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关系密切.在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乃至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都需要道家的积极参与.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道家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生长点”,道家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易于同西方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朱晓鹏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一种思想学说,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人生观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道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而这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又突出地体现在审美...  相似文献   

4.
方东美认为,华严宗以其“理事圆融”的本体论和“内具圣德”的人性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大乘佛家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是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他肯定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对中国大乘佛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他更多地作出论述的,是中国大乘佛学在其形成阶段所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当佛教传人中国之后,正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导致的儒家思想衰退、道家思想复兴时期,因此外来的佛学主要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之下而形成高度哲学智慧的。这种对于儒家与道家在魏晋思想界不同地位的看法,再次表明了方东美在学术文化上反对卫儒家之“道统”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5.
钟肇鹏 《学术界》2003,(4):268-275
《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系严灵峰编著。原书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一至五卷。 1 993年又由中华书局印行 ,并新增第六卷。这部书是作者经历二十余年 ,阅览了万卷书编著而成的。它的印行为治中国哲学、诸子学、中国目录学者提供了方便 ,在整理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上是有贡献的。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启动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工程 ,已经数年。这项工程要选录辛亥 ( 1 91 1年 )以前的基本古籍一万余种。前岁一再恳邀要我负责哲学类选目 ,不便固辞 ,为选中国哲学书目一千一百九十五种。因工作关系顺便检阅《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总的看来 ,此书是有…  相似文献   

6.
现在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重分析的认知方式比较,更偏重于追求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中国哲学的这种特质,在道家与道家系统(本文把《老子》、《庄子》、《淮南子》和何晏、王弼等著作和人物,均认作道家系统)的著作中即有明显的表现。(一)道家与道家系统的哲学几乎都是从万物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性提出问题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在道家思想家看来,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7.
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和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和中国周易学会协办的海峡两岸易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于 2 0 0 2年 8月 18日至 2 2日在青岛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共 2 0 0余人参加了会议 ,著名学者张岱年、杜维明、欧阳中石等先生为大会题词。会议以“易学与中国哲学的整合和重建”为主题 ,围绕简帛易、易学源流、《周易》经传、易学哲学、易学人物、易与儒道释、易学与自然科学等易学问题 ,以及中国哲学与诠释学、经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中国哲学问题 ,进行了热烈而富有…  相似文献   

8.
《高清海哲学文存》高清海先生是当代中国卓有建树的哲学家,199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将高先生的作品结集出版共六卷《哲学的创新》、《哲学的奥秘》、《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哲学体系改革》、《哲学在走向未来》,2007年3月重版。这套书全面概括了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想,书中展示了高清海先生广阔的  相似文献   

9.
评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光因反对过王安石变法,而被扣上诸如“政治上反动保守”、“思想上顽固倒退”、“哲学上唯心主义”、“反对辩证法”种种帽子。颇少刊出有见地、有分析的探讨司马光哲学思想之研究论文,致使其历史学巨大成就,得不到科学的哲学解释。笔者拟就司马光哲学思想中的几个根本性问题,重新进行评议分析,拋砖引玉,就教于同仁。司马光对于哲学是熟悉而又有兴趣的。他不仅博览经、史、子、集,而且对颇多哲学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他系统地研究过周易哲学,并撰成《易说》六卷,系统地研究过道家哲学,并  相似文献   

10.
道家、道教、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流派.道家、道教、道学三者虽有联系,但毕竟是有区别的.本文拟就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加以论述,以期有所裨补.道家道家是先秦时的一个学术流派,创始人为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合称老庄.其学说中心是“道”.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用“有”和“无”解释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把  相似文献   

11.
生命观念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随着道家哲学形态由老庄道家到黄老道家再到玄学新道家的演变而呈现出相应的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生命与自然,即揭示生命的自然性以及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黄老道家以老庄生命观的薄弱环节为焦点,将生命观的主题逻辑转移为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着重探讨了生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玄学新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生命的两重属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他们将这一问题归结为生命与自由的关系问题。经由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由的主题嬗变,道家生命观终于完成了它的逻辑演变过程而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12.
楚人精神 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人精神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朱哲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道家曾以其独特的道论标柄于世。对于道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评估,一直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冯友兰先生以涵摄中西、融贯古今的渊博学识、丰富的治学经验,钩深稽古,探幽发微...  相似文献   

13.
占中国哲学主导地位的两家是儒家与道家 ,而儒家与道家交融汇合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斥表现是儒道交融的前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济使儒道的交融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4,(5):151-156
中国哲学以一元、自因和时间性的特征而与欧美哲学的二元、他因和空间性哲学相区别.儒道两家都为中国哲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从"道与理"、"人与物"、"知与行"三个方面来论证.这种论证归结起来可以说明:儒家宗法主义和道家自然主义在政治、伦理表层的对立,同时也就说明了宗法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主义,所以,儒家和道家又互补性地建构了中国哲学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也有教训,其经验教训蕴涵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向演变中.从路向演进的方面看,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六个方面的变化,内含着三个重要的理念转换.六个变化是:由"意识形态化哲学"走向"科学性哲学",由"相对注重本质与定性思维的哲学"走向"也注重功能与价值的哲学",由"注重书本理论逻辑的理论哲学"走向"注重现实生活世界逻辑的生活哲学",由"一元模式哲学"走向"多样个性哲学",由"注重把传统教科书当教条的教科书哲学"走向"注重从文本解读中挖掘本真精神、基本价值的文本哲学",由"谈人色变哲学"走向"以人为本哲学".三个理念是:"书本逻辑导向--现实问题导向"、"哲学与政治关系之现代重构"、"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之现代重构".从语言分析的视角看,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政治、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二、三十年代的《哲学评论》杂志曾给近现代许多中国人以思想启迪和哲学启蒙。《哲学评论》对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初次进行了系统的和专门的评述,并介绍了诸多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为中国思想界和世界哲坛的沟通架起了桥梁,同时它的历程也是中国哲学不断进步的历程。《哲学评论》杂志创刊于1927年,它原由北京尚志学会主办。从第七卷起改由中国哲学会主办,作为中国哲学会会刊。1947年由于时局不定,中国哲学会停止活动,《哲学评论》出刊到第十卷第六期,也无形中停刊了。尚志学会创办《哲学评论》,其初衷是为了在文化领域占…  相似文献   

17.
在方东美看来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分别代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真精神”。对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 ,是方东美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方东美关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论述 ,并指出这些论述至少表明了以下两点 :l、方东美的学术立场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本位 ,同时有选择地接纳西方文化。这正是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文化立场。 2、方东美认为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创造精神”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超脱精神”。这两种精神 ,都是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学术界一直流行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的观点。近几年来陆续有人著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周玉燕、吴德勤两同志通过对“道”这一概念的发展与演变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道家思想为哲学根据的儒家纲常名教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历史”(见《哲学研究》86年第9期《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先生通过对中国哲学从先秦至宋明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得出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道家文化研究不仅是国内,而且也是日本、港台、美国等地学者探讨的热点,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道家文化特别是道家哲学为什么一直被体认为艺术哲学以及如何作用于中国艺术?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围绕这一主题,赵明、薛敏珠推出的《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吉林文史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形而上的艺术理论,氤氲着道家、禅宗的玄远灵动的精神,脉脉相通,息息相应。道家哲学认为“目击而道存”,空静明澈的纯粹主体只有以心灵的直觉才能与大化的生命流动相应合,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在中国本土生长发育起来的禅宗,大量融会了道家(包括儒家)虚静以致明等思想,主张由定生慧,以心印心,泯灭自我与存在的界限,重视整体把握、直觉悟入,反对支解分析、概念思辩。道与禅,是沧浪诗论两大主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