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论贞观之风     
[“贞观之风”一直被后人称颂,而什么是“贞观之风”?专论者少,本文将之概括为“诚信待人,兼听纳谏”八字,作者认为“贞观之风”是唐太宗取得辉煌的武功和文治的主要原因。因其诚信待人,故得人心,竭力为其打天下治江山;因其兼听纳谏,故能集众智成大事,取得贞观之治。“贞观之风”对后代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并且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作为巩固李唐统治的借鉴,其中之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皇太子、诸王的教育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和朝臣们曾多次讨论了“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在李唐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唐太宗曾出生入死,备尝艰苦,对于“草创之难”自有其深刻的体会.但是当他掌握了政权以后,就认为迫切的、现实的困难问题是“守成”.  相似文献   

3.
君臣关系本是同一政权内国君与臣民的隶属关系,一般遵循儒家所规范的行为准则。隋文帝在积极吸收传统的君臣关系思想成果的同时,又在总结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过程中,根据隋朝民族关系的实际,形成了新的“君臣一体”思想。这一思想的前提是“普天之下,皆是朕臣妾”,其基本内容则是为臣的少数民族政权必须向隋称藩,保持臣节,岁岁朝贡,永服威刑;其特征和目的是把传统的伦理思想中的父子关系和传统的政治思想中的君臣关系扩大化,将不同政权的君臣视同自己的臣民,以恩威并施手段,保证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始终处于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以达到边境安宁、太平无事的目的。这一思想的实质仍是民族压迫与民族剥削,君是绝对意义上的君,对少数民族政权操有征伐、征调等大权,而臣是相对意义上的臣,有时与奴仆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4.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将"仁政"、"德治"的思想在具体行政过程中运用,并演化为新的具有人文意蕴的"合和"思想,开创了贞观时期君民、君臣和华夷之间和谐相处的政治局面,确立了合同文化的基调,使"贞观之治"蕴含着浓郁的传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信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就连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表现出失信行为。如“注水简历”、“伪造证书”、“随意违约”等 ,过早地闪现了诚信危机的寒光 ,现状堪忧 ,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其原因主要有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缺失等。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惟有自身进行反省 ;学校建立起良好的诚信育人环境 ;主管部门加快健全信用机制 ;用人单位调整好选才标准 ;媒体舆论等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诚信的良好氛围 ,才能实现诚信就业。  相似文献   

6.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将“仁政”、“德治”的思想在具体行政过程中运用,并演化为新的具有人文意蕴的“合和”思想,开创了贞观时期君民、君臣和华夷之间和谐相处的政治局面,确立了合同文化的基调,使“贞观之治”蕴含着浓郁的传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面对价值多元和利益分化的现实,如何维持社会诚信是人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亟待作哲学检讨的学理问题。作为社会诚信的对立面,社会失信格格不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章检讨了社会失信的主要表现及其后果,揭示了社会失信的哲学根源,探讨了以爱为基础,以契约为保障,透过真诚行动,倡导社会诚信进而建设诚信社会,并且主张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哲学在诚信问题上的探讨,更值得今天的社会诚信倡导者认真对待和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公众对政务诚信的追问质疑和回应需求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往往呈明显集中和强化趋向,而政务诚信建设往往任务不够细化、重点不够突出、整改不真不实不彻底的情况仍不同程度的时有发生.佛山市政府首次尝试以问题为导向,从单位和个人两个维度,探索政务失信风险“清单式”管理的拓新路径,力图形成国内发达地区一个地级市政府直属机关较为系统科学的政务诚信征信目录体系,并拟据此开发建设“佛山市市直机关政务诚信信息平台”,制定征信管理办法,建立政务诚信奖惩机制,通过征信强化对政务失信行为的监管,形成防范政务失信的有力抓手.这对于地方政务诚信建设模式构建的创新、弥补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薄弱环节、推进相关重大问题的解决具有引领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9.
士族以传统文化的代表自居,在社会上有声望。唐皇室“贵而不清”,于是唐太宗为巩固自己的政权,一要设法显出自己是传统文化的合格继承者,并非“不清”,二要减轻旧士族的对抗心理。此外,唐太宗以为政权的稳定与否在执政,文艺无大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唐太宗确定了政治不干预文艺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对隋朝遗留下来的种种积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整顿,从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作为唐太宗治国安邦思想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对“贞观...  相似文献   

11.
贞观二年,唐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而改立孔子,此举既与贞观初的政治背景紧密联系,其中特别是出于对周公的忌讳,又受释奠礼本身之传统及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和在道统中的崇高地位的影响。其决定因素,是以孔子为先圣,适应了唐初大一统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国家文化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受到褚遂良的诬陷,宰相刘洎被杀害。刘洎被杀从表面来看是他的言论不当所致,而实际上是多种因素交汇促成的结果。刘洎性格直率,锋芒毕露,而晚年的唐太宗却对大臣猜忌日益严重,当性格羸弱的李治成为皇太子之后,唐太宗对强势大臣的举动就十分担心。褚遂良奏上一番诬谮之辞后,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将刘洎赐死。显然,担心幼主难驾驭刘洎,是唐太宗杀死刘洎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主要成因是保险业恶性竞争、只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以及保险管理制度不健全,保险代理人素质偏低,同时某些投保人的道德风险也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成因,应该从培养保险诚信文化、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制度诸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提高保险可信度,推进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诗研究成果丰硕,但对浙江诗人徐凝诗的笺注和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文章研究权算初阶。分两大部分:其一,关于苏轼目凝《瀑布》为“恶诗”;其二,不朽的文献价值,对牡丹花诗、寒岩归士、苏小小基、钱塘江潮、情人佳节、繁华都会等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有的放矢,一一作勾稽、考证,并指出它的出处、意义、成就及影响。以微补学术界之深究欠缺。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大明宫初建时日,结合相关史料,对学术界关于大明宫兴建的具体年代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依据史料论证,在贞观年间已经修建的“旧宫”的基础上,龙朔二年再建大明宫,甚至更早;唐太宗本人已在宫内活动,并使用了“旧宫”;大明宫初建时间应当前推到贞观年间,第一位使用大明宫的是唐太宗,而非唐高宗。  相似文献   

16.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有一部分是议论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史论。这些文章所选的人物多具有重大历史影响 ,文章借古人事以言当世之过 ,立意新颖 ,发前人之所未发 ,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这些散文是作者接受唐人散文的影响和师辈们的影响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初唐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与李渊父子广施德政是分不开的。然而后世对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多有讴歌,对李渊的武德政治却少有赞颂,但事实上对唐武德元年至九年诏书,从“人才任免”、“发展经济”、“加强武备、征伐平叛”、“规范律法、减轻刑狱”、“倡兴文化”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后可知,贞观之治正是以武德政治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在隋唐时期,高昌首领麴伯雅的"变夷从夏"思想、麴文泰的"各得其所"主张、普通民众对高昌与唐朝关系以及高昌最后结局的预测,基本反映了高昌民族关系思想的大致情况。麴伯雅的"变夷从夏"思想,既与高昌与中原地区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有关,也是高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冲突的产物,还与麴伯雅娶华容公主为妻以及在中原地区的生活经历有关。麴文泰之所以胆敢按照"各得其所"的思路向唐太宗的权威地位进行挑战,主要因为他做出了三种错误的判断:第一,与西突厥签订了"共为表里"的盟约,误以为得到了西突厥的支持;第二,误以为唐朝没有出兵高昌的实力;第三,误以为高昌距唐朝遥远,唐朝无法到达;即使到达也不堪一击。高昌很快被唐所灭,在很大程度上与麴文泰的错误判断和决策有关。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至天宝元年(742年),康国、安国、俱密国、吐火罗、石国、西曹国及箇失蜜等列于《新唐书.西域传》的七国国王纷纷上表,或向唐"乞兵救援",或请求内属,或希望得到唐朝的册封。他们的上表虽然比较简单,但都突出反映了他们以"赤心奉国"为核心的民族关系思想。西域诸国对民族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是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河岳英灵集》作为我国盛唐的诗歌选集,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等人的优秀诗篇都得以入选,从整体上反映了盛唐诗歌的面貌。然而书中却独独没有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作。这一直为文艺界所关注和争论。笔者以为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不能还原当时情形下,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相关史料大致推测历史曾经的可能性。由于《河岳英灵集》遴选诗歌的标准比较客观、正确,通过对《河岳英灵集》和杜甫生平及诗作的分析,可推测杜诗未入选《河岳英灵集》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杜甫在殷选编《河岳英灵集》时尚未蜚声诗坛;二、杜诗风格与编选者的主张及当时诗歌审美的主流相悖。  相似文献   

20.
蔡正孙考论——以《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正孙是宋遗民 ,也是宋末元初一位重要诗评家 ,其《诗林广记》为世所重。蔡氏还编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二十卷 ,却罕为人知。此书选唐宋千家诗人作品 ,包括自己及大量宋遗民作品 ,分标三百格 ,并加评释。此书明清以来在我国罕见流传。郭绍虞《宋诗话考》考述蔡正孙著作 ,未及此书 ;《全宋诗》广搜博采 ,亦遗是书。本文根据此书所载有关蔡正孙的材料对其加以考论。关于蔡氏的生平 ,郭绍虞《宋诗话考》仅言其为谢枋得门人、宋遗民 ,称“余无可考” ;而本文则考证出蔡氏生年及生平大略。关于蔡氏的作品 ,《全宋诗》仅辑得二首 ,本文从《唐宋千家联珠诗格》辑出五十八首 ,并据此对他的诗歌创作情况作了考察。关于蔡氏的诗学观点 ,由于《诗林广记》所载只是前人诗话 ,只能从其所选作品及所附诗话中间接体现出来 ,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则有蔡氏大量的评语 ,是研究其诗学观的难得材料 ,本文据此对蔡氏的诗学观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