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江西社会科学》2002,2(10):110-112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民主制度化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方向要满足公民的政治要求,创新的核心是要全面提升公民的主体意识,创新的成果要寻求法律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即政治建设,已不可能继续固守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管理模式,又不能原封照搬西方模式,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政治建设的道路。坚持这条道路既没有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熟的具体制度作依托,只能依靠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政治建设的核心,是促进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制度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渐进推动,紧紧抓住近期制度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全面涵盖和实践成果,推进着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实施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推进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发展与话语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发展研究,反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方法和话语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4.
政治发展的实质就是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过程。制度移植是中国这样后发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发展方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需要制度移植,但其最主要的资源还是来自于本土的制度资源,包括正式制度资源和非正式制度资源。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外来制度和本土制度的碰撞、交流、激荡和融合中实现制度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示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崭新路径,标示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宏大目标,标示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三个代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执政的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历史产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公平的贫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改革开放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贫困的公平"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其根本要义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必然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发展中,我们对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认识存在一些简单化的理解,贯彻以人为本还面临着制度化困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加以确立,让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政治自觉,同时加强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制度化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出发点,以发展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切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当代中国人乃至以后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政党制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与挑战。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结合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同时得以推进的进程。无论是通过主观规划与设计所推动的一国政治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形成种种差异或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治一旦形成,一旦通过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乃至作用于自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国情基础来构建一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那些共通的、普遍的政治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属于政治原则方面的,如"人民主权"原则以及基于这个原则的一些价值和理念;属于政治精神方面的,如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属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如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手段。当然,正确区分政治发展中的合理借鉴与向别国输出政治价值和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 ,主要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标识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 ,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在社会稳定的状态中实现政治发展 ,这是目标、原则、途径和特征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发展观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选择方式 ,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 ,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 ,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北方论丛》2005,(5):138-141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它的变化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它将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阐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并从政治权威结构、政治参与以及政治结构分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蒙  王明生 《学术界》2012,(2):29-37,282
当前,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正在持续进行中。借鉴用来考察后发国家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的"亨廷顿公式"中的制度化概念,结合中国的本土政治经验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出"再制度化"的新观点,以其作为考察当前中国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关系的中介。可以看到,政治参与促进了"再制度化"过程,而"再制度化"则是中国政治稳定发展的保障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心鉴 《齐鲁学刊》2004,1(1):139-14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一个重要层面表明,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跳出传统社会主义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认识窠臼,正在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历史和认识世界,从而愈益接近和溶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这是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实现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在内的政治资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执政党自身的政治文明建设,要害是发展党内民主,注重制度建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发展和深入扎实地深化政治改革,是在全球化时代和我国现实国情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过程论的角度论述了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具有某种同一性,都意味着向更进步、更制度化的政治体系迈进。这种逻辑关联为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背景。从政治发展的层面上看,有诸多因素促进了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政治文化的特质及其建构的过程;政治参与的"放大"及"全球治理"的提出及实践;政治体系功能增强的过程。这三个方面是政治发展的重要表征,同时也为政治文明的"对话"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国家极力追求的理想状态。处于转型社会、风险社会和网络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并存的当代中国,保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合理均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联系,但是二者存在一定的耦合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增强,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政治参与机会的存在,政治信任能力的提升,民主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此可以发现,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并保持政治稳定有着巨大空间,因此,应淡化政治稳定的工具性意义,重新审视政治稳定的本体价值;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打通通往政治发展之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党是推动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政治发展走上了建设以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为政治形式的现代国家的道路。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政治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而在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社会,党要有效领导中国政治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政治发展战略。经过上百年的民主化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开辟了有序民主化的发展道路。改革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应该长期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在有序民主化的基础上有效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成长,就必须积极地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从而在政治上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长效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现阶段的中国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重要发展的理念与发展基本要求,而政治可持续发展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唯有实现政治可持续发展,方可为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政治民主化作为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灵魂和基本原则,其内容的有效实施,为政治可持续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政治民主化对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遏制公权私用的现象;促进社会的整合;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奠定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