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内区际间的人口大迁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人口地理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流传至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民谚生动地揭示了两湖地区在这场移民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资料的局限,对于明清时期移民运动缺乏全面的研究,尤其在湖北移民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有鉴于此,张国雄博士历时十余年,撰成《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全书分为9章,第1章,叙述研究的缘起。对象及方法;2~5章,分析了两湖移民的过程、路线、动因、类型地理特征,讨论了信息传播在移民过程…  相似文献   

2.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进程,一般史籍论述过于简单,以为移民浪潮的兴起,全由经济优惠政策一种手段;且缺乏详尽、准确的移民统计。通过对具体资料的分期、分区分析和阐释,可粗略测算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人数超过500万。这一波澜壮阔的移民浪潮,与清朝初年筹建、维系四川地方政权的行政调控息息相关,而后来四川人口的过度膨胀,亦与乾隆后期放任自流的施政方针大有干系  相似文献   

3.
三百多年来,地主阶级通过种种方式污蔑和歪曲张献忠农民起义,并且,总是把“张献忠屠蜀”的无稽之谈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现象拉到一起,把造成“湖广填四川”的原因,归咎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血洗四川”。“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造成“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湖广填四川”在四川历史上有何作用?本文拟就所接触到的材料,对历史上湖广地区向四川的移民活动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湖广填四川”是描述清代外省人口大规模迁徙四川、开发四川的一句民谚,这一说法在清代已经朝野皆知。四川移民来源地之广泛、移民规模之庞大、持续时间之长久等,都是清代移民史上无与伦比的。四川移民的痕迹至今还是四川民众集体记忆的重要一环,并通过口碑以及民间文献私家记录,代代相传。学术界对四川移民史的关注至少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但这些研究在建国以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和其他区域移民史研究相比较,四川移民史研究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尽管近年来也出版了不少有关四川移民史的著作,但这些学术成果仍然是以笼统的粗线条…  相似文献   

5.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湖北省麻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2月13日在成都召开,来自13个省市、包括香港地区共百余名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近80篇论文.其中,有两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个教育部重点课题阶段成果提交大会.参会代表中有重量级的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学者,也有刚踏入该研究领域的年轻学人,还有来自川、渝、鄂三省市的文史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会议研讨围绕三大主题板块:"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客家移民与客家文化展开.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大量江西人口向湖广迁移,形成“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趋势。在向湖广移民的过程中,又以湖北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且工商业移民相对较多。江西商人遍布湖北各地,从基层乡镇到府城州县均有其足迹,并因建立会馆供奉许真君而加强联系,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商帮”。至晚清民国时期,客居湖北的江右商帮已在钱庄、金银首饰、药材、食盐等行业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在湖北商会的近代转型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湖广及西南各省是江西移民的主要输入地,也是江西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当时中国的矿业,多集中在湘西及西南,矿业遂为江西商人的主要经营行业,并成为明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因素.当时矿业有五种经营方式:个体开采;个体采矿,官府或商人组织冶炼;商人组织采矿和冶炼;官府组织采矿和冶炼;官府招商采矿.江西商人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勇 《天府新论》2008,(3):69-74
明末清初,受长时间战乱的影响,四川人口大量减少,清政府在四川实施了积极的移民政策.大量移民的到来,在恢复四川经济的同时,也与原有的土著居民因地权不清而屡屡发生矛盾.雍正六年的土地清丈对清代四川移民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这次清丈,确定了有清一代四川各州县的田赋及相应的赋率,保证了清政府在四川的财政收入,也为今后各种临时加派,如津贴、捐输提供了基础.其次,这次清丈为康熙初年以来近60年的移民招徕政策成果适时的做一总结.通过这次清丈,移民与土著之间、移民之间围绕地权的纠纷基本上得到解决,政府通过这一行动解决了移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关地权不清的现象.土地清丈是四川移民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从根源上解决了移民与土著及移民与移民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速了移民社会的本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位于秦巴山区及其边缘地带的四川和陕南,成为以湖广及闽粤赣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焦点.一场跨世纪的移民运动猛烈冲击着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特色.这场移民运动被史籍和民间口碑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湖广填陕西".而来自闽粤赣的客家文化在这场运动中独树一帜,成为秦巴山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广东移民四川原因考述刘正刚明末清初,久经战乱的四川极目荒凉,土旷人稀。史载康熙初年的四川“蜀省罹惨劫之后,民无遗类,地尽抛荒”①,“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招民开垦,询属急务”②。为此,清政府对四川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政策,积极鼓励各...  相似文献   

11.
8月中旬,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利用成立庆典之机,主持召开了首届四川客家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广东、陕西、北京、重庆,以及四川省内的近200名代表、来宾,集聚在四川省社科院学术讲演厅,共同讨论有关客家学研究的话题,极大地改变了四川客家研究长期寂寞的现状。大会共收到20余篇论文。现将有关学者在大会发言及论文中交流的学术观点作如下综述:一、四川客家源流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四川客家人90%来源于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的主要输入地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一些代表对四川客家人移民四川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1999年8月中旬,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利用成立庆典之机,主持召开了首届四川客家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广东、陕西、北京、重庆以及四川省内的近200名代表、来宾,集聚在四川省社科院学术讲演厅,共同讨论有关客家学研究的话题。大会收到20多篇论文。现将有关学者在大会发言及论文中交流的学术观点作如下综述:一、四川客家源流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四川客家人90%来源于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的主要输入地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代表对四川客家人移民四川的时间、源头、原因以及…  相似文献   

13.
湘西汉语方言主要有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和乡话。秦汉时期湘语已经成形。北宋靖康之乱北方移民给湘西地区带来了官话。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对湘西汉语方言的影响力比较有限。乡话在瓦乡人迁徙到湘西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陈世松 《天府新论》2005,1(3):103-107
清前期"湖广填四川"问题是四川历史的一大亮点,值得引起新的关注.当前深化"湖广填四川"的研究,应注意填补薄弱环节,加强对移民迁出地生存环境与移民在原乡生活状况的研究;拓宽研究视野,改变重上层轻下层、重政治轻社会的倾向;深入挖掘史料,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研究倾向;改进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结合,采用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的“招流荒垦”、“湖广填四川”等问题,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与此相关联的四川“兴屯”问题,却至今受到史学界的冷遇,即间有涉及,亦多为贬抑。究其原因,除史料残缺造致研究工作的困难外,还因对有关典籍记载清代四川屯田的误解。清初兴屯,推动了四川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正当一个移民垦荒高潮兴起之际,爆发了吴三桂武装叛乱,全川重罹兵火之灾,中断了已从崩溃边缘转向复兴之路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导致了清代前期四川社会经济的滞后状态。尽管如此,清初四川屯垦在全国屯垦中仍居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战略意义与对四川政治、经济等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朱陶  李艳艳  李鑫 《天府新论》2013,(3):156-159
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和移民迁徙使大批湖广人进入并定居四川,同时带来的还有他们的语言,其方言属于北方官话这个大的范畴下的西南次方言;原来的土著居民因为瘟疫和战乱而十室九空,少量幸存者,也因婚姻等原因被外来的方言同化了.早期移民抢占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区,大多居住于岷江和长江流域一带,至今仍保留有入声系统;后来的大批移民主要定居于川中、川北和川东广大地区,形成了今天的成渝方言.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族谱中有关族源记载的可靠性,近些年来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本文将《明实录》中有关湖南与江西地区的两条记载,分别与同一地区的族谱资料进行比勘,发现族谱中的记载与《明实录》的记载基本吻合,从而证明族谱资料在记载族源时的可靠性.这样,本文也就证实了,在南方地区,明初移民也是中央政府精心组织与规划的.“瓦屑坝”移民是历史之真实,不是传说,更不是虚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移民问题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开始推行“限制—融合”移民政策。这一政策由“移民限制”和“移民融合”两部分构成,二者相辅相成。进入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1971年移民法》《1976年种族关系法》,分别对“移民限制”和“移民融合”两个部分进行适时修改与补充,进而巩固了“限制—融合”移民政策,社会效果明显。作为长期国策,其修正与充实是在“宏观既定、微观调整”的过程中进行的,并在这一时期形成并确定了完善方式与模式,运作至今。  相似文献   

19.
移民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文艺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多年关注遗忘与记忆的文化母题,已成为分析当代移民创作现象的典型代表。昆德拉对移民艺术家的分类,折射出20世纪移民艺术家曲折的文化命运;昆德拉流亡前后小说主题、题材、语言的选择与变化,反映出移民艺术家认同异质文化的心理努力;昆德拉作品内在的含混与矛盾,呈现了移民作家文化归属的复杂性。由《缓慢》、《认》、《无知》构成的“遗忘三部曲”,致力于表达“身份”、“边界”、“认同”等“遗忘”主题,较好地接续了西方文学中的“去国怀乡”情结。流亡生活使流亡艺术家遭遇惨痛的文化变迁命运,这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艺术家对遗忘与记忆、认同与回归等人类文学母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江西填湖广",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移民活动之一,历经元、明、清,构成明清时期湖广地区人口的主体,成就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位,开创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辉煌。伴随着移民浪潮入湘的江右商从行商、坐贾到定居,他们遍布湖南城镇,渗透于各行各业,并因共奉许真君为福主而结帮设馆,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商帮"。作为客商的江右商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实现在地化过程,并受近代市场环境与制度性因素影响,以同业组织融入地方商会,实现了地缘组织向跨地域业缘组织的转型。商帮的流动性以及渗透性在对湖南商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成为两省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