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潭宗泐是元末明初的临济宗名僧,明初先后住持中天竺寺、径山寺、天界寺,担任僧录司右善世,是当时佛教领袖.他撰《献佛乐章》,成为明代国家佛教法会的献佛歌曲;讲经说法,与明太祖唱和诗赋,拒绝还俗为官;奉命注释《心经》等三经,颁行天下;奉使西域取经,招徕藏民朝贡;推动设立僧录司等僧司衙门,管理佛教;推荐释道衍侍燕王朱棣,终致靖难之役;修建寺院,特别是主持徙建天界寺,成为南京三大寺之一;能诗善书,与来复并为明初最有名的诗僧.他既曾受到明太祖多年宠荣,名噪于时,最终又被牵连进胡惟庸谋反案,遭到皇权抛弃.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利用佛教对沦陷区民众进行"宣抚"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为学者们所关注。杭州被誉为东南佛国,自古以来佛教昌盛。与其他地区的日军随军僧广开宗派进行佛教"宣抚"不同,侵杭日军随军僧虽然也办有分宗,但规模较小,而真正充当"宣抚班"之一的是主动附逆的杭州日华佛教会。该会由不良僧人成元、隆定担任会长,逼迫杭城各寺庙入会,接受日军管理;办理日语学校、难民收容所,假行慈善活动;改造大乘佛教教义,为侵略者招魂,对杭城民众进行佛教"宣抚"。杭州日华佛教会这一个案表明,侵华日军对沦陷区佛教"宣抚"的真相是利用大乘佛教教义和措施消弭沦陷区民众的民族认同和抵抗思想。  相似文献   

3.
唐代士人与僧人交游频繁、关系密切,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关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界已有探讨,然而士僧交游背后的政治动因尚少有论及.论文从"僧借士而扬名"和"士借僧以自梯"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唐代的相关政治背景指出:唐代僧人可通过结交士人而扬名,进而获得崇佛皇室的青睐,得赐紫衣、出入禁闼、显赫一时;僧人有能力介入士人的应举和入仕过程,士人复可通过与名僧的交往来获取政治上的援引,"借以自梯".唐代的士、僧两个群体如此这般地形成了一个政治利益链,互相提携,密不可分.这一政治动机深刻地影响着士僧交游中僧人对于士人的选择和士人对于僧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 (一) 问题的提出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多认为邈川城在乐都,宗哥城在平安。《甘肃通志》:“隋西平乃汉破羌地,晋,宋时为乐都,唐为鄯州,宋为邈川城,置乐州,在今县西。”《青海历史概况》:“青海东部宗哥城(今平安镇一带)的僧人李立遵(又名郢成蔺逋叱)和邈川(今乐都)人温浦哥,是当时这一带的实力人物,‘帐族甚盛,胜兵六七万。”《青海历史纪要》:“公元十一世纪初,青海省东部的宗哥城(今青海省平安县)僧入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省乐都县)首领温浦哥,都是青海东部藏族地区封建势力。”  相似文献   

5.
僧肇被称为"秦人解空第一".僧肇分析了当时流行的解空学说的特点及未能正确解空之原因,阐述了自己所解"空"的内涵.僧肇的独特解空进路使得中道空观代替了玄学,他奠定的般若空观对后来中国佛学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鬻牒度僧。景泰、天顺年间,是鬻牒度僧初行时期;成化至正德年间,是鬻牒度僧基本确立时期。嘉靖以后,是鬻牒度僧普遍推行时期。户部及督抚等官是鬻牒度僧的主要倡议和推动者,礼部及僧录司等官开始多反对鬻牒,至正德以后也转而同意,而皇帝则可分为拒绝型、摇摆型、坚持型三类。明代中后期的鬻牒度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对巩固国防、保障百姓生活有一定积极意义;大量鬻牒度僧,使僧团冗滥混杂,对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也起了阻碍作用;它与试度共同造就了明朝庞大的僧团,维系着佛教表面的繁盛;大量鬻牒度僧,导致僧众素质低下,佛学进一步衰微。对于明代社会来说,鬻牒度僧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对于佛教来说,其消极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诗歌来表达歌颂赞叹本是古印度的传统,以曲子词来宣扬法旨也是唐僧惯用方式,然有宋一代的僧词作者却只有20位,且学界对僧词作者的情况比较陌生。鉴于对僧词作者认识的缺乏,本文据丛林笔记、佛教史书等文献对鲜为人知的僧词作者予以一一考订,以补僧词文献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日藏宋元禅僧墨迹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藏有五百余件宋元禅僧的墨迹,墨迹的作者既有东渡弘法僧,也有未曾赴日僧,以临济宗杨岐派僧为主.墨迹种类涉及法语、诗偈、赞语、序跋、尺牍、印可状、疏、额字、牌字、道号、碑文、清规、铭文、赋、小传等.墨迹具有补遗与校勘的文献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禅宗史、中日书法艺术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九僧诗歌名闻宋初诗坛,但他们的宗派背景却一直模糊不清,吉广舆首次考证出三僧属于天台宗、四僧禅宗,还有二僧无法考知,实有开创之功。宋初九僧皆是天台宗诗僧。九僧的台宗背景之所以被忽略,主要是因为其诗名煊赫,台宗背景自然为人熟知,故致渐少为时人提及,随着译经院的渐趋没落和禅宗在京师影响渐增,再加上在僧史书写中被舍弃,最终导致背景模糊。九僧相同的义学背景和一致的宗派倾向,是促使他们结成一个诗僧群体的前提。这也提示我们注意,诗僧并不仅指禅僧,还应包括教门僧徒,特别是天台宗诗僧,在文学史上也占一席之地,关注其宗派背景,才能避免出现对诗坛真实状况失察之憾。  相似文献   

10.
《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张籍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题中的“海东”不是指日本和新罗,而是指渤海国,其反映了唐朝与渤海国诸多方面的交往关系.《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与渤海僧人之间的交流作.品,其内涵丰富.从作品的内容看,渤海不仅盛行佛教,而且佛教的天台宗在渤海巴经流行.唐朝诗人与渤海学问僧之间赠诗交流以诗会友之情跃然纸上,诗人赞颂了渤海僧人不畏艰难困苦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且他们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渤海僧人可以熟练应用汉语与外文,佛学造诣颇深,可谓集才学、医学和佛学于一身.  相似文献   

11.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僧肇的原义是"不真,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展现在人生解脱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透悟;而要真正理解"死",就要契悟于时间的"现在"这一瞬间点中,即在瞬间永恒化.总之,僧肇的"空"论在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以洪武十四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佛教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僧官制度、教僧制度、度牒制度等.朱元璋的佛教政策的特色有三:其一崇奉、抑制、控制并举;其二隔离僧俗、肃正僧界;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  相似文献   

13.
王新水 《兰州学刊》2005,50(5):91-92
竺道生离开长安南归至建业后,阐发"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等思想,与僧肇思想的差异不言而喻.但从他长安时期仅存的著作维摩诘经注来看,其实已有这些思想的萌芽,与僧肇已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旧西藏社会中的尼僧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其组成既有贵族,也有平民。她们存在的原因在贵族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平民则是一种生存选择。大部分尼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低,是西藏社会中最弱势的人群。  相似文献   

15.
包惠僧是否中共“一大”代表,目前还有纷歧意见,特别是有的文章更肯定“包惠僧是中共‘一大’的广东代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首先,从参加“一大”的代表的回忆来看是否定的。毛泽东、董必武同志虽一度认为包惠僧是“一大”的代表,但后来的回忆都作了更正。毛泽东在“九大”开幕式讲话中列举的“一大”代表便没有了包惠僧。董必武在一九七一年答来访者说;“广州是一个人,实际到了两个,有一个包惠僧,他是一个新闻记者,是列席的,不是代表。”因此,我们不应只以毛泽东、董必武过去曾说过包惠僧是“一大”代表的话,便断定包惠僧是“一大”代表,而不注意毛泽东、董必武后来更正了的话。毛泽东、董必武后来的更正,决不应看作是前后记忆上的差错,而应该认为是根据事实予以改正的。这只要我们列举下列一些人的话就足资证明。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4,(2)
金代度僧制度是对唐宋以来度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具体包括恩度、试经、鬻卖、私度等几个途径。在度僧数量方面,金章宗承安元年才得以规范,但并未得到认真执行。在僧人受戒年龄方面,金代大体遵行了年满二十以上方可受戒的规定。金代度僧制度折射出了金代佛教发展的连续性、复杂性、独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由于杭州是南宋实际上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表现在有关杭州的城市生活史料亦相当丰富.元代杭州的史料远不如南宋丰富,由于这方面反差,以致关于两个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将南宋末期及整个元代视作一个长时段的变革时期,即顺着南宋末期的轨迹,继续探寻元代杭州的发展路径,通过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的阐释,以期初步了解那个时代杭州城市的概貌,理解元代杭州相对繁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绍维(1897——1961),笔名月禅,吉林省榆树县人.1921年毕业于吉林省高级师范,后去日本东京国立艺术学院留学,攻读油画、水彩画,学业成绩优秀,受到日本著名美术家、学院教授川端龙子的赞赏.学成归国后,到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此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及中国画创作,曾在杭州、北京、长春、大连、哈尔滨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博得当时画坛的赞誉.解放后曾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先生一生对绘画艺术执著地追求,努力探索中国画与西洋画相结合的道路.先生提出中国画既要学习继承传统,又要在绘画实践中创造新的手法.先生十分注重艺术修养,坚持读书,游历名山大川;还喜欢拉胡琴,弹月琴,吹笙,陶冶情操,养浩然之  相似文献   

19.
赵娟 《学术探索》2013,(6):77-82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与体悟。“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与尘世之间示现的形象变幻,旨在告诫世人要破除对脏与洁、丑与美的执着;“一僧一道”同时登场,折射了中国文化史上佛、道二教融合互补的文化态势;“一僧一道”之使命乃是对红楼诸人物的度化指引。  相似文献   

20.
高留成 《河北学刊》2005,25(1):156-159
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日本留学僧始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前往中国学习宗教理论和传统文化。在唐代,日本来华留学僧以官派为主,以"求法"为目的;到了宋代,日本来华留学僧则以"自费"为主,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巡礼",后期又转而以"求法"为主要目的了。日本留学僧返国时,不仅带走了许多中国物品,而且还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带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