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卢桂冬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6):150-152
以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全面采用改革后新题型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全真试题为语料,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如何透过话语的字面意义分析推导话语的真正含义的语用推理过程及其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指出听力教学和听力理解中引入认知语用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传玲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96-98
文本中存在着大量承栽文化信息的语言符号和副语言符号。翻译界的“归化”与“异化”、“忠实”与“叛逆”争论不休,使得这些符号的翻译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而拟定的翻译标准,对文化信息符号的翻译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挖掘跨文化交际失误的认知根源.跨文化交际失误主要包含语言认知失误和文化认知失误,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认知能力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会话语篇中,非言语行为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形式。以谈话节目为代表的半机构权力文体中,非言语符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持人和嘉宾在取得话轮、把持话轮和放弃话轮的过程中都采用非言语行为向对方示意来延续完整的话语语篇。结合有关认知理论来分析非言语符号在谈话节目中的认知和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言意识是借助语言手段及联想场而形成和外化的意识映像的总和.语言意识具有人本属性和民族属性.任何语言意识都是具体某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质是两种或多种语言背后意识映像的交流,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语言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了其认知功能、交际功能、情感功能和元语言意识功能. 相似文献
6.
副语言符号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对声音的使用,包括音高、语速、节奏、音量、音调及其他声音。副语言符号在交际中不仅具有表达感情色彩、反映社会地位、反映个性等功能,在不同的文化中还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认知是语言深层的东西,它是语言共性深层的原因,在这个层面上尚未发现语言个性的原因;在语言层面上,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是产生共性和个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认知是语言深层的东西,它是语言共性深层的原因,在这个层面上尚未发现语言个性的原因;在语言层面上,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是产生共性和个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认知是语言深层的东西,它是语言共性深层的原因,在这个层面上尚未发现语言个性的原因;在语言层面上,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是产生共性和个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元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5):4-6
]自然语言在人类认知和思维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科学家都试图给这个问题找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但都无法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解答。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 ,要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给语言和思维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本文尝试为语言和思维重新定义 ,并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的角度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语用失误对于人际间的交流形成了一道屏障.语用失误的产生不能仅仅归因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语内语用失误现象也经常发生.在此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境角度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避免语用失误发生所采取的相应对策.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认知语境的了解,对人际间言语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艳霞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76-78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隐喻的理解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其理解要从其本质入手,不仅要结合人的认知,而且要在隐喻的使用中考察隐喻的意义。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出发,在动态语境中对隐喻做出阐释,较好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一问题。它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语境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语境的认知、文化语境的认知以及社交语境的认知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影响英汉语言交际的原因和语用失误。目的在于通过跨文化比较,使人们更深层次了解这两种语言和文化,以利于人们更好地交际。 相似文献
16.
对外交往活动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语用规则的熟悉程度及其跨文化链接能力。本文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如何提高跨文化语用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是关于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它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关联理论对于语境的解释有别于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认知语境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这就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认知语境是选择的结果,是变项,不变的是关联。它结合编码-解码模式和意图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华伟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时间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时间取向和文化时间观。这种差异势必在人类交际中引起磨擦和冲突。对于不同的心理时间取向和文化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时间语言,以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增强其交际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海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2):146-147
人类对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思以及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等等,都对语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Sperber&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一概念能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动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误解、误释和交际失败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是基于文化的差异对现实世界的建构方式不同而产生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原型、认知偏见及社会身份等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样,焦虑、不确定情绪、感觉不公、偏见及其他消极的情感反应以及它在跨文化交际接触中也会产生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培训来消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