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是人们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读书,即须了解书的情况,掌握读书的要领。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刊资料中,一个治学者欲能抓住要领,以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就必须懂得一点目录学知识和依靠图书目录的指引。清代学者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在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也曾指出,读书要“从目录学入手”。他说:“肖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阨塞,户口钱粮等。我们作学问也应如此,先要知道这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呢? (1)熟读精思,感悟"情致美"。《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此,朱熹道出了读书的方法是熟读精思而后有得的道理。课本所选大都是典范性的作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以四川学政的地位,告诫当时的“生童”们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1)这番话虽是为当日考秀才的人们讲的,实际上对任何时代任何治学的人都有用处。他所说的“知要领”就是通过目录,知道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有没有,有哪些,主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说,建构了一个逻辑化的人生哲学系统。本文仅就其内容略作分析和评价,以就正于方家。 一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它确立了意义的主体性原则,把理性自觉的程度作为划分人生境界的唯一参照系统。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要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所谓意义是与人的主体性即“觉解”密切相关的,对一件或一类事物有了觉解,此事物对于人才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所谓“解”就是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所谓“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汉字可谓世界文字大观园里独特的一景。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量可以用无限来形容;拼音文字几乎不存在文字教学问题,而汉字花费几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全部掌握;拼音文字本身表音,由其构成的词素以上的各级语言片段观其形而知其音、解其意,汉字本身不表音,由其构成的各级单位也都不表音,不仅每个字从形体(复杂程度大家都清楚)到语音到意义都要逐一学习记忆,还要把形、  相似文献   

6.
一、“实事求是”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八传卷五十三的一段文字中:“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该段文字的注①中写道:师古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其意,原来讲的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把它运用于认识论之中,赋予它以哲学的含义,获得了新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找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来.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要论述的“新理学”指的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但其含义不限于作者所著《新理学》一书,而且包括作者“贞元之际”所著《六书》形成的“新理学”整个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之用“新理学”命名,正如作者所说:“《新理学》这部书是我在当时的哲学体系的一个总纲”,所以这个名字“另外一个意义是指我在四十年代所有的那个哲学思想体系”(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二四六页)。在我国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出现了两部论述中国儒家哲学的很有价值的哲学著作:一部是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另一部就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前一书的价值是印度佛教哲学和中国儒家哲学的会合,而归向于中国儒家哲学;后一书的价值是西  相似文献   

8.
汉民族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殷商时期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春秋时期产生了共同语——“雅言”。《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里的“雅言”就是春秋时期的汉族共同语。春秋时期,读书音与口语音基本一致,“雅言”既反映了当时中原一带的读书音,又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原一带的口语  相似文献   

9.
孙福熙 《社区》2011,(2):4-4
中国人太把“读书”看得严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先认读书为苦不可耐,于是用黄金利禄来引诱,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张载“俯而读,仰而思”,废寝忘食,精思力行,创立关学学派,在经典阅读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张载强调读书要培养兴趣,也要立志,入门要打好基础,有疑而读、熟读精思、贵有心得、博而能精、融会贯通,也要保持心静,与朋友切磋,做到知而能行。正确看待张载经典阅读的正统性局限,吸取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邓玉珍 《社区》2008,(17):59-59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人说:“学问改变气质。”女人要想有味道,不妨自己多读书。咀嚼文字,汲取营养。在不经意中添加一份内在的美丽。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卢云,此数语又见《大略》篇,彼作“多言无法”。此“少”字似讹。今按,卢说非。《大略》篇当依此作“少”为是。“类”亦“法”义。《方言》卷七及卷十三均训“类”为“法”;《广雅·释诂》亦以“法”训“类”,王氏《疏证》引《荀子·儒效篇》“其言有类,其行有礼”云:“类之言律也,律亦法也。”然则本篇  相似文献   

14.
诗话两则     
严沧浪之言严沧浪之言曰:“夫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沧浪诗话.诗辨》)此一段文字虽前后转折,实一意以贯,“非关书”仍须“多读书”,“非关理”仍须“多穷理”,极为辩证。而千百年来前语被屡屡引述,奉为典要,后语被割弃不顾,耳食者几无知之者。断章取义,岂不令沧浪齿冷!  相似文献   

15.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以圭形为主载有朱色文字的玉、石片,总数在五千片以上,其中可以认读的约六百余片。这批文字材料郭老命名为“盟书”,唐兰先生或又命名为“载书”,文物出版社以《侯马盟书》为书名出版了专集。这批文字材料是否是所谓的“盟书”或“载书”,很可怀疑。盟礼己亡,但从古书的记载中还可探知其大概: 一、“盟”是歃血坎性,加盟书于其上: 《礼记·曲礼下》:“涖牲日盟”,郑玄注:“坎用牲,临而读其盟书”,孔颖达疏:“盟者,杀牲歃血,誓于神也。……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  相似文献   

16.
文化问题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中心问题,文化哲学是冯友兰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冯先生后来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因此,分析和研究冯友兰的文化哲  相似文献   

17.
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到“知、精、活、实”四个字。所谓“知”,即教师要知“大纲”,知教材,知学生,这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所谓“精”,即精心钻研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的,讲授内容要精确;所谓“活”,即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黄庭坚的审美理想?有人说是“绝俗”,有人说是“自然成文”,这都有道理,不过似嫌片面。笔者以为不若从山谷文字中拈出“韵胜”两字来,予以概括,把“韵胜”看作是山谷审美理想的核心或总纲。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篇》中说:“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北来范温其人也。”(第四册第189条)此说似不够准确。而在这一条文字的末了,钱先生又引吕本中诗话说,“吕本中《紫微诗话》记范氏‘既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历’;其言  相似文献   

19.
培养人才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每种人才培养都离不开读书活动。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把学生的读书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点粗浅体会。一、读书活动与人才培养的关系1.读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读书是获取知识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要成就人才、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古人有“下笔千言,思接万里”就是博览群书的结果。杜甫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下千钧任自张”的深厚功底与“读书破万卷”息息相关。培根在其著作《论学问)中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处:“史鉴使人…  相似文献   

20.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 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然是哪些对人进步有作用的书。萧戈、雷智勇二先生合著《名人学习法概论》(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