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好汉属于什么性质是研究《水浒传》必须弄清的问题。从《水浒传》中的描写看,梁山好汉大多干的是“盗”的勾当,他们攻打官兵时往往没有计划,与敌人厮杀时不分老幼妇孺统统杀死,没有夺取政权的意识,只是固守梁山,占山为王。这一切都表明了梁山好汉是绿林豪杰。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且通过作品的故事设定、人物形象、创作目的等方面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水浒传》中从故事设定来看体现了儒家的仁政与民本思想。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几乎都符合儒家理想的君子形象,具有仁义、孝顺、忠良、守信等品质。而以高俅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形象与梁山好汉们的形象恰恰相反,他们奸邪、狡诈、荒淫、虚伪、腐败,与梁山好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施耐庵通过《水浒传》对现实的影射,表现了他对社会环境的不满,体现了作者心中对儒家仁政学说以及理想君子形象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小说史上,《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有两个非常独特的特征:一是女性形象的男性化,二是对女性形象的贬抑。所谓女性形象的男性化,是指《水浒传》中的女子往往性格豪爽,举止粗俗,鲜有温柔之态。她们的勇猛不仅胜于常人,有时甚至超过男英雄,例如一丈青就曾经打败矮脚虎王英。作者通过将女性人物男性化的描写,突出了她们的英雄气慨,与整个小说描写起义造反的大背景相符合,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另外,《水浒传》还写了一批恶女人,如为奸情而杀夫的潘金莲、与和尚私通的杨雄浑家等等。即使是受到歌颂的女性,她们的浑号也不雅,例如孙二娘被称…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的女性描写 ,既可从其作者或人物角度进行解读 ,也可从叙事建构角度予以观照。本文指出《水浒》女性之所以多被贬损或丑化 ,虽然与作者妇女观落后及小说所写人物的特殊性有关 ,但也是因为她们在很大程度上被作者当成了叙事建构物。作为叙事建构物 ,其主要功能就是诱使英雄犯罪 ,使英雄流落江湖 ,聚向梁山。因此其思想性格及行事逻辑等 ,也可以说是根据故事情节建构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注意到这一点 ,才能对《水浒》的女性描写作出较为全面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美的即为淫者,丑的即为恶者。这种对女性充满敌意的描写究竟是为了什么?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探究了其中的原因:男权主义是其社会根源;对女色的误解与偏见是其思想根源;对性爱的排斥是其道德根源。  相似文献   

6.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有英雄型女性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贤妇型女性林冲娘子;淫妇型女性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柔弱型女性金翠莲等.这些女性性格多样,形象丰满,体现了作者相对进步的女性观.《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揭示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和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性质的起义,这本来是历史学家们的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家喻户晓的《水浒传》描写了宋江起义,在庸俗社会学泛滥的情势下,文学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水浒传》描写的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人们对历史上的宋江起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后期出现的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比较系统地描写了一组巾帼英雄群像,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具有首创意义。与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和之后的《儿女英雄传》、《黄绣球》中的女性形象做比较,“杨家将”小说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英勇善战、智谋出众,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爱情幸福,对男女平等的追求等性格,为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组光彩夺目的巾帼英雄群像。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好汉的描写,有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其故事情节的描写和展开也特别精彩。但是,《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也有败笔,特别是梁山泊二号人物卢俊义的上山,就是《水浒传》的一大败笔。第一,卢俊义的上山非常勉强,根本没有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纯粹是事出偶然。只是因为宋江与一个和尚闲聊时,偶然想起河北大名府有个卢员外,便想把卢俊义拉上山,指望此人去攻打曾头市替晁盖报仇。在这样毫无缘由的情形下,卢俊义便在小说中匆忙登场。第二,卢俊义的第二把交椅坐得也十分勉强。卢俊义在小说中,原本是个与梁山毫无关系的局外人,是宋江硬把此人拉上山,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对《天龙八部》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忠义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的艺术形态,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之处。但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金庸对书中女性形象的理解,与《水浒传》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部分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叙事背景下知识女性的成长特征:爱情与革命的二元对立、知识分子叙事态度的变化以及女性意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来说,其五个部分便是莎士比亚“五幕剧”的悲剧形式。为使小说的悲剧气氛更浓,海明威采用了多种策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象征的预示作用,一连串的灾难性象征通过“雨”这个字眼贯穿于小说的始终,预示着主人公一个接一个的悲剧。比如动物形象在海明威的笔下就不仅仅是个烘托气氛、表现思想内容的道具,它们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作者从动物的角度来描写人物性格与心理,使这部小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动人的美。  相似文献   

13.
植物精怪是中国精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种类别。《聊斋志异》中的植物精怪多为变成女性的花精,她们与书生发生了缠绵悱恻的爱情。这些植物精怪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牡丹精怪形象体现了作者至情至性的俗世情怀,菊花精怪寄予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对自己失意人生的诗意拯救,柳树精怪表达了作者关怀民苦、热心助人的救世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与英雄的古典小说 ,书中英雄个个有泪 ,而且动辄流泪。作者罗贯中对英雄泪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同时 ,也不可否认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是小说的初创时期 ,《三国演义》人物刻划只能称为类型化典型。从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质朴、直率和粗线条的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现象入手,描述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种种表现,概括了歪曲人民英模人物表现的主要特点。从学术立场出发,直指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历史事实的要害,利用可信的历史资料和新的调查结论,对有代表性人民英模的历史事实做了还原和强调,提出历史科学的客观性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应持的求真态度,强调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科学地评价人民英模人物。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启蒙精英们推出了许多“新女”楷模,这些楷模主要是西方的女豪杰;对于这些人物的传记符号处理,往往属于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历史重构。本文以梁启超的《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为例,阐述了风靡其时的西方女豪杰传的叙事模式是:采用将其神话化的历史-文学认知途径,让传主的所言所行锁定于“女杰救国”的宏大目标中,以激发清末妇女的救亡意识。  相似文献   

17.
“风水宝地出英雄”,这是科尔沁地名传说的主要母题之一。这一母题是蒙古族故乡崇拜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它源于蒙古人“地母”信仰,是蒙古英雄史诗“英雄神奇诞生”母题的传承,他受到了汉、藏文化的滋润,并在近代以来科尔沁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影以及社会环境中发生和日臻成熟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革命+恋爱”系列小说,深刻呈现了她此期创作探索的矛盾现象:努力表现时代“革命话语”,却不时遭遇潜在“性别话语”的干扰,导致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背反。体现在:本意作为被改造者或受教育者塑造的女性形象,结果却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多重叙述视角的交替运用凸显了作者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对“革命话语”的表现程度与情感态度也目性别意识与性剐立场的渗透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丁玲创作探索的得/失对日后女性解放与女性写作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拜伦主要选择《圣经》故事中的英雄和女性题材进行创作。尤其是对失败的英雄和年轻、驯服、善良、美丽的女性,拜伦更是偏爱有加,其诗歌中充满了对英雄的赏识与同情,英雄的复杂心情在诗歌汇中体现得清清楚楚,给人一种英雄虽败犹荣的感觉;拜伦笔下的美丽女性神圣、纯洁,仿佛他们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各个出神入化,有血有肉。拜伦利用圣经组诗《扫罗王的最后一战之歌》、《耶弗他的女儿》、《致伯沙撒》来体现他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将自己内心世界里的苦闷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