"由可信之信到确信之信再到信信与共"道德理论关照,对于社会道德秩序建构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承认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应当秉持承认的主体性、主体间关系、承认的共同体的基本视角,分析社会工作群体和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承认内容及形式,给出承认的基本框架.从形式的承认向实质性承认,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社会工作的承认反映了社会工作群体与政府部门的差异性及合作的承认关系.从“责任共同体”、“功能共同体”的角度看待二者的承认关系,是承认理论运用的一种尝试.故在促进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践向度上,既要重视在承认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政府的责任,更要强调社会工作群体的自我承认问题,而后者或许在对承认理论的使用上更具有一些新意.  相似文献   

3.
承认与冲突——霍耐特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耐特的理论倡导对人性和情感,特别是对人的尊严与人格完整的尊重和承认,以承认为取向,来重新阐释社会冲突的本质和发生机理,提出主体被蔑视的经验,即主体间的承认受到伤害是引发社会冲突的道德动机.这就为现阶段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型塑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们之间的分歧、对抗乃至斗争日益凸显,而当代承认理论恰恰是适应时代需求并寻求解决之道的现实选择。所以剖析承认理论的历史演进和理论旨归,一方面有助于深刻理解承认理论的思想意蕴与精神价值;另一方面,也探究了人与人之间信任淡漠、道德缺失等"承认"问题的深层思想动因,进而为如何消解社会承认问题贡献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担负起构建共同体的文化支撑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5.
承认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马克思对阶级利益与经济基础的强调,一般认为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是相对立的。通过梳理“主奴辩证法”与异化劳动,交换价值与承认关系的物象化,以及阶级斗争与“为承认而斗争”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承认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批判与交往异化(即物化)批判的规范性标准;马克思通过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异化或物化问题,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上,承认就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占有、物质利益分配等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6.
承认的类型学探析——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在早期黑格尔承认学说和米德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善的承认-蔑视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更为经验化的补充。通过承认-蔑视这对社会动力学张力,霍耐特从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阐明了一种规范的社会理论,而这一规范的社会理论又具有很强的经验相关性。这种规范的社会理论在阐明道德发展的动力以及贴近社会经验方面显然比哈贝马斯通过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行动理论和罗尔斯抽象论证的正义论更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在理论论证的逻辑严密程度以及各关键概念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的论证上却稍有不及。  相似文献   

7.
沿着哈贝马斯的路线,霍耐特以“承认”范畴来定位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关系.在“承认”理论框架之内,艺术家与读者在旨趣、想象力、品味、审美力等方面给予对方以“预先承认”,对艺术作品共同进行”创作”,从而推动了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所提倡的关学主体间性.凭借承认与蔑视之间的辩证关系,霍耐特对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美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构.但霍耐特并没有将”承认”仅仅视为思辩领域的抽象概念,而是将其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从一个侧面弥合了存在于生存关学之中的个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从"认同"到"承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卫东 《人文杂志》2008,69(1):42-48
"认同"概念主要可以追溯到三个来源:美国心理学传统的"认同"研究,符号互动论,以及欧陆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理论.虽然它影响广泛,却存在原子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承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其的修正.在当代,承认理论的代表是霍耐特,他区分了三种承认的政治,把理论来源上溯到黑格尔的"承认"概念.与"认同"概念不同,承认理论把目标直接指向共同体的团结,并把团结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克服了"认同"概念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是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时期、完成向唯物主义转变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四个阶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社会承认丧失”的批判、“社会承认诉求”的肯定、“社会承认理想”的憧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基本内容。追寻社会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实现社会治理正义提供了价值理路,即消除对社会承认的漠视以维护社会正义,优化物质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正义,促进制度优化与心灵安顿以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0.
刘昊 《天府新论》2020,(2):61-66
认同危机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承认哲学立足于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以求化解之道。黑格尔、霍耐特和泰勒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黑格尔从抽象的主体出发,提出精神承认哲学;霍耐特站在社会批判维度,赋予承认以伦理意义;泰勒则从文化入手,提出“承认的政治”。然而,这三种承认哲学都未能揭示认同危机的根源,本文认为经济承认才是化解认同危机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不承认主义”是美国数次对外使用的一项外交政策。它使用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际争端的态度 ;二是对他国政府的承认问题。通过考察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在华表现 ,笔者认为 :一、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在华的首次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史汀生主义”不等同于“不承认主义” ,而只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增援了国际法新的内容的一次使用 ;三、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出于自己利益 ,而不是以美国学者标榜的标准 :即考察一政府是否是通过宪法途径夺取政权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对爱的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是从相互承认的角度来理解爱的关系。对黑格尔来说,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争斗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克服手段之一就是爱。爱意味着爱的双方彼此都要自我否定从而达成和对方的同一,只有这样完全的同一,才能彼此相互承认从而消除战斗。对拉康来说,爱的实质是自爱,爱对方从根本上是要操控对方,不是要承认对方,而是要让对方承认自己。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主人。爱在这个意义上还是对主奴关系的确认。与拉康截然相反,列维纳斯认为,爱是绝对地爱对方,就是要承认对方,在最大限度上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主人,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被动之爱。相互承认、让对方承认自己而不承认对方、自己承认对方而不求对方承认自己,这就是爱和承认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实证主义法学者认为,法律效力之判准——承认规则能够包容进道德标准而存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是一种可能的包容关系。此种理论观点既与否认法律效力判准上存在道德标准束缚的排他性实证主义法学相区别,也与主张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自然法学相对立。包容性实证主义法学展示了道德包容于法律的另一种可能路径,使法律与道德的可能分离论点得到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4.
如何包容文化差异,寻求共同价值,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认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查尔斯·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政治实践,敏感于认同与承认的关系,剖析了平等承认的政治的两条进路及其政治认同危机,进而在完整刻画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回答了"国家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的问题,确立了他独特的政治认同理论:一方面,国家被视为一种集体能动性,其成员把它认同为自由得以辩护和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及共同善得以表达的地方;另一方面,与之相应,成员既达成自由共识(国家容许"第一层次的多样性"),又以多元的归属方式获得政治身份(国家容许"第二层次或深度的多样性")——或直接作为个人权利的载体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而成为加拿大人。泰勒的政治认同理论为我国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正是通过他的承认理论为批判理论注入了更具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维度.在霍耐特看来,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所阐发的承认思想,为自己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最好的思想资源,而米德社会心理学又恰好为重构和转化黑格尔承认思想提供了嫁接的经验手段.基于此,他详细阐述了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和团结,以及相应的三种对承认的否定形式(蔑视):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从而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承认关系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张进军 《齐鲁学刊》2001,(4):126-129
对民法上通过“承认”而得到补正的民事行为进行重新分类可以发现:对无权代理行为的承认,实质上是对自己行为的承认;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越其能力范围的行为的承认,实质上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格,吸收了其法定代理人的人格;而对债务承担和无权处分行为的承认与否,与移转债务的合同效力和作为无权处分行为原因的合同效力无关,只不过是建立了一种新的法律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17.
社会重视的再分配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样,是正义社会制度建构中的重要内容.社会重视就是个人相互之间以及社会对于个人的特殊成就的承认.这种承认形式从传统社会的社会赋予转变为相互承认.这种相互承认或者社会赋予除了受到个人成就和价值标准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群体斗争、国家调节以及公共领域的影响.社会群体通过区隔策略为表征社会重视的象征符号而相互竞争,政府则通过调节象征符号分配对社会重视进行再分配,而作为文化交流的公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社会重视的公正分配.  相似文献   

18.
张笑扬 《理论界》2011,(9):38-40
南茜.弗雷泽(Nancy Fraser)的正义观重拾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中的平等主义思想,并将"反常规正义论"的规范性力量定位在预设的"参与平等"原则之上。与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发扬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以图实现社会文化、道德冲突语境下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不同,弗雷泽从全球化最新视域审视正义之尺的刻度,从再分配、承认、政治代表权等多重维度透视当下正义的实质、主体以及路径选择,最终努力实现一种批判—民主的正义建构模式。作为女性主义和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的正义观为我们透视当下全球化背景下正义问题的诉求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范畴,"物化"始终是批判理论研究的核心环节之一。霍耐特以承认理论对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作出新的诠释,将物化重塑为"承认之遗忘"。在这种对物化的"承认之遗忘"重构过程的批判性解读中,朱迪斯·巴特勒对霍耐特"承认之遗忘"的物化构建作出了积极性评价,同时对霍耐特的参与性活动、儿童依恋过程等方面作出保留性评判。但是对"承认之遗忘"的主观批判将消极暴力性行为排除在情感性活动之外,弱化个体发生学的经验性论证效力。这种批判及其限度的揭示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承认之遗忘"的理论难点,进一步深化了霍耐特承认范畴的存在性内涵。  相似文献   

20.
陈良斌 《东岳论丛》2019,40(3):169-175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内蕴着丰富的承认哲学意涵,尤其在共同体立场、平等原则、差异性逻辑以及对话协商式路径等方面与承认哲学形成了理论上的共契。以承认哲学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理论独白,而是为我们如何在迈向自由人联合体这一远景目标的过程中,提供阶段性的近景规划和方法论借鉴。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承认哲学方案的建构,有助于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立场及其中国的本土特色,有助于总结和凝练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