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网络人际互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交往的实践形态。网络人际互动是指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互动主体的共生性、互动过程的跨语境性、互动内容的超链接体验性、互动方式的泛符号性以及互动效果的层级性。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区是由有共同需要的社会成员组成,依托互联网网站进行人际互动的一种非地域性的 社会形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虚拟社区社会成员的互动范围扩大,互动能力提高,在虚 拟社区的空间里形成新互动形式。虚拟社区是人类活动空间扩展到虚拟世界后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互动实践的出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路径与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与历史演进的有序化、层级化特征。其中,作为网缘式的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形态的出场,无疑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形态的顶层制序,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崭新格局。网络人际互动创制了人类交往实践新的技术规则与逻辑、新的人伦规则与逻辑、新的经济化规则与逻辑、新的网络习俗与逻辑。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着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型权力关系,建构了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崭新的“意义—权力”场域。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中,人际互动不同于过去,情感的因素不再占主导,现代人的理性思考和对物质的需求,使得人际互动的目的取向明显。早在一百多年前,西美尔的著作《货币哲学》当中就已经精准地描述了现代人的人际互动特征,并在"目的序列中的货币"这一章节中作了阐释。造成现代人在人际互动当中有理性但缺少人性、情感缺失以及目的化的成因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人际互动中,由于视角的转换亲属称谓会出现错位表达的语言使用情况.文章在描述亲属称谓视角转换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指称错位表达的动因和机制.亲属称谓的视角转换是会话人主观化操作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发生亲属称谓认知框架的调整,与此同时,言语场景的构建为亲属称谓视角转换的实现提供了背景支持.  相似文献   

6.
刘蒙之 《理论界》2009,(8):168-169
本文参照杰拉德·米勒1978年提出的人际传播研究的情境、发展、规律和规则四种视角的分析框架,对20世纪的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版图进行了描绘,并梳理出每种研究视角的代表性理论成果.西方的人际传播理论成果对我国学界从事人际传播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际传播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礼物交换与人际互动--广西龙脊壮族的馈赠礼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物交换构成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礼物交换透视民间社会的文化特色成为一个独特视角。具有鲜明文化个性的广西龙脊壮族,其馈赠文化也呈现出丰富的特色,表明当地人们高度重视礼物馈赠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模式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 ,近几年来得到很多人的关注 ,并形成了不少理论模式。国外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模式主要有 :网络结构论、嵌入性理论、社会资源论等 ;国内也有费孝通的“差序格局”、黄国光的“人情面子”等  相似文献   

9.
沟通与和谐:人际良性互动的社会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矛盾与冲突现象为契入点,分析了人际良性互动在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代人际互动的特点,对于如何建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人际良性互动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整合理论由于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它揭示了概念是如何整合形成的过程,即在线意义构建操作步骤。众多学者认为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是研究语言加工过程的强有力模型,其应用可为多样的语言学现象提供理论支撑。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引起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但是现有的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语法,语音,修辞效果,语用和社会学意义层面,而对于网络语言的系统全面的认知研究仍有较大缺口。  相似文献   

11.
杨树 《云梦学刊》2014,(5):147-150
网络评论与网络舆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都属于网民就中介性事项发表的主观性信息,反映了网民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网络评论是网络舆情表达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是分析研究网络舆情的主要样本。网络评论在数量上的增长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网络评论的理性发展倾向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区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中介发挥着极其重的信息沟通作用,并且呈现超越传统媒介的趋势。在网络的进一步推动下,网络社区逐渐成为民众参与政府管理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方面,网络社区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网络社区和公共政策的特点鲜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通过分析二者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为今后相关政策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网络平台包含着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网络交流沟通类应用形式的出现集中代表了“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在网络世界中的移植和复制。网络人际传播应用是互联网介入真实生活的重要渠道.这种方式正深刻改变着现实中人的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集中呈现出“思维碎片化”、“信息自我暴露”、“时间自由选择”、“关注议题公共性”等一系列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人民的幸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强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对幸福的一种深刻思考,也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实现幸福的指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交织,广大青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坚定幸福认知、提高幸福领悟、增强幸福创造能力,在追求多元化时勇于进行区分和选择,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敢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实践和创造中积极融入及参与,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劳动和享受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传媒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可以形成组织、监督、制衡的力量,协调、平衡各方面利益。一方面通过媒体公共性来引导市民社会的完善与成熟,聚合受众,培养公民意识,使市民社会成为政府正常运作管理的合作者;另一方面,市民社会的意见通过媒体公共空间得以有效充分表达,运用理性批评的手段,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进行监督,使传媒成为社会公共问题的早期发现者,公众利益的捍卫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婆媳难和谐.回顾以往的婆媳关系研究,焦点主要在家庭伦理、父权制及性别差异等方面的探讨.在比较传统认知的基础上,认为家庭关系中心的变迁与中国人所特有的"自己人"心理是中国婆媳互动的预设性要素;而且,二者互动如同博弈,潜藏着实践理性.由此,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背景下,探索了实现婆媳之间良好互动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孙慧 《兰州学刊》2011,(8):89-94
人际传播是人类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技术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使得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社交网络为依托的各类网络社交游戏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其用户总人数和活跃人数与日攀升。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以目前SNS平台上最为火爆的社交游戏“农场游戏”为例,对网络社交游戏参与者的人际传播进行研究。通过自制问卷对网络社交游戏参与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讨网络社交游戏中人际传播模式的特点,并进一步研究网络社交游戏中的人际传播对参与者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文章还对人际传播方式在新技术和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视角不只对马克思主义史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实际上可能是今天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最重要的立足点。从社会理论角度进行马克思主义创新面临着两个实际难题:一是怎么处理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即如何满足人们对惯常划归哲学范围的那些普遍性关怀的需求;二是如何兼顾批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布洛威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从社会理论角度重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对公共事务而不是观念的研究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落点。  相似文献   

19.
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内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概念是当代社会理论和社会公众话语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时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和内涵解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风险概念的社会理论意义.风险是一个关系性范畴,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可能状态,它特指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可能形成的一种损害性关系状态.风险概念的发明体现了人们主动规避不确定性因素的一种努力,体现了人们面向未来、趋利避害的一种积极冒险精神,彰显了人类的一种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谈高校发展路径,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亦是立足社会分析教育,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应选择以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引领发展、以吸引与稳定优秀人才促进发展、以产学研相结合赢得发展、以质量监管体系保证发展的发展路径,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