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许多代表参加的“讨论发言”,都十分重视并且热议着“民生”的话题。可见,民生的改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为指针.确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王江红 《理论界》2008,(4):43-44
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论坛》2008,(6):150-152
一、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和谐社会,民生为大.紧紧抓住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鲜明生动实践和时代特征,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核心议题和公开承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而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真正解决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关注民生的伦理依据、改善民生的有效路径和民生建设中党和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其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在这六大任务中,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建设对电视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形式,电视民生新闻近几年来深受观众喜爱,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和价值取向、电视民生新闻具有的主要功能以及目前正在形成的表现形态和手法等几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条件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光炎 《广西社会科学》2007,(11):I0001-I00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有一个部分提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所没有的。外国媒体纷纷对此作了报道,《亚洲周刊》更是推出一组封面文章,总题目就是“中共十七大主打民生牌”。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一次。在我国,“民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主流的理念,对“民生”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党的十七大,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德坤 《理论界》2009,(7):91-93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为集中和完整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哲学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乃至社会主义性质.而"民生"恰恰成为了近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的亮点.如何理解和评价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并阐述它与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关系和重大意义,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昌  苏祖安 《理论界》2009,(3):196-19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准确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本文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等,对国内学者的主要理论观点做出综述,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领导班子的和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强音.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07,(5):158-15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深入进行民生问题的理论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它主要表现为:填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空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执政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具体化;增强国家凝聚力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政府转型和民生工程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推进民生工程,促进政府转型是政府针对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问题做出的积极回应.推进民生工程与政府转型密不可分,民生工程的提出是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提升的重要表现,民生工程建没也是促进政府转型的重要依托.同时,政府要不断地依托民生工程的推进,加强内部机制建设、完善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精辟地论述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和公平公正、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角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民生新闻"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我国的"民生新闻"具有党性原则,反映民生内容、体现"三贴近"原则,定位民众、取向于民的特性,而且其发展迅速,深受人民喜爱,但仍然存在内容庸俗、受众定位狭窄等问题.为了实现"民生新闻"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力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报道深度,完成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的成功转型,并实现方式、形象、技术上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概括,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大转变",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和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推进,学者们围绕社会建设所涵盖的范围、内涵以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对社会建设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琼 《云梦学刊》2008,29(2):60-62
"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文章结合十八大报告对民生问题的表述,阐述了保障民生首先需要关注几个基本问题,从中引出保障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即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并进一步就这两大基本条件对于保障民生的重大作用给以阐释.最后通过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深刻解读,提出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为保障民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条件,重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保障民生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为保障民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加强社会建设为保障民生找到了可供依靠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而人文关怀又很好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作者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报道中怎样体现人文关坏,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引导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