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10月,河北省委党校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苏南地区的锡山市、江阴市华西村、苏州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及上海浦东开发区等地进行了历时10天的考察。在考察中,大家领略到了苏南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认识到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苏南地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苏南人的成功经验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他们善于把邓小平理论同自身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从中找出灵活有效地具体发展途径。也正由此,苏南地区才形成了以“苏南模式”为基本…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末,我们命题组在完成命题任务后,考察了苏南地区的张家港市、锡山市和江阴市的华西村。张家港市是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锡山市被誉为“华夏第一县”;华西村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我们通过参观、听报告、看录像、走访、座谈、阅资料,不单目睹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领先于全国的“形”,更重要的是深刻领略了其所以然的“神”,即苏南地域精神。它是苏南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是苏南地区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有力诠释。一、苏南地域精神的形成所谓苏南地域精神,我们指的是“张家港精神”、“锡山精神”和“华西精…  相似文献   

3.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本文回顾30年来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之路,提出了苏南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的主题、特征以及驱动力等,进而分析了苏南经济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苏南经济转型原因。  相似文献   

4.
苏南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的地区之一,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苏南的外向型经济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平台上,苏南地区的新经济组织已过了设置党组织的门槛,其应建已建率动态保持100%。近几年来,苏南地区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与时俱进地构建新经济组织党建运行机制方面积累了对其它地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昆山市是全国百强第一县,  相似文献   

5.
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思想意识的全面升级,村民的素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对于村庄治理的要求和想法也更多更具体,资源瓶颈、利益博弈、矛盾争端等问题更加突出,苏南地区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将是今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将要面临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好基于“苏南模式”背景下的“乡政村治”的善治问题,将对其他地区的村庄治理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对苏南地区来说,农民的收入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是相对较高的,不仅高于全国的水平,而且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南农民收入增加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长三角苏南板块,由于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其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档次不高。苏州作为苏南经济板块的代表,其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可以说是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苏州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是苏州乃至整个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进一步发展过稗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近20年来苏南经济突飞猛进,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构建起现代“长江三角洲”所特有的发展模式。许多有识之士在探讨和研究“长三角”的成功经验时,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苏南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撑杆跳”,除了区位优势、人文环境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这块地方通常称为“苏南”,即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所辖县(市)。进入新的世纪,曾经创造了那个名噪一时模式的苏南,继发展乡镇企业之后,在利用外资、城市发展等方面又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现在是苏南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苏南的各级领导都抱有同样的观点。然而,面对苏南“盛世”,笔者忍不住要说上几句“危言”——一体化,路漫漫第13届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于2002年9月20日开幕,与往年不同的是,苏、锡、常这3个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竟然对省政府举办的这个大型经贸活动采取了不参加的态度。常州市某财经官员称,苏锡…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苏南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句容作为苏南县级市,虽然存在整体实力相对较弱、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缺点,但同属苏南阵列的一部分,与苏南其他县市同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是“两个率先”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未来五年,需要在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人才与创新、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率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探讨当今苏南地区出现的新变化、呈现的新现象、提供的新经验之前,首先很有必要回顾一下在世纪之交前后曾经发生的一场大争论——苏南模式之争,以及近几年有些学者对苏州发展、苏州经验的指责和否定。这是因为,至今人们对过去学术界的“模式之争”还记忆犹新,对当前一些非学术现象和不正之风尚存在顾忌,抱有戒心。  相似文献   

12.
苏南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集群在整个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担当着核能发动机的角色,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制造产业分工逐步细化,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成为当前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苏南模式传统制造业集群的服务型制造网络结构的绩效进行了评估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采用这种模拟方式在集群的对服务型网络的绩效评估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现代化区域条件与特征不断加强,率先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与此同时,苏南地区发展也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大、资源要素制约趋紧、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苏南整体发展规划;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4.
苏州历来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著称于全国。在率先发展方面,苏州在2006年就实现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高水平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部达标或超额完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方面,苏州每个时期都能比较正确判断形势,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抓住重点,形成特色,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曾创造出“双季稻、三熟制”,“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外向型经济”等发展模式,做到了城乡协调发展。苏南跃出六只虎,个个都是百强县的前十强。做到了发展新区与保护古城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发达,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城乡一体化的进步,在一体化方面成绩斐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医疗和养老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需要政府加快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农村医疗队伍;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推动社会化养老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方面努力,以更好的实现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新苏南模式”是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模式,它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苏南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苏南人民智慧与创新的结晶,是苏南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研究总结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对“新苏南模式”作出前瞻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南模式"曾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广为传诵.这在当时举国追求高增长,唯GDP论英雄的大背景下,无可指摘.因为,据相关资料,毕竟以苏、锡、常、嘉(兴)、湖(州)五个城市构成的环太湖流域的苏南地区,为国家贡献了13%的GDP和19%的财政收入:"苏南模式"的代表无锡市更是超常规发展,2006年CDP总量居全国第9位,工业产值居全国第7位,人均CDP已达7000美元.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王运宝 《决策》2007,(9):I0001-I0004
1997年3月,宁国撤县设市。10年来,宁国先是经历滑入谷底后的阵痛,接着进入全面改革的调整期,2000年走过拐点后,宁国县域经济一路上扬,6年综合实力位居安徽省第一。如果把观察的时间段拉长,宁国经历了学习“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两次经济腾飞,更在1994年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这是安徽省至今唯一的全国百强县。 前两次的成功谋势,让外界对宁国“无中生有”的板块经济,以及宁国的最大财富——企业家,都投以惊叹的目光。在擂响重返百强的战鼓后,宁国迎来了建市10周年的庆典,进入下一个发展10年的宁国,其第三次谋势更是进入到新阶段。 善弈者谋势。曾经演绎了传奇的“宁国人经济”,在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礼后,奉献给外界的,将不仅仅是经济数字和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丹江口市地处汉江中上游,是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的结合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全市国土面积3121平方公里,总人口50.11万人。近年来,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指示意见,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创新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一主三化”进程,使我市市域经济取得了快速发  相似文献   

20.
孙月梅 《决策探索》2010,(24):49-49
一、“农民工”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以来“农民工”的产生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明代中后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一带出现的从事纺织业的雇佣劳动者,在某种意义上就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工”性质,都是一种自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性质的转变,只不过明代的人从事的是手工业劳动,而且这些人在当时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