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育民教授的著作《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详实的史料,对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演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述,对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内涵、外延、性质;条约关系与国际关系、外交关系的联系;条约关系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作用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并提出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研究趋向,是一部很有思想和价值的学术著作。《中美商约》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条约,签订之后即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试论《续金瓶梅》的创作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瑾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8-39
小说《续金瓶梅》的创作年代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基本上有三种观点:黄霖的顺治十八年说,张清吉的顺治十五年说,孙玉明的顺治十七年说。笔者赞同孙玉明的观点,而且珍贵历史文献的发现,也证实了这部小说创作于顺治十七年。 相似文献
3.
4.
郝秀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1):37-39
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者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西藏,先后发动了两次震惊中外的侵藏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藏印条约》及其续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条款,把势力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清政府逼到了绝路。在两次重要的战后交涉中,清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第一次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第二次积极主动的争取,并最终保全了西藏的行使主权归属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邱海燕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3年来,中俄关系在这个新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顺利前行,各领域合作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俄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两国政界、学界赞声一片。本文通过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探寻中俄关系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试析《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张龙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3)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中基会存废之争.国民政府内部的分歧在新约缔结后日趋激烈,陈立夫为首的强大力量主张借助新约的历史契机,彻底铲除"国耻"色彩的中基会.中基会出于自身利益和维系中美文化合作交流的考虑,始终坚决反对撤废,并寻求美国外交支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国家利益.美国政府意图保留这项文化投资,经过利益权衡,其对策经历了不表态、公开弹压和停止干涉三个阶段的变化.中基会存废之争的缘起、经过与结果,暴露了新约的缺陷,体现出新约对战时中国社会和中美关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吴连海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6):3-4
由于腐朽,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长期以来,国人普遍认为:在《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李鸿章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是出卖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是卖国贼,是民族败类。然而在整个事件中,李鸿章到底充当了什么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档案,分析条约的谈判和签订经过,以再现当时的历史,从而准确定位李鸿章在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王晓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6):25-29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了英、法、俄等国在世界殖民地市场上的利益。为了对付这个欧洲共同的敌人,它们化解前嫌,订立所谓的“三国协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挽回了西藏的主权。这既是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英、俄为了联袂对付德国在双方殖民地利益上妥协、让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袁良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1)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侠义小说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侠剑传》和《续侠剑传》两部文言短篇侠义小说集,则是研究古代侠义小说的渊薮,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延铭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26-29
根据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约定,中日双方于1895年5月8日在烟台换约。本文依据当时有关当事人留下的文字资料,对换约地的选定、双方换约大臣的确定、双方围绕换约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际社会的干预、换约完成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换约地点,一一进行了考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2.
黄光耀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941年苏联与日本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签订了中立条约。由于该条约是在二战的重要时刻签订的,签订的双方分属于反法西斯力量和法西斯力量,且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条约的签订对条约涉及的国家及二战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10-314
《农田利害条约》是王安石进行变法而制定的,其目的是大力提倡水利兴修,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农田利害条约》的实施引起了农田水利的建设高潮,不仅修复和新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而且在北方开展了大规模放淤活动,使农业生产获得巨大成效。《条约》还引起了该时期水利学术的大发展,《水利书》、《吴中水利史》等著作陆续出现。《农田利害条约》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4.
许良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割让台湾,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之举,也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惨痛教训。日军占领台湾的过程,就是台湾军民展现自己英勇不屈精神的流血牺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左双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2)
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经过短暂的愤激、混乱甚至动摇,国民政府高层作出了大体正确的研判与应对,力争将危机带来的破坏降低到较小的程度,引导局势朝有利于坚持大后方抗战、有利于稳定民心士气的方向发展,既未使中苏关系因之恶化,又争得了美国的扩大援助;在舆情汹汹之际,对中共攻击的现象虽有增多,但也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限制;并对国际局势的未来走向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中英会议印藏条约》划定了中印两国边界线,印度认为该条约仅仅是双方划界的基础,而非实际的界限。条约解释历史渊源是罗马法,理论渊源是逻辑和善意、公平。基于其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条约解释方法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个主要学派。《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是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妥协调和,以客观主义理论和文义解释方法占据优先地位。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无论运用文义解释方法和目的解释方法,《中英会议印藏条约》都清晰地划定了中国西藏和锡金之间的边界。印度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违背了善意原则。 相似文献
17.
何大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赴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签定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赴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林存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3):71-78
乾嘉之际,经史考证之学蔚为学术潮流,一时名儒硕彦多有专精之作.在此潮流之下,儒臣毕沅以其自身的学术素养,依凭一批学有专长的幕客,致力于经史之学的编纂与张扬.其中,<续资治通鉴>煌煌巨帙的结撰,一方面彰显出毕沅诸人努力之所获,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史学在乾嘉之际的学术走向.然而,由于官场的风波,毕沅未能将此书尽付剞劂,即赍志而殁.这一变故,遂使<续资治通鉴>的卷数、版本等问题留下了诸多歧异.本文通过对与此相关问题的梳理考辨,一则尽可能澄清歧异产生的致因,一则藉此彰显毕沅主持经营是书之艰辛及价值,以期对史学在乾嘉之际的走向与成就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藏医《四续》,是8世纪著成的一部藏医药奠基性经典著作,对藏医药的医疗、教育、研究及药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就其来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任晓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协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