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的写作时地和屈原三次“放逐”黄震云一、《离骚》的写作时地和屈原首次“放逐”对干《离骚》的写作时地,由于材料的缺乏,迄今只有些旁敲侧击式的猜测,等于无论。细绎《离骚》中的文句我们清楚地看出,屈原刚离开政治舞台不久,既没有把胸中的块垒叠化为沉郁,...  相似文献   

2.
关于屈原的“绝命词”,《职大学刊》1993年1期刊周建忠先生《楚辞研究热点透视》(五),文中举出古今七种不同的说法,即1.《怀沙》说;2《惜往日》说;3.《悲回风》说;4.《桔颂》说;5《哀郢》说;6.《离骚》说;7《九歌》说。就我所见,建忠先生遗漏了第8种说法:《远游》说。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之一的梁宗岱先生,1934年曾撰《谈诗》一文(后收入《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北京),从比较文学乃至比较文化的角度提出:《远游》“说不定是他(按指屈原)最后一篇作品”,是屈原“在思想底夭空放射最后一次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橘颂》期许与歌颂的人物对象,自汉代以至当下楚辞学界一般的主流诠释均认为是屈原自颂自期,即《橘颂》是屈原写给自己的作品。但通过细读文本,还原《橘颂》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我们发现屈原通过《橘颂》进行自我赞美和期许的诠释并不正确。"南国""受命不迁""更壹志兮""任道""嗟尔幼志""自慎""秉德无私""参天地""伯夷"等,均彰显《橘颂》中使用的核心词汇属于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元素;从"颂"属于祭祀场合用的赞美诗,而"伯夷"身为一国之太子以及"愿岁并榭,与长友兮"这些因素看,屈原不可能以《橘颂》来自我赞美和期许;屈原在《橘颂》中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期许和赞美的对象应是举行"加冠礼"时的楚威王太子芈槐。换言之,《橘颂》是写给楚威王太子芈槐的诗篇,其文本性质为"加冠礼辞"。  相似文献   

4.
候长青 《西部观察》2002,(11):18-19
茅坪——百万大移民的第一道起跑线。《九歌》、《天问》、《桔颂》——屈原,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岂知到了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交汇处,屈原的子孙们就放弃了秭归城,捧着屈原的精神财富移师茅坪。以一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打造出一座新秭归!船行峡江,但见屈原仍坚定地立于山上注视远方——隔江之下的茅坪,在三峡大坝建设工地的灯火辉映下让《九歌》入云,《天问》入江,《桔颂》成吟。让安居茅坪的生灵从甜梦中体验现实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桔颂》与《九章》“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从内容来看,“这里面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从形式来看,“大体上是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于是有人说《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也有人说是晚期的作品。至于《桔颂》所颂者也说各有异,或曰自颂,或曰颂人,或日“所颂者不知究系何人”。凡此说明还需对《桔颂》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这是作者从屈骚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轨迹角度研究屈原的系列论文之一。全部屈骚,是屈原不同时期政治处境、生活境遇、心态变化的审美物化形态。而屈骚的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则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探讨其间的联系与发展轨迹,则不仅有助于科学判定屈原作品的特定序位,判断其创作时间及它们各自在屈骚整体中的位置,而且有助于全方位认识屈骚的创作个性。基于这种动态的考察,本文将屈原创作分为两朝、三期、五个阶段这三个层次。屈原的创作是以《桔颂》为发轫的。其中以道自任的人生理想,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其句式、结构、象征手法,都发轫于此而贯穿了屈原创作的始终。《桔颂》清新丽朗的风格,则正体现初期创作特点,与昂扬奋发时期的心态相适应。《惜诵》是屈原早期创作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屈骚个性化的抒情诗从《惜诵》开始,是屈原第一首辩诬抒愤之作,更鲜明体现了屈骚本色。《桔颂》、《惜诵》都奠定了屈骚艺术个性的因子,为以后两个时期三个阶段的创作的发展、完善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7.
论《天问》     
(一)《天问》:放流中泄胸中块垒之作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四《屈原面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人《天向》、《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史家著录,理当可信,说明《天问》的作者的确是屈原。太史公亲自读《天问》,悲其志,得骚人之心,可见《天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问难之作,还有着精神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拣出他的志向,明其骚人之心了。对《天问》的写作环境和文心,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有一段比太史公悲其志说更为形象具体的阐述:《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停,…  相似文献   

8.
《楚辞·橘颂》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中伯夷,古今注者皆以为即《史记·伯夷列传》中之伯夷。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解。史传中的伯夷是古代所谓“岩穴之士”的代表,他们的行节是“独乐其志,不事于世”。(《庄子·让王》)而屈原则是古代所谓“庙堂之士”的代表,他们的行节是“竭忠  相似文献   

9.
惟秦八年、岁在君滩”求因──试析“郭沫若先生用岁星超辰法推算屈原生辰说”之正误张俊麟屈原在《离骚》中自述生辰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据此,我们得知屈原的生辰是在摄提格年(寅年)、孟陬月(寅月)。庚寅日(寅日),非常巧合地占有三个寅字。人...  相似文献   

10.
《史记·屈原列传》:“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郭沫若同志在《关于屈原》中说:“向来把这放流二字即解为放逐,因此便生出许多龃龉。其实放流只是放浪,屈原被疏之后居于闲位,曾向四处游历过而已”。(《关于屈原》,《沫若文集》卷12,页19)在《屈原研究》一文中,郭老再一次强调说:“一笔糊涂账就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作为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家而著名的。但屈原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作品中真实地描绘和反映了当时的时代与人物,他的作品是浸透着爱国精神的宏伟的楚国历史画卷。一怀王在位三十年,屈原的创作正处于旺盛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前期。屈原在顷襄王时期生活了约二十一年,也写了大量的诗篇,这个时期我们称为创作后期。屈原在前期和后期都写作了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但主要写作于后期。“九歌”中有两篇现实主义的诗作。《礼魂》一篇虽是送神曲,但“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则是如实地描绘巫女在鼓声中递花、唱歌的热闹场面。《国殇》一篇尽管  相似文献   

12.
彭咸考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彭咸是殷大夫,谏君不听,投水自杀,但无资料可证。后人猜测也颇多。我们拟检索《楚辞》中全部彭咸资料,白描其人。《离骚》中彭成几两见;“愿依彭咸之遗则。”“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遗则是什么?从下文看,约有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之意。也就是《离骚》自疏前的心态,有效隐者的含义。《抽思》云:“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咸以为仪。”联系上文是说忠而不用,君主傲慢无礼,望明月而思周全,以彭咸为法度榜样。如此,则膨咸形象已露端倪,乃是忠…  相似文献   

13.
屈原《九章·哀郢》说:“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这四句诗的背景是:屈原被迫离开郢都大约已经九年左右。作者在这首诗中叙述他离开国都,从夏首(即与长江交汇处的夏水口)出发,沿夏水顺流而下,入汉水,至夏浦(今汉口),再西向入长江,溯流而上,进入洞庭湖一带的经过。除了主张屈原东迁安徽陵阳的学者外,大家都认为屈原的行踪大略如此。关于屈原是否去过安徽陵阳的争论与对“上洞庭而下江”的理解也很有关系。比如汤炳正《楚辞今注》主张屈原去过安徽陵阳,因此把这一句理解为选择疑问句。但既…  相似文献   

14.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15.
姚玉光 《晋阳学刊》2002,(3):103-104
词名昭著的李清照,诗名亦不菲。在她现存的17首诗中,能够确指写作时地的只有下面一首:感怀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宣和辛丑即宋徽宗赵佶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这时赵明诚任职为莱州知州。李清照从青州经昌乐到莱州随任,恢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途经昌乐时,还写下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屈原生平中各个阶段的重要行踪有些很不清楚,其晚年的行踪就是如此。笔者在研究中有一些心得,形成了较完整的看法,特奉呈于此,以就教于方家们。应该肯定,屈原生命的终止地点和终止方式,是十分清楚的: 于是怀石自沉汩罗以死。(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贾谊《吊屈原赋》)  相似文献   

17.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地问题,学术界距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要得出一个可信的结论。须同研究屈原的其他方面一样,注意这样两点: 一、抓住主要的、带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不必纠缠那些解释起来灵活性很大的问题。如有人以为象<离骚》这样的巨制,必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创作经验积累之后写成的,它当作于屈原晚年。  相似文献   

18.
屈原生于南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在《九章·抽思》中有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女夸佳丽兮,片半独处此异域”。论者以为,屈原乃系流放至此。亦有以为非流放而来者,但不详所以。本文试从屈原与汉北之关系的角度作点探讨,以求窥见屈原到底为何去汉北之地。一、屈原得姓之地———南屈作为楚...  相似文献   

19.
<正> 屈原的出现使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写上了有名有姓的作家。他创造了几乎可以说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企及的抒情长诗《离骚》、哲理诗《天问》;他的《九歌》是第一套在民间恋歌巫曲基础上创造的抒情组诗,文学史家视为原始戏剧性歌舞珍贵的记录。他的《桔颂》是我国第一首咏物诗。他的《招魂》  相似文献   

20.
陈怡良 《云梦学刊》2012,33(1):30-47
《橘颂》是《楚辞·九章》中之一篇,是后世托物言志诗赋的典范,被誉为“咏物之祖”。屈原创作《橘颂》之缘因,有外缘,还有内因。自然生态之引发,巫风盛行之诱导,神话典故之感悟,艺术氛围之冲激,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外缘;表达愤懑之诉求,博览群籍之启示,展现才德之自信,流露参政之志向,则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内因。楚辞乃为《诗经》之变,《橘颂》之标题、体制、主旨、写法乃因袭《诗经》之《野有蔓草》、《鸱鹗》等诗作而来。更可贵者,是屈原创作《橘颂》之突破,如主题之新创、体制之改造、比兴之错综、比拟之巧用、语言之精炼、形象之塑造等。而屈原创作《橘颂》之高明处,则在体物得神,不即不离;因小见大,寄托深远;生命投入,物质升华;民族思想,寓意无穷。从《橘颂》可以看出,屈原确为一位奇才,亦确具伟大之创造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