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帅 《现代交际》2010,(6):47-47
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情感来源于信徒对于神灵至高无上的地位与超人的力量。他们认为,神灵凭借其超人的力量可以为信徒带来福利,使杰出的信徒死后升入天堂;同样,神灵也可以惩罚信徒,降灾降祸,让应当受到惩罚的人类饱受痛苦折磨。基于这种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宗教制定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戒律来规范信徒,以免亵渎神灵。  相似文献   

2.
穆斯林女性的权利与地位问题,是伊斯兰研究中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以新思潮面貌出现的伊斯兰女权主义坚持伊斯兰教倡导的公平正义精神,试图在反思伊斯兰传统尤其是父权制观念的同时,通过重新诠释宗教经典、组织社会活动,为解决穆斯林女性的现实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当代伊斯兰女权主义知识分子在诠释宗教经典和挑战传统模式的过程中,寻找调适传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新路径,展现出穆斯林女性处理宗教遗产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穆斯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的主要职能集中体现在宗教方面,它是穆斯林从事祷告和礼拜的场所,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清真寺一词,阿拉伯语叫“麦斯吉德”或“贾米阿”。“麦斯吉德”一词由动词“萨吉德”派生而来,意为“跪拜、叩头”。“麦斯吉德”之所以被用来称呼穆斯林礼拜之地,就在于叩头  相似文献   

6.
回历九月俗称拉马丹,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斋月,该月的开始以望见新月为准,为期一个月。每天一破晓即禁忌饮食,傍晚日落后才能用餐。各国穆斯林都有一些自己传统的斋月食品,现简介如下: 埃及: 卡玛鲁丁这是杏干加糖煮烂磨成的糖浆,通常在黄昏开始进食时饮用。胡夏夫回历九月俗称拉马丹,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斋月,该月的开始以望见新月为准,为期一个月。每天一破晓即禁忌饮食,傍晚日落后才能用餐。各国穆斯林都有一些自己传统的斋月食品,现简介如下: 埃及: 卡玛鲁丁这是杏干加糖煮烂磨成的糖浆,通常在黄昏开始进食时饮用。胡夏夫用椰枣子、无花果、梅子、葡萄和杏等的干儿杂拌在一起煮开,再撒上一层碎核桃仁,冰镇了吃。库纳发把一种细如丝的面条在奶油中稍煎一下即拿出来,然后在牛油锅里拌以碎核桃仁和葡萄干,再放在炉灶上烘或煎,最后浇上一层玫瑰汁糖浆,就成了美味的甜食。卡蒂法用精细的面粉发酵,摊成比春卷皮略厚的薄片,包上碎核桃仁和葡萄干,捏成饺子形状,在油中煎一下,取出后浇上糖浆吃。摩洛哥: 人们最爱喝的饮料是哈里拉,这是一种热饮,类似沙列布,是从兰科植物的球根提炼出来的淀粉做成的饮料。当地最爱吃的食物是古斯古斯。这是一种用鸡肉或牛奶或洋葱煎的麦片粥(或麦粉粥)。还有一种热甜食,叫做白尔优。苏丹: 苏丹人在斋月里爱吃的食品是穆拉赫和基斯拉,及一种锦葵类植物卡尔卡迪亚俗称苏丹红,可泡茶喝)做的汤,喝一种名叫拉卢卜的植物泡的水。突尼斯: 当地在斋月期间的特殊食物是马斯福夫。人们爱喝各种汤,特别是鱼汤。叙利亚、黎巴嫩: 人们在斋月里最爱吃麦纳西夫,那是用大米加牛奶、肉、松树叶、葡萄干、桃杏仁做成的食品。另外有一种马克杜斯,即用腌过的紫皮茄子塞上馅。这一带人也经常吃卡玛鲁丁、卡蒂法和库纳发。印尼人的穆斯林爱吃纳西—塔姆—塔姆。它用大米、菠萝、胡椒做成,有时用香蕉代替菠萝。他们还爱喝葡萄干和椰枣加糖泡的水。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爱吃带咖喱的食物,好喝菠萝汁,各种水果泡的水和加水的芒果汁。他们还做各种开胃的东西,主要是把各种新鲜的水果用芥末、盐、醋及其他作料腌起来,斋月前就动手做,放到斋月里吃。在阿富汗,穆斯林们在斋月里主要吃各种水果,配上核桃、桃杏仁、葡萄干、榛子和阿月晖子。人们用各种胡夏夫,代替卡玛鲁丁,喝用葡萄干、无花果和杏浸泡的饮料,有时加进椰枣。菲律宾的穆斯林爱喝的两种饮料是桑都勒和西扬坦,颇类似卡玛鲁丁。人们在斋月的食物叫卡尤尼,即是加了各种调料、芥末和咖喱的米饭。当地还有一种热甜食叫阿拉密。  相似文献   

7.
将宗教作为政治控制的基本工具是穆斯林国家政体的主要趋势。伊斯兰与世俗官方话语均旨在通过"宗教国有化"来主导社会。埃及代表了一种世俗与伊斯兰教义独特并存的混合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两者的适度调和,意在对社会进行完全控制,它将揭示出埃及作为一个由伊斯兰—世俗关系塑造的国家的混合制性质,该性质为国家身份构建出一个复杂的混合核心。对研究国家、世俗、宗教三者间关系的类型等方面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五个部分对此进行研究:一是伊斯兰—世俗混合制的外在框架;二是穆斯林世界的宗教和世俗主义及其控制;三是埃及的国家和宗教的历史演变格局;四是作为伊斯兰—世俗行为体的埃及;五是埃及的国家和非国家宗教行为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教和清真寺的发展轨迹,认为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朝夕“叩拜(真主)之地”、表达内在信仰与完成“五功”的实践场所和伊斯兰教合法存在的标志,也是穆斯林宗教认同的物质文化符号,它在传播伊斯兰思想、弘扬伊斯兰文化及构建穆斯林社区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谈朝觐     
朝觐为五功之一朝觐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宗教义务,即念、礼、课、斋、朝中的最后一项。这是伊斯兰教根据《古兰经》中“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3:97)这节经文,它为穆斯林定下了一项基本义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教和清真寺的发展轨迹,认为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朝夕"叩拜(真主)之地"、表达内在信仰与完成"五功"的实践场所和伊斯兰教合法存在的标志,也是穆斯林宗教认同的物质文化符号,它在传播伊斯兰思想、弘扬伊斯兰文化及构建穆斯林社区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教的特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入世性宗教,伊斯兰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当代中东国家,存在着多种伊斯兰思潮.这些思潮虽有不同,但与穆斯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性却始终如一,对中东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要的一部经典著作,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与饮食相关内容,论述了有关饮食养生中应该注意饮食的结构,饮食的节律,饮食的禁忌,对现代养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教的特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入世性宗教,伊斯兰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当代中东国家,存在着多种伊斯兰思潮。这些思潮虽有不同,但与穆斯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性却始终如一,对中东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麦加朝觐记     
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之一。伊斯兰教规定,凡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穆斯林在旅途安全的条件下,不分男女,一生中应去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天房”(克尔白)一次,这是穆斯林履行的一项宗教义务。解放后,自1953年开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先后组织过十批穆斯林朝觐团去麦加朝觐,文化革命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对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严重破  相似文献   

15.
饮食和文化是不同地域间交流的结果,同时经过不同的历史年代,不断碰撞取舍选择,实现了各自的发展。日本从弥生时代以后,以律令制国家时期形成的稻米文化为基础,对肉食的排斥、以及鱼和稻米组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传统餐饮模式。日本历史上的肉食禁忌夹杂着宗教意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被选择被创造,是日本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文明中“共处”思想关注的核心是如何解决承认伊斯兰教普遍性/唯一性与各种以伊斯兰教为标尺而划定的“他性”存在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使用世界主义光谱来对伊斯兰文明中不同“共处”思想进行排列,从最偏向宗教普遍主义一侧到最偏向宗教社群主义的“共处”思想分别是:不同伊斯兰教派间的“共处”思想、伊斯兰国家内部不同宗教群体间的“共处”思想、古代伊斯兰国家与非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共处”思想、近代以来伊斯兰国家与非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共处”思想、非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群体之间的“共处”思想、不同宗教之间的“共处”思想等六种类型。通过有针对性地挖掘“共处”思想来纾解当今伊斯兰世界所面临的诸种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静  宋晓春 《现代妇女》2014,(7):350-350
本文主要介绍了回族在饮食禁忌方面的习俗,对回族产生这种饮食禁忌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回族饮食禁忌在后世的传承,以了解回族的饮食特点,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民族凝聚力,以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朝觐不仅是全球穆斯林的宗教功课,也对圣地所在国沙特与穆斯林所在国的双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朝觐在中国与沙特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均发挥了纽带作用。自1955年以来,伊斯兰朝觐在四个历史阶段先后发挥了"生命线""打头炮""润滑剂"和"新边疆"的作用。总体来看,中沙双方的交往从最初的纯宗教领域到宗教与非政治领域并举,直至迈向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伊斯兰朝觐逐渐在两国关系中回归宗教本质。两国只有在朝觐管理上相互配合并加强合作,才能促进全球朝觐治理的优化和中沙发展战略对接。  相似文献   

19.
一、伊斯兰伦理的缘起伊斯兰伦理的基本成型大约是在阿拔斯朝。阿拔斯时期,随着阿拉伯穆斯林思维的不断成熟,随着外城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在宗教训言基础上的伊斯兰伦理道德被广大思想家、哲学家、法律学家所重视。综览伊斯兰伦理的全部,可以发现伊斯兰伦理实际上是从伊斯兰教律之中衍生出来的。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尤其是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之后,穆斯林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伊斯兰教律看成是自己行为的规范。因为,所谓阿拉伯伊斯兰伦理,实际上就是宗教伦理,即便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过来自波斯、希腊等外部伦理思想的影响,但它所具有的伊斯兰宗教色彩始终是十分浓郁的。如英国著名学者诺·库尔森所言,“所谓《古  相似文献   

20.
伊巴迪亚教派分布于阿曼、阿联酋和北非、东非一些国家,主要聚居地在阿曼。阿曼的伊巴迪亚派穆斯林一直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20世纪中叶,阿曼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但伊巴迪亚派穆斯林奇迹般地适应了这种变化,并对阿曼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考察的是阿曼伊巴迪亚派及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 伊巴迪亚派是7世纪末8世纪初从哈瓦利吉派分支出来的。“伊巴迪”一词来源于该教派的创始人阿卜杜拉·伊本·伊巴迪。由于不同意哈瓦利吉派其他成员的偏激主张和做法,伊巴迪及其继承人扎比尔为该派确立了温和的教义,认为与穆斯林作战或俘虏穆斯林皆为不义的行为,主张接受非哈瓦利吉派的统治者的权威,允许本派与他派成员通婚,重视信仰、宽容行为。伊巴迪亚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精神和世俗领导人是根据候选人的宗教知识、道德品质和政治管理能力选举产生的。 8世纪初,为了摆脱倭马亚朝的统治,居住在巴士拉的伊巴迪亚穆斯林迁到阿曼,于8世纪中叶建立了伊巴迪国家。阿曼内地的大部落接受了伊巴迪亚教派教义,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伊巴迪亚教义逐步融入部落政治体系,成为部落民生活不可少的内容。伊巴迪亚教义已不仅是一种教律,而且是该派穆斯林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