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杰 《社会科学研究》2006,7(6):147-152
1940至1945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利用成都基督教学校暑假空隙,组成大学生边疆服务团,前往川西和西康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民众开展教育、生计、公共卫生服务,并进行基督教福音传播。学生边疆暑期服务是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潮的具体实践,使边民得到了许多实际的帮助,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从传统走向近代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认识理解教会大学在近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
边疆服务运动是基督教为实践其提倡已久的“社会福音”而展开的改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实践,推进这一运动的机构是边疆服务部。试图改善边民物质生活的农业生计服务是边疆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边部在川西和西康的彝羌藏地区的农业生计服务工作,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生计干部,为边胞提供了进修机会,还更新了边民的农耕观念,大大改变了边胞对政府的敌对观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推进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边疆服务运动是基督教为实践其提倡已久的“社会福音”而展开的改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实践,推进这一运动的机构是边疆服务部(简称“边部”)。增进边民智识水准的教育服务是边疆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边部在川西和西康的彝羌藏地区创办了多个小学,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对当地儿童及一般民众施以教育服务。根据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及民族习俗,边部采用了一套有效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形成了与教会在其它地区所办教育不同的特点。边部在彝羌藏地区开办教育虽遇到教员的缺乏、经费短拙等困难,但在提高边民知识文化、移风易俗等方面,成绩卓著,对推进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由于防控疫情的现实需要和卫生强国想象的目标激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范围内展开以防疫行政为重要事务的公共卫生建设。处此历史情境,皖省官方顺应时势,积极推行各项防疫活动,兼顾常态化预防和突发性应对,彰显卫生防疫行政的效能和作用。由于时代的困境,皖省防疫实践终究难免防不胜防的厄运,却多少改善了地方民众的生命状态、形塑了他们的现代卫生防疫观念,促进了安徽卫生防疫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和嬗变。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降,基督教福音慈善事业不断得到发展。1939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边疆服务运动在川西区开展的病灾诊治、农业灾害治理、戒除烟毒等活动卓有成效。基督教在川西的赈灾对当地民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府与边地的紧张关系,使边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同时还对改善藏传佛教与基督教之间在川西的关系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丽红 《理论界》2000,(4):60-60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卫生防疫事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制定卫生防疫政策 ,给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防疫事业的工作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防病灭病了 ,而是要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保障人民的生命质量 ,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上下功夫 ,这已成为新时期卫生防疫事业的工作重点。但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环境污染加重 ,各种新的危害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增加。作为卫生防疫部门 ,如何实施正确对策 ,有效地解决这一新的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论近代玉树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地处青海省南部,清代由青海办事大臣管辖,民国初先由办事长官,后由蒙番慰使管辖,其东与川边康区毗邻,南与前藏隔界,西北与新疆东南部相联,近代玉树地区屡起纷争,本文就这些纷争进行探讨和分析。一、王树纷争述略第一次玉树纷争由1914年川甘互争玉树引起。1913年,川边经略使尹昌衡奉北洋政府命令进军西藏,经过玉树地区时乘机占据了囊谦地区。囊谦.四川称之为隆庆(一作昂欠),属玉树25族之长,囊谦千户为该地区的总首领。清雍正以后,玉树地区归青海办事大臣管辖,承钢贡马银,向无争议。尹昌衡占领该地区后,即向北洋政府报…  相似文献   

8.
刘有安  张俊明 《新疆社会科学》2013,(4):70-75,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信众不断增加,传播区域不断扩大,已开始向多民族杂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其原因主要有国外基督教渗透、国内教会组织的传播及个人信教.对民族众多、宗教多元的地区,基督教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我国的文化安全等都将造成一定影响,作者以甘宁青地区为例做了具体分析,提出必须依法加强对基督教的管理,打击非法传教活动,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近代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除了"医务传教"的传统得以弘扬以外,还有诸多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及其对外扩张为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鸦片战争及系列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16-19世纪西方医学的发展,相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已具备了明显的优势;那些非传教士西人在中国的医药活动,也给传教士医药事业提供了典范;此外当时中国的战乱、瘟疫等灾难频繁,也是基督教在中国医药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胡克夫 《河北学刊》2006,26(1):183-188
近代中国国境检疫自晚清创始起就在实质上丧失了理所应有的国家主权,但法制化社会性防疫却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视野.民国时期,卫生防疫法制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主权、意志及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卫生防疫机构完成了组织立法程序成为行政执法实体;依法收回自晚清以来一直由外国人控制的港埠检疫权,并搭建起与国际检疫相对等的业务平台;卫生防疫法制建设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国家司法介入惩治卫生防疫领域的违法行为,等等.近代卫生防疫法移植的历史路径凸显中国社会制度变革转型的多维性,卫生防疫事业逐渐融入世界卫生发展格局,社会理性生存价值观念由此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有利于民众走向现代科学物质文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中外共管”的趋势,并在1910年代逐步体制化。本文以中国教会一位重要领袖诚静怡在1901-1920年间的活动经历为中心,对这一体制的形成原因以及渠道做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910年代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不仅基督教的发展进入了所谓“黄金时代”,一批精英基督徒这时也脱颖而出,从传教士助手成长为教会领袖,并由此促成了“中外共管体制”,该体制对中国基督教20世纪前半期的发展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2.
陈远星 《社会科学》2023,(3):106-120
卫生防疫政策作为最古老的公共政策之一,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中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卫生防疫政策7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读我国卫生防疫政策的变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有助于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实践健康中国战略。基于1949—2021年期间中央层面卫生防疫的政策文本,通过数量、词频的统计,对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归纳出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政策部署,我国卫生防疫政策遵循长期均衡和短期间断的非线性变迁特征。政策目标从“传统传染病防治”转换为“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治”,并逐步升级至“全面健康建设”。政策工具也从“单一”逐步转向“多元”,但仍存在工具使用的片面倾斜、组合不科学的情况。提升政策工具的合理配置,实现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科学组合,是完善卫生防疫政策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掌握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作者深入调研了四川、贵州、甘肃三个疾病控制中心和11个乡镇卫生院的组织机构,近五年来乡镇卫生院人员状况,近五年来的收支状况以及卫生资源拥有情况,发现西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度较大,农村疾病防控工作缺乏有效实施网络,政府投入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事业支出,“以医养防”成为大部分卫生院的现实选择,西部乡镇卫生院缺乏专业防控设备和人员等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在华早期医疗事业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34———1887年是近代基督教医疗事业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一事业之所以在近代中国产生,与基督教的宗教本质、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中国的医疗卫生、生活环境、西方社会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中西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早期教会医疗事业以1860年为界,分为初创时期和初步发展时期。教会医疗事业的早期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沈从文无意识的边民文化心理。边民心理在他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同化情结、“乐园”想象、失乐园的哀伤以及自然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边民价值观。边民心理决定了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道路和创作风格,也成就了他的作品超越时代。  相似文献   

16.
何明  钟立跃 《学术探索》2007,(5):107-11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祥和安宁、友爱诚信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要求信徒不但要以"十诫"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懂得"感恩",能"博爱"、"行善",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基督教在信教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构建人际关系、规范行为方式、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部分地区的苗族接受基督教信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信仰使信教群众在社会组织、行为习惯、节日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苗族部分传统文化因基督教的介入丧失了传承的根基,另一方面,基督教文化已经融入到信教苗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云南三个信仰基督教的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只要好好加以规范和引导,就能够在信教民族农村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35年2月川政统一后,川省政治充斥着各方政治势力的冲突与较量,这些冲突与较量影响着县长人事的整顿.川康实力派刘湘为有效控制地方,培养了以县训学员为主体的骨干力量,其时县长及其他基层行政人员的主要来源为县训学员.随着1938年刘湘去世、蒋介石与张群先后主持川政,县长选用制度发生了变化.甄审合格人员取代县训学员成为县长的主要来源.另外,张群时期对中央特交人员及县长考试及格人员的任用,也给予相当重视.蒋、张时期县长选用制度的调整与中央力图削弱川康实力派、将四川地方纳入中央轨道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流行高潮到来的阶段,清政府针对频繁的疫灾而采取的卫生防疫举措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由于中国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卫生防疫制度,现代卫生在引入之初即带有帝国主义色彩。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过程经历由西方到中方,由地方到中央的反向路径;由于疫灾频繁,卫生防疫由个人之举上升为国家制度。遗憾的是,清代既是现代公共卫生的开端,也是封建帝国的尾声。清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种种努力仍难挡晚清时期的汹汹大疫。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近代时期 ,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处于同一水平。工业革命带来了欧美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拉开了与中国城市的差距。中国被动开放以后 ,来华传教士首先关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并作出努力。上海租界领先全国 ,在污水排放、饮水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方面作出表率 ,其他通商口岸和北京等城市接踵其后。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关乎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的文明。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举步维艰 ,正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近代广西边疆地区疫病盛行,其原因主要在于民智水平低下,人们缺乏应有的卫生观念和医学知识。为启迪民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桂系推出了一系列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主要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组织、筹措医疗卫生发展经费、大力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加强防疫工作、着力培养医疗卫生相关人才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边民的健康状况、卫生习惯和医学观念,但基层卫生机构及学校卫生建设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