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曹操的军事才能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句话 ,即 :一、长于战术 ,短于战略 ;二、长于任将 ,短于治军 ;三、长于陆争 ,短于水战 ;四、长于政治 ,短于军事。综观曹操一生的军事活动 ,无论是用兵实践 ,还是理论著述 ,可知上述四点是符合他的实际的。正是这样一些特点 ,决定了曹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更不是一个杰出的大军事家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曹操是成功的艺术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郭沫若同志发难翦伯赞同志响应的替历史上曹操翻案工作,近几个月在国内学术界鼓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大有益处的学术讨论,根据郭、翦和其他学者的意见,至少曹操对中国社会发展曾起过好作用,历史上的曹操不应一笔抹煞等等,看起来是没有疑问的了。讨论历史人物曹操,不免涉及《三国志通俗演义》和舞台的曹操,郭沫若同志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没有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迟早要把其中被“歪曲”了的曹操案翻过来,他说:  相似文献   

3.
关于曹操,有的史学家只赞其“雄”,否认其“奸”,甚至赋予他“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有的戏剧家则把他贬得一无是处,打扮成个粉脸大奸臣。这两个曹操都非真曹操。毛宗岗评点的曹操,倒是接近历史的曹操,他虽似真非真,假也非假。说它似真非真,是因“毛评”是对小说里的曹操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跟历史上曹操的事迹不尽相同;说它假也非假,是因“毛评”抓住了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本质揭开其奸和雄的两面性,故能把这个“古今来奸雄第一人”评点得活灵活现,他不仅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也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说的是当时关羽在"斩颜良,诛文丑"后拜辞曹操后去寻找兄长刘备,尽管曹操为守诺言予以默许,但曹将却是一路阻挠,结果关羽在历经艰险后为世人留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典故事,其中就有斩杀东岭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学术史的回溯可以看出,百年来的曹操研究有两类比较明显的取向。第一类是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评价,具体表现为以善恶是非的道德观念对曹操进行评价,以历史进步观衡量曹操的作为两种模式。第二类是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对其影响的时代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将曹操纳入地域集团或者其他包涵结构与功能的理论体系中进行解读。近年来曹操研究的学术生长点除了史料的开拓以外,还包括以新理论对旧问题进行视角转换,跳出旧框架扩展研究范围等方式。与史学新观念的交流和对学术史的反思,是历史人物研究取得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曹操为样本,概述了曹操历史形象的变迁,浅析了这个变迁背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史料"与"历史真相""、史料背后的思想"等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浅思。  相似文献   

7.
历代反动阶级及其代言人贯用捏造情节歪曲形象的戏剧来篡改历史,颠倒是非,为他们复辟倒退的政治路线服务。旧京剧《捉放曹》就是一出尊儒反法、歪曲历史的坏戏。这个戏写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至中牟。县令陈宫捉住曹操,因被曹操说服,自愿弃官与曹操一同逃走,途遇吕伯奢,吕家杀猪待客,磨刀声引起曹操疑心,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出戏篡改史实、捏造情节,把曹操诬蔑成一个杀人不贬眼的“刽子手”和“狂妄分子”。  相似文献   

8.
关于曹操的评价问题,目前正在全国史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曹操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群众中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他应如何评价,牵涉到历史研究中正确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问题。历史系师生在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举办了曹操问题讨论会,到会的除历史系教员和同学外,还有外系师生和校外人士。翦伯赞先生在会上分析了一下目前各地讨论的情况,提出其中若干带有理论性和原则性的争论问题。根据这些提示,会上展开热烈的讨论。目前各地的争论问题之一是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应否一致的问题。有人认为戏台上所描绘的曹操脸谱是被人民批准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创造的曹操这一个千古坏人的典型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看法,不能更改。至于历史上的曹操到底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艺术的真实与历史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化史上,也许很少有人会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那样引起世人诸多的毁誉。对于他的学说,有的认为是西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一场伟大变革,有的人视之为一种新的科学宗教,有的人则称它是一个智力骗局,而弗洛伊德却自信它堪与日心说和进化论齐名。  相似文献   

10.
周峰 《今日南国》2014,(12):56-56
赤壁之战曹操败兵的真正原因 历史中的曹操确实在赤壁之战中被烧了舰队,但这不是让他决心撤退的真正原因。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一到赤壁就开始生病。面对疾病造成的严重减员,曹操只能撤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2.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看三国英雄,曹操实属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之辈。曹操曾经叱咤风云,但他死后骂名最多。从北宋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痛恨他。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14.
唐朝与六朝相近,唐人检视六朝较为真切。而自宋以下,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各种因素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评价容易失真,关于曹操的评价便是典型。王仲荦先生引用杜甫的《丹青引》评价曹操,说明在宋之前,人们对曹操"还没有微词",从而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王仲荦先生坚持对曹操性格中残酷一面的揭露,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替人圆场     
达洲 《可乐》2007,(12)
世人都要面子,这面子里有尊严、自信、气节等凝成人生命的东西。当人陷入尴尬、下不来台时,有人施以援手,帮忙圆场,不啻救人性命。替人圆场得善解人意,能体会到别人的难堪。曹操北征乌桓,除郭嘉外,众谋士齐反对,断言曹公此行定将无功而返。曹操用郭嘉之计,北征奏凯。谋士的职责和存在的价值就是,料事定局,出谋献策。在北征乌桓这  相似文献   

16.
西南各族中有大量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和遗迹,或在其足迹所至处,或与其在南中的历史活动有所关联,有的则根本与诸葛亮无涉。西南各族中的这种诸葛亮文化现象,毁誉互见,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诸葛亮的历史活动,应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7.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到许昌一带就曹操的屯田问题进行了调查。从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迹和民间传说、歌谣中,我们对于曹操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推行屯田制的历史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我们调查到的一些情况和体会,谈谈曹操的屯田制与当时儒法斗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夏侯渊是三国曹魏名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定军山之战时又被蜀汉老将黄忠所杀,这就使夏侯渊的英名遭受了挫折,因而关注者少,甚至还有毁誉其身者。本文以详实的史事论证了夏侯渊的军事才能和品质特点。他谋勇相济,果敢干练;侠肝义胆,鞠躬尽瘁;血柒军山,名垂青史。他为曹魏事业而以身殉职,其人生价值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成就了黄忠的英名和蜀汉王朝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曹操不仅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重要的戏剧人物和艺术的典型形象。因此,如何评价曹操问题的讨论,也势必涉及到对传统戏剧中曹操形象的看法。在这次学术界开展的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论争中,我读到了景孤血同志的文章,他根据元人杂剧十一种,认为在这些剧中有的把曹操处理成正面人物,有的则处理成反面人物,可说是“毁誉参半”。在这里,景孤血同志虽然没有再作阐发,没进而谈到正个元三国杂剧的  相似文献   

20.
曹操在乐府诗歌创作中常常引用古人事迹作为典故,表现出了一种怀古情结。根据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可以发现曹操的怀古情结是受到现实制约的。从对古人的追慕和反思中,曹操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做一代霸主。而他对古人的追慕也表现出一种相对倒退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