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名称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尚属空白。所以近年来作品名称纠纷问题不断涌现,剽窃、仿冒他人作品名称也成为一些人的惯用手段,这种做法不但侵犯了原作品内容的完整性而且修改原作品名称也会使原作者的声誉、财产利益受到损害。所以笔者认为对部分作品名称应给予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网络游戏直播画面在不同直播模式下独创性程度不同,受著作权的保护也就不同。在网络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的游戏直播中,产生的游戏画面是对原游戏作品的演绎行为,应当以"演绎作品"进行保护;而在大型电子竞技赛事的直播中,产生的游戏画面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可以构成"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式创作的作品"。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法律规制下,区分不同直播模式下的直播画面的性质及其权利归属,对于解决网络游戏直播的著作权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医疗期标准及医疗期满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企业用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法定期间制度之一,医疗期在员工保护与企业管理层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法律对医疗期的规定散见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各地方政府、原劳动部颁布的种种规章、条例,不少企业对医疗期标准及医疗期期满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规则或不甚了解,或存在误区,由此产生的劳动争议和纠纷也日渐增多.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散见于法律文件中的医疗期相关规定作一梳理和归纳,澄清企业对医疗期管理可能产生的种种误区,从而为企业构建自身的医疗期管理规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竞业禁止与商业秘密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 《中国劳动》2001,(3):31-32
竞业禁止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于公司法、商业秘密保护法之中.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是指作为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企业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签订协议,约定职工在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原任职企业同类的营业.竞业禁止协议,是企业约束其离职职工、旨在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已为西方各国立法普遍采纳,我国近年来亦开始引入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已初步形成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主,以民法、合同法等为辅的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但我国对商业秘密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立法体系不够完善,有太多问题值得探讨.只有制定一部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使其成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明确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和侵权行为的认定,完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和竞业禁止等相关制度的构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6.
竞业限制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权利,但同时《劳动合同法》也为其设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件和相关义务,一是对竞业限制的主体范围进行限定,即限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二是对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不得到与原单位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  相似文献   

7.
全国首例冷冻胚胎继承权纠纷案使冷冻胚胎的问题成为一个焦点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对于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界定,各说纷纭,分别提出了主体说、客体说、中间体说这三种基本学说,并结合案情对这几种学说进行比较分析.从案情分析中可以看出,为了体现对冷冻胚胎的保护,应将其定性为具有最高物格的伦理物.  相似文献   

8.
企业改制过程中为适应新的运行机制的需要,往往对企业原签订的劳动合同进行清理、规范、变更、解除或重新签订,由此而产生的劳动争议案件越来越多.因此,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好这些特定时期出现的劳动争议案件,对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革转制,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办案实践,就企业改制中劳动争议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略作分析和探讨,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人身伤害事故经常发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全国性劳动法律规定实习生的人身伤害可以享受工伤待遇,所以各地的地方法规出现不一致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是以侵权方式解决赔偿问题的,这种方式在有的情况下不能弥补实习生的人身伤害的全部损失.在现有法律制度下,笔者以为,把参加实习的学生视为职场上的特殊劳动力,当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生了人身事故可视为工伤,按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进行处理.同时,为实习生投保人身意外伤害的商业保险,作为实习生人身权益保障的一种补充,也是保护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人身伤害赔偿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服务逐渐加速社会的质变和转型,互联网全球化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占领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必不可少的砝码,个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我国缺乏对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相关法律保护体制,使得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救济充满了挑战.因此本文围绕个人信息网络安全中存在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而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提出完善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因学生的实习活动被排除在劳动关系之外,不受劳动法律保护,所以,实习生无论在劳动权益保护及权利救济方面都面临着困境,成为一个制度性社会弱势群体。建议扩大《劳动法》调整范围,明确实习生特殊劳动者的身份,为其搭建一个权利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12.
童工是一种普遍而又暂时的社会现象现象,童工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国内外都有童工存在,并且生活工作状态境况非常恶劣.尽管反童工的法律体系己经基本建立,但是,受限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低、思想观念束缚的问题,同时也有社会行政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本文以潮汕地区为例,通过对童工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童工法律保护的对策思考,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来解决童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在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健全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弱势群体保护的各项制度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职能,是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唐明  朱薇 《中国劳动》2007,(6):52-53
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涉及多方面的政策、法律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对这类案件正确及时的审理,也直接影响司法审判社  相似文献   

15.
违约金作为一种保证合同诚实履行的工具,乃是现代合同法律制度发展的产物。但是在劳动合同关系中,由于当事人双方处于不完全平等的状态,法律对于当事人双方为保证劳动合同履行而约定违约金的行为,通常都会持极其谨慎的态度。就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在国外的立法状况而言,欧美国家倡导不定期合同,而不定期合同是一种双方都可以比较自由地予以消灭的合同,所以这类合同已经无需用违约金来确保双方的履行,作为主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合同制度,不定期合同主要通过发展出一整套解雇保护制度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因此,即便引入违约金制度,…  相似文献   

16.
加强执行有关保护工人的法律目标面对21世纪的种种变化和挑战,雇员们的利益保障,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工资收入、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权利也在发生某种变化或受到某种影响。为确保不利群体雇员们的利益不受侵害,劳工部将加强对有关法律的执法力度。这些法律包括《公平劳动标准法》(该法确立了最低工资标准、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弱势群体,对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社会稳定发展。纵观劳动法发展历史,制定劳动法的出发点是为了使社会中每一个劳动成员都能切实享受到因劳动而获得的基本权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从劳动法自身语境出发,践行劳动法的特质,不仅要保护劳动生活中每一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要通过法律对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基本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当代劳动法所体现的正义价值是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理基础,劳动法的法律规制亦是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制前提,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则是社会主义国家践行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劳动法是用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工具,这一点恐怕不会存在争议.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对于现行劳动法所规定的保护范围,大都持批评意见,认为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不尽合理,属于保护对象错误.原因是这类主体已经不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本身代表着资方的利益,代表资方行使着管理权,应属于"雇主"范畴.但是,批评归批评,遇到具体的争议,还是要按照现行的法律来作出裁判.请看案例.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合同双方当事人既不续订劳动合同,也不终止执行原合同,这就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这种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得不到法律保护,往往使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如企业由于这种劳动关系是不确定的,可以随时用终止劳动关系来约束劳动者;劳动者也可以随时不辞而别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从而影响企业生产、工作秩序。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一般应由造成无劳动合同的主要责任方来承担,而主要责任方多数是企业。因此,合同期限届满,继续使用而不续订劳动合同,对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给付劳动报酬,由劳动者提供职业性劳动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一旦欠缺书面劳动合同的明确,与民法中的承揽、承包、代理等关系,有时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区分清楚。由于劳动法对劳动者实行特别保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的责任要高于一般的民事关系,所以现实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以双方之间是承揽、承包、代理关系来推托劳动法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