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John L.Austin,1911~1960)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从奥斯汀的学说中受到启发:禁忌语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禁忌,除了"言有所指"之外,"言有所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们通过某种言语的使用而施行一种行为,这就是禁忌语"言有所为"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家奥斯汀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借用奥斯汀的以言指事之称,认为语言中的禁忌语也是“言有所指”,指代的是客观世界中人们所避讳的事物和理念,因此被禁忌。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称语类、专有名词指称语类、普通名词指称语类三个类别。人们之所以禁忌这些言语,是混淆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语言哲学中句子意义论的发展———评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论的主要观点王晓萍在语言哲学运动的推动下,本世纪40年代在英国形成了日常语言学派。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斯汀(Austin,1911-1960)于50年代创立了言语行为意义理论(以下简称为言语...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在他后来收入《哲学的边缘》一书的“签名、事件、语境”一文中,曾对约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有过一番推敲。这是一段容易被人忽略的文字,对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却颇为重要。事实上英美哲学界对德里达姗姗来迟的第一个抵制信号,便是197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在《雕象》杂志上,就奥斯汀的学说同德里达展开的论争。本文无意急于判定这场笔战孰是孰非,只想就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和批评,对言语行为和文本理解中意义确定所遇到的困难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透视言语行为理论,发现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了许多修辞因素,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的"说话就是做事"与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不谋而合;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三个恰当条件体现了修辞情境对修辞者的要求和修辞劝说策略;语言行为的三分法再现了修辞运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修辞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重塑经典——电影改编视阈下的《理智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备文学性和电影性的小说,是文学和银幕所共有的财富。简·奥斯汀的小说深受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的青睐,她的六部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均获得巨大成功。文章从电影改编的角度,从原作、剧本、导演和演员等四个方面分析奥斯汀小说《理智与情感》如何从文学经典走向电影经典。  相似文献   

8.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批评语进行分析,认为批评语有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之分,并讨论了批评语的三个次行为及应满足的四个条件,得出批评语属于表达类的以言行事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透视纷芸繁杂的修辞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言语行为的层次性、结构性、变异性及其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性,谈修辞是言语行为整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特别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塞尔以言语行为为轴心,把语言、社会和心智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耿力平 《东岳论丛》2011,32(4):89-92
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两百年来得到批评界的持续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批评界出现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保守说和激进说,试图证明奥斯汀小说的主旨和内涵,甚至进而证明作者本人的政治倾向。这两种几乎完全对立的观点虽然各有其道理,但绝对化之后便暴露了各自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奥斯汀的小说艺术应是基于更高的平台,旨在探讨人生的基本问题和生命哲学。奥斯汀的思维是辨证的,她的小说也充满辨证因素,为英国的情感文学传统增添了可贵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用思想与中国古代言外之意学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言外之意是现代语用学的重要话题。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观点,到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以及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直至近年的关联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关注言外之意。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文表达中常常运用言外之意,而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尽管古人对言外之意的论述显得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理论体系,但是从古人的散言片论中不难看出,其中所显现的学术观点,已经很接近现代语用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经典反语对白为素材,从反语构建的视角对奥斯汀的反讽策略进行了剖析,为解读奥斯汀的反讽艺术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出现“文学”这个词最古的文献,众所周知,是《论语》的先进篇。孔子在评价自己弟子之际,分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部门,并列举了具有不同才能的10个弟子的名字。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文学”这个词: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乃是学问,特别是有关文献的学问之意。与今天在中国、日本普通使  相似文献   

15.
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几种文学史论著(如中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李梦阳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代表明代文学的拟古派。这实际上维持了清人(《明史·文苑传》及《四库全书提要》等)以来的观点。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已提出不同看法,高度评价了李梦阳的文学成就。国内有章培恒先生《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一文(1985年在日本发表),亦力纠旧说。本文力图对李梦阳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公允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的文体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是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这一问题引起了诸多讨论。本文在分析这些观点以及产生这些观点背景的基础上,认为《世说新语》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小说概念,只是由于中国现代学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之后以为小说应为虚构,所以产生了种种疑问与论争。小说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展演变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小说观念乃至文学观念,也应该科学地、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受女性主义哲学的前沿研究启发,从言语行为理论切入,聚焦当代美国文学作品《紫颜色》,分析小说语言哲学中的黑人女性主义。交际行为归属语言哲学的范畴,语言通常具有能动性,是产生结果的行为,说话者不同的权力和权威关系影响到他们的言语行为能力。在《紫颜色》中,以西丽为核心的黑人女性的言语交际行为是小说的决定性因素,沃克赋予西丽言说的权利与一个写作自我,表达并强化了黑人女性主义的主题意义。西丽言语行为能力的增强与其女性意识的逐渐发展极其吻合,其言语行为在特定的情境产生了特定的交际力量,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对男性主导的语言哲学进行了修正,体现了小说语言哲学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蕴涵。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是中西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本质的两种主要观点,二者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在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种观点的出现分别代表着中西文学理论与批评走向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文心雕龙》一书写作的基本原则,在《序志》篇里刘勰有概括的说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把《辨骚》篇与代表了他基本哲学观点和文学观点的《原道》、《征圣》、《宗经》等篇章同列入“文之枢纽”,而不是把它放入后而的文体论中,足见他对这一篇的重视。刘勰为什么对这一篇特别重视呢?因为在《辨骚》篇中,他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以及整个《楚辞》的评价,表露了他的一个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对《楚辞》的浪漫主义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20.
从言语行为视角看来,文学既不是对现实的单向摹仿,也不是与现实无关的独立王国;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它强调文学文本创造现实世界的能力以及与现实世界的互文性关系。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拆除了在文学与现实、摹仿与被摹仿之间设置的等级制,而关注二者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