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及其两者的结合,不仅是其实际的演进趋势,也是直接影响其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对此,首先应当反思、批判、变更"宏大叙事"的方式,走出本质主义和非历史主义的局限,并在后殖民批评中清理和抵制欧美中心主义及其权力话语.其次,要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新的分析和批判,要探讨资本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新格局,这既是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国际化和本土化寻求现实依据,也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另辟蹊径.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必须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各国、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及不同的社会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实践将永远是异质的、非同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及其结果也将是多样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2.
李晓培 《社科纵横》2013,(12):108-112
早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自由女权主义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类型压迫、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以及从狭隘的白人女性视角理解女性压迫进行了批判;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忽视阶级因素、从争取女性合法地位走向"男人是敌人"的极端观点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阶级分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批判触及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宏大叙事并没有彻底解决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其批判的视角从现实走向了虚无;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后学的影响发生了后现代主义转向,以"学院式"的批判风格逐渐脱离女性解放的根源,走向了"虚无"的"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3.
格义、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自于这一问题的生发历史.马克思哲学的义理之格创造了中国哲学的哲学语境,并且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特点:它以民族主体性的自觉守护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并且在开启民智的大众化哲学普及运动中,完成了以时代为背景的中西文化的对接.它的意义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不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个陌生的国土和民族中得到扩张,也不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如何"颠覆"了旧有的传统,从而完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未竟之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格义"的种种努力,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民族传统中从来没有过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开启了理想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它使中国在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获得了新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冲击,国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些学者及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产生动摇.引起动摇的主要原因有:认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物质差距,苏联及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均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地并没有把它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等.这些观点表面上看似有理,其实都不堪一驳.  相似文献   

5.
汉娜·阿伦特是一位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虽然她不是女权主义者,但作为犹太人和女性,双重的贱民身份使她的思考一直关注着女性的生活、体验和自我理解。本文阐述了阿伦特有关女权主义的观点和态度。她对她那个时代的妇女运动持矛盾态度,因为在她看来,妇女运动提出的目标主要与需求和经济解放有关,而真正的解放是妇女作为女人的解放。她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为女权主义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谭好哲 《学习与探索》2007,2(3):190-197
相对于对社会生活和作家的高度重视,读者问题在以往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构成一个具有理论生成性的重要维度。立足于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新现实、新境况,确立读者意识,研究读者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读者理论,既是文论研究对时代情势现实要求的呼应,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需要。读者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视野之内,把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作为文学艺术工作的第一要务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的核心观念与基本理论特色。基于变化了的历史和文艺现实,马克思主义的读者接受理论在坚持文艺的人民方向的前提之下,应该在理论研究格局和内容上实现新的理论创新甚至理论转化。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王跃华张国胜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MarxistFeminism)不完全是指引经据典地研究马克思或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观点,而是常常用来泛指任何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结构影响女性的理论的学派,其中甚至还包括对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在本质上是从主体向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性阐释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模式.它的提问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关系框架中,文学文化等社会意识作为关系过程的主动因素和主导因素是如何对作为客体基础的社会存在发生价值赋型与实践改造作用的.从其特定的历史身份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主要体现为某种批判性的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客观性的阐释视界,它主要以一种实践性的阐释机制来实现其对象化的存在,而人及其情感心理则构成了这种主体阐释视界对客体基础发生实践作用的现实中介.  相似文献   

9.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理论。它既是我们辩证地把握"现实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但由于对其工作的对象——人,缺乏研究与反思,因此存在实际效果弱化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源于两者"对‘人’的共同关注"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发展和"人的问题"的日益凸现,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其历史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稳定的学术派别存在,具体地说,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布达佩斯学派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个体融入到西方学术界,但其学术创作仍然有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烙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通常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70年代后欧美新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在于:其一,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深刻的阐述;其二,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设计;其三,对现代性的独特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1.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其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并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关联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姜迎春 《阅江学刊》2023,(5):5-12+167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体现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遇到理论上的对手,只有克服和战胜这些对手,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克服和战胜旧哲学、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现了理论创造与思想批判的统一,这一理论特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在一切时代的发展。作为注重实际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反对空想与空谈;作为面向未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始终追求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四个维度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是大众化的根基,思维品格是大众化的原则,普及形态是大众化的途径,实践运用是大众化的目的.这四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取向体系.缺少哪一维都不能构成大众化的整体,失去哪一环都不会使大众化贯彻到底.我们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整体性,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现实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强化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增强走进大众、深入大众、掌握大众的力量,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内涵的把握,关涉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成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需要着重从历史理论内涵、科学实践目的以及终极关怀形式等三方面进行分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解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客观的时空、能动的主体、真实的历史,是从宏观上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归纳和演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本身不断扬弃、实践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外贯通互相影响的综合性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动力的文化与历史的高度统一体,是一种"神圣的"终极意义上的关怀.综上三者共同建构并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发展阶段.基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背景,当代西方的女权主义主要包括后女权主叉、赛博女权主义、后父权制理论等流派.女权主叉在中国更多地表现为各个方面的具体关怀.在现实的话语实践中,中国女性成长为话语主体,为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理论资源的丰富性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其真正本质与独特意义并未被学界完全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可界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种既坚持马克思思想又对其作出创造性阐释、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对其历史进程进行反思批判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运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并对现存社会主义进行反思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坚持马克思话语并重新构造其话语解释力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本土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具有国际理论视野从而不断寻求理论超越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拉克劳、墨菲及其"新霸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克劳和墨菲是当代闻名的激进左翼理论家,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所使用的方法,即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政治现实,并公开把自己的理论称作"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霸权"理论,该理论亦称"新葛兰西主义"或"新霸权"理论."新霸权"理论认为,由于普遍性/特殊性二分法被淘汰,才存在着"霸权","霸权"作为一种新范畴是被当作对获得"霸权"障碍本身的反映而提出来的,其条件是对抗力量的存在和把它们分离开的不稳定边界,自主性是其构造的形式,激进多元民主是其基础.因此,"新霸权"理论、置换革命的主体、激进多元民主等等都是拉墨二人的社会主义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借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修正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阐释重心从想象界发展到象征界,从代理身份发展到意识形态问题,从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拉康的存在和发展,制造出一个由意识形态与"父亲的法则"共同构成的"双重镜像"结构,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双重想象界.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2):135-137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欧洲兴起的理论学派。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产生了社会民主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有影响力的学派,以及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斯、哈贝马斯等著名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个人价值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回顾其发展的整体脉络,有利于在现代历史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