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年代初,我省零星地编写了一些市、县乡土地理教材。1983年省教研室、省地理学会联合召开省中学地理教研工作会议,正式把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搞好乡土地理教学列入我省地理教研工作,要求各市县编写并使用乡土地理教材。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一个省辖市和百分之三十的县有了自己的乡土地理教材。为使乡土地理教学切实地开展起来,逐步提高它  相似文献   

2.
一、乡土地理是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可安排在中国地理的最后学习。”在今年颁发的(修订本)大纲中又将乡土地理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10课时增加到12—15课时,这就充分说明了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什么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感情呢?这主要是由我国四化建设和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需要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修订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的范围限于本县(市),教学的时间为10课时。《常熟地理》一书即为适应乡土地理的教学要求而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付梓的。现就该书编写中几个问题的构想撰稿于后,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分析县(市)政区实体的主要特性,认为现代乡土地理研究应以低层次的县(市)域为基本空间尺度范围与对象。文章论述了开展现代乡土地理综合性、专题性两种研究的性质、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以及应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地理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区域地理景观差异是地理学的根本内容,甚至有人将区域地理性状与区域地理景观差异等同看待。例如,李希霍芬曾写道:“(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地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赫特纳进一步论述为:“对(地理)事物进行考察的两种决定性关系之一是,地点与地点(实际上就是区域—一作者注)的差异”。而美国地理学家R·哈特向则直截了当地说:“地理学是地理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范畴,地理学考察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区域性。历史地理研究中区域的划分与设定应遵循自然性、历史性、完整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应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主要内容有三方面:(1)重建历史时期的区域地理环境系统;(2)探讨历史时期区域地理的变化规律;(3)总结区域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7.
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我们比较早地有所认识和重视。84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乡土地理教学,并把它作为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县的乡土地理教材已有两个版本,正式列入中国地理教学计划和考核内容;教学和野外实习时间得到保证;教学方法初步摸出一套路子。原来鲜为人知的乡土地理,现已在教育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渐得到学生的欢迎,乡土地理教学站稳了脚跟。  相似文献   

8.
乡土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作为一种地方的百科全书式文献材料,能提供给我们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以"中国东北草原民族乡乡土志资料丛书编撰工作"为例,以例证理,力图通过对吉林西部乡土志编撰工作详细的考察,分析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和价值应用,为后人对吉林乡土志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乡土地理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教师利用学生获得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导他们去理解观察不到的地理现象,同时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的有用知识,如地形起伏,气温、降水量变化,河湖分布,以及作物分布、发展乡镇企业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的关系,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等。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历史教学有密切的联系。无论在传统教学中的“左图右文”和各式挂图的使用,或是以各种现代化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其目的均在于力求增加学生历史地理知识方面的直观感、空间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历史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若没有正确的历史地理的空间概念,就不能将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 我们近年来在对福建省初中乡土历史教材《闽东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古代闽东的开发”及“闽东各县(市)建置沿革”、“闽东各地居民”等章节中有关“屏南县部分”所阐述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怀疑。究其因源,主要在于该书的这些章节,未能把“古代以来的屏南县建置沿革及开发与各地居民”等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阐述明确,或仅一带而过。对此我们对症下药,从“历史地理研究”人手,通过“了解、探讨、质疑、解答”等步骤,在教学过程山得以解决,并收到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文学地理与阎连科的乡土叙事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一方面,通过对“耙耧山脉”的不断书写,阎连科建构了一隅能充分调动自己情感、想象及艺术创造的独特地理空间,这一文学地理也成为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耙耧山脉”这块独特文学地理不仅塑造了阎连科的情感结构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深度地参与了其乡土小说的主题表达,叙事方式和话语风格。阎连科在建构了自己文学地理的同时,还深刻地意识到“耙耧山脉”这一狭小地理空间所蕴含的民族性、世界性,进而通过对地理的超越,使其乡土叙事获得了更为宽广的世界意义与人类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交通地理,反映地理空间的交通格局,在推动和构造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理论层面系统认知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交通地理演变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理论逻辑认知框架。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演化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生长、城镇体系生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集聚等五个方面探讨交通地理、交通区位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认为,交通地理的经济区位性催生城市生长,交通地理的等级结构演化推动城镇体系生长与发展,跨区域交通地理关联推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从"点—轴"向"网格化"方向演变。考虑到科学严谨性,数理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以及进行计量验证将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2010年1月-2012年7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及其它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367篇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Pajek可视化工具、GIS技术和其它科学计量方法,分析和绘制高频关键词、作者单位合作及作者分布区域图,揭示2010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新时期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8家种子公司在5个省105个县(市)级区域的调查数据,在控制市场结构、市场地位和供种力度效应的基础上,对不同公司在不同县(市)级区域参与和未参与统一供种项目相比的绩效差异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公司在特定县(市)级区域经营实力较强时,无论市场集中度高低,也不管供种力度大小,参与统一供种项目对其绩效并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有负面影响,但是公司参与率较高;当公司在特定县(市)级区域经营实力较弱时,无论市场集中度高低,也不管供种力度大小,参与统一供种项目对其绩效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公司参与率却很低。最后,本研究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种子产业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文坛,黄春明凭着对故乡的深爱,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生命体验和对故乡的地理书写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仑美奂的"宜兰乡土风貌图",既写出故乡的"常",又写出故乡的"变"。该文即从宜兰地理风貌与田园风光、时代变迁的理性观照以及乡土语言的合理运用几个方面,对黄春明小说中凸显出的地域色彩与文学体验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绩来源于区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史批评的不断增长。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对传统的文学史理念和写作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女性文学史批评的细化。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化生态研究等多种批评融合视阈的产物。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在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绘制“女性文学地图”,探寻女作家的“地理籍贯”,开掘女性文学的“地理基因”,阐释其具有“区域地标”意义的地理意象,探寻女性文学的地理叙事特点,发现女性文学区域性文化和审美差异,从而建构中国女性文学生态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al Inform ation System ,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 ,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到目前为止 ,地理信息系统已被成功应用在莱姆病、疟疾和丝虫病等媒介传播疾病的控制工作中 ,为探索病因、预测疾病高危区域以及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为媒介传播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工具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等因素的变革,国外大城市(或区域)如伦敦、巴黎、洛杉矶、东京、德国鲁尔地区等,空间组织结构出现了区别于传统工业城市的不同特征,即多中心空间模式。该模式有其重要的理论依托,时至今日,仍旧是国外城市学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部分学者为解决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开始关注国外大城市多中心空间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并对国外大城市(或区域)多中心空间模式的理论演进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以此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范畴,地理学考察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区域性。历史地理研究中区域的划分与设定应遵循自然性、历史性、完整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应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主要内容有三方面:(1)重建历史时期的区域地理环境系统;(2)探讨历史时期区域地理的变化规律;(3)总结区域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