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肖邦的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学家的喜爱与重视。在他众多的音乐创作中,四首钢琴叙事曲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特别是第一首叙事曲---《g 小调叙事曲》,更是以深刻的爱国情感和完美的音乐形式受到普遍欢迎。肖邦的《g 小调叙事曲》,在音乐材料的组织上继承与发展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成功创作经验,沿用了传统的主题-动机贯穿发展法;在主题材料的贯穿、曲式结构的连贯发展、作品调性布局及和声安排方面继承了舒伯特音乐体裁特性和创作技法。肖邦在继承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同时,又为其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主题-动机在结构力、音乐形象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文化学和认识论角度分析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以及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在认识上的特殊地位。在研究音乐所具有的独特认知功能的基础上 ,建构了一个音乐对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结构模式。与所谓“后现代主义”的音乐学理论相反 ,音乐必须反映时代精神 ,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为促进人类解放事业服务。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和他的音乐思想反映了人类永恒的主题 ,将永远彪炳于人类文化史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伟大的艺术家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形成历程的阐述,以及对其作品《月光奏鸣曲》的主题、表现手法的剖析,论证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即戏剧性的慷慨激昂的情绪,高亢的音调,富于动力的节奏,冲破音乐创作上形式的束缚,根据内容来安排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的音乐成就源于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深邃的音乐主题、出类拔苹的音乐禀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贝多芬晚年创作的E大调奏鸣曲OP.109的社会历史为背景,对贝多芬创作这首幻想奏鸣曲时内在的心理进行探索,对作品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突出特点进行探讨,对这首具有优美如歌的音乐主题和六个风格迥异的变奏组成的自由变奏曲式结构的奏鸣曲,进行了全面的结构、曲式分析,显示出整曲洋溢着优美的诗情画意,它以最美好、最完善的外在抒情美形式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强烈而丰富的诗意天性,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笼罩着全曲。较全面地阐述了演奏诠释这首甜美作品的关键和要点,精炼、富有诗意的主题令人吸引,结构自由、完美、紧凑,变奏的速度、气氛、性质具有鲜明的对比,可谓是别具一格的,具有精美细腻的钢琴风格。通过对作品诠释以达到在忠于原作基础上更好的表达和再现这首作品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是作曲大师.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是古典乐派音乐与浪漫乐派音乐之间的桥梁,他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他是音乐的英雄.舒伯特是近代浪漫乐派的首领之一,他的音乐充满了青春的美丽、梦幻、忧郁和悲伤;充满了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大自然的庄严.  相似文献   

6.
贝多芬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的高峰,被人们称为钢琴音乐文献中的圣经.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他反封建、反暴政、反侵略的英雄主义气概;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了对这一体裁形式、结构框架、创作思维、表现手段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巴赫的音乐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巴赫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是全球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也最高的双小提琴曲目,其手法重在炫耀主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华丽的装饰音,深刻体现了巴洛克音乐那种富于装饰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贝多芬#c小调奏呜曲创作于1801年,是作曲家最具有影响力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该作品的第三乐章以其严谨简洁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戏剧性内容。成功演奏这部作品的关键在于把握整体曲式结构特征.理解局部音乐材料的构成和音乐语言的陈述方式,同时,对演奏者演奏技术和表现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的产生,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不言而喻,贝多芬与舒柏特,作为古典主义的终极与浪漫主义的开端的两位音乐大师,是有其各自产生的历史缘由的.贝多芬(1770—1827年)生活的社会环境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强烈震撼和深刻影响.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使贝多芬激动不已,对共和制的拥戴,以及对法国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仑的崇拜,导致了贝多芬创作盛况时期的极端英雄性,使之在作品中出现一种狂风暴雨般的、富于戏剧性的特质,体现了他革命的、英雄性的气质.  相似文献   

10.
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对音乐艺术的巨大贡献。他一直努力致力于突破古典奏鸣曲的形式的约束,以形成他的奏鸣曲在风格和形式的独特之处。他的创作历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都呈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音乐修辞分析是通过探讨音乐中引用与隐喻修辞之间的关系,获得对钢琴作品独特意义诠释的研究路径。音乐修辞视阈的分析研究具有特殊性,它以关注作曲家非常规的写作手段文本引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被援引文本在全新语境中的诉说,探讨其隐喻性修辞的意义。由李斯特《唐璜的回忆》对莫扎特歌剧《唐璜》的引用以及威廉·金德曼教授论证的舒曼《幻想曲》对贝多芬歌剧《菲岱里奥》、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的多重性引用,可以窥见在修辞视阈中进行音乐分析的重要意义。音乐修辞分析对引用手法的探讨建立起跨文本的研究模式,在多个作品间找寻意义的转化,并在深入阐释其指涉的隐喻性意涵的同时,实现对作曲家音乐创造力更为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创作70多年的发展历史,诠释各时期重要作曲家的钢琴创作,进而阐明在世界性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寻找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外来器乐──钢琴艺术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乃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主潮。文章充分肯定这一创作取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史料考证屈原生活的音乐之乡、音乐之国和受到的良好乐教及音乐素养,分析屈原诗歌中对音乐的描摹、屈原的音乐创作及其《九歌》唐代在民间的影响,认为屈原是伟大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4.
钢琴音乐自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始,便与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乐曲不断被改编成为钢琴曲,中国钢琴音乐正是从改编传统乐曲中吸取音乐素养,逐步形成了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风格”是钢琴音乐中国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语境中,“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士(文人)是一组文化伴生关系,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颇具哲学意蕴的有道之器;古琴音乐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知音、爱情、个人操守、家国情怀以及治身理政等多种文化意蕴,而“琴与心通”则是理解琴乐文化多重意蕴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西方音乐史上舒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威尔第、勋伯格等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天才人物,都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创作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的创作实践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使这些音乐家成为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由于四声所依方言不同其说有异,五音所依调式不同其说也有异,关于四声与五音之间的关系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聘请播音主持专业人士读念汉语,使用现代乐器与录音设备并进行录音与测音进行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声调的调高、走向、行程及音乐术语的引入。结果表明:古人研究四声与五音关系是指四声末端音高用乐音表示的;汉语中所存在的调高、走向、行程与音乐中的调高及旋律走向存在相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相比 ,通俗音乐的欣赏群体最广 ,社会需求量最大 ,参与人数最多 ,特别是进入2 0世纪 90年代 ,社会超高速地向前推进 ,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 ,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 ,中外已越来越趋于一种大融合状态。通俗不等于庸俗 ,通俗音乐也不同于流行音乐。从音乐行为和音乐观念两方面来看 ,通俗音乐自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是音乐的主体,音乐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音乐而存在;音乐是人学,它是以活生生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从而探寻和追问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沟通音乐和人的是情感,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核心,也是音乐本体的动态形式的内在规定。总之,音乐展现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音乐中隐藏着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中国目前盛行的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概念性内容的音乐观念提出了辩驳,并分别从音乐的实践情况、语义学考察等几方面论述了音乐的特征,提出了作者对音乐本质认识。文章认为:强调音乐有概念性内容的原因之一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工具论音乐美学观在现代中国的延续。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对音乐美的认识;音乐美就是乐音的运动,相比于其他门类的艺术,音乐美更加具备普遍性、纯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