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语言与词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语言学界 ,尤其在文化语言学界已成了不刊之论。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就曾指出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汉语动植物词语多数在文献中流传了几千年几百年 ,是汉语词汇中最稳定 ,发展得最缓慢 ,词义变化最少的部分。因此 ,动植物名称中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也最为可靠和真实。本文试从大量的带有“奴”之称的动植物词这一相对较小的词场出发 ,考察一下传统的主奴观念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植物词语中的主奴意识  木奴 ,指给人带来经济价值的树木…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很多词语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文化意义,具有汉文化的特殊情韵.诗学中的诗原质就是由这些带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衍化而成的.本文以"南浦"和"走西口"为例论述了诗原质的形成.诗原质是一个经过时间积累和诗人发挥而达到丰富饱满的意义密度及情感深度的诗歌意象.诗原质的形成主要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词语-文化词语-诗歌意象-诗原质.  相似文献   

3.
中古石刻文献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对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材料,中古石刻文献往往能为词语语义研究提供传世文献所不能提供的例证,对大型辞书在各方面的修订意义值得重视,是中古汉语研究的宝贵资料。以"道牙"、"诞灵"、"胜侣"等涉佛词语为例,通过利用中国石刻文献对之进行考释,即可发现大型辞书在训释方面的不足。当然,中古石刻文献在纠正大型辞书训释不足方面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涉佛词语,也包括其他词语,中古石刻文献对大型辞书的修订作用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X奴"类名称的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桃 《中州学刊》2008,(2):249-251
"X奴"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词语,大多用作名词,表示人名、物名和品牌名等."X奴"类名称的语义源于"奴"的鄙称义、谦称义和美称义."X奴"类名称的大量产生,与粤方言的强势侵入有关,也与国民思想观念改变以及国民根深蒂固的主奴意识有关.、"X奴"类名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但目前似乎出现了泛滥之势.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6,(1):69-76
汉语方言调查中有音"无字"的现象大抵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方言中的某些词语实际上也见于普通话或汉语其他方言,只是这类词语在该方言中的音(义)与其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中的音(义)失去了对应;二是某些词语不见于普通话或其他一些方言,但过去曾被普遍使用。濉溪方言中写不出本字的词语或者是发生了特殊的音变,或者产生了特有的意义,或者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词语。方言本字考证需遵循音、义双合的原则,并可用方言间的相互比较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6.
张念  梁莉莉 《学术研究》2012,(11):152-158
对两部外向型汉语词典与两部内向型汉语词典的释义进行抽样对比,针对词典的释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抽样对比结果发现,与内向型词典相比,外向型汉语词典在释义上有以下特点:(1)释义用词方面,注意控制用词的等级和数量,释义比较浅显;(2)在释义内容方面,关注非汉语母语者的需求,释义内容增加了词语用法解释和词语辨析;(3)在释义方法上,主要采用"解释性释义"和"解释性释义+词语释义"的方法,很少采用单纯的"词语释义";(4)在释义用例方面,用例数量多,且多用整句例。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对外向型汉语词典的实用性评价均高于内向型词典。但是,从释义语言难度的调查结果看,外向型词典在释义难度上只是略低于内向型词典,可见在释义语言难度的控制方面,外向型词典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名词"以何种方式被汉语接受成为晚清言说的重要事件.通过分析"词语-注释"的三种类型--词典、栏目集注和单篇夹注,不难发现,"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从现代汉语生长的角度看,一方面完成了"新名词"被汉语接受的艰难任务,另一方面也实践着汉语欧化的不懈努力;从知识谱系的角度看,"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也是晚清知识建构的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考释《汉书》所见辞书漏收词语50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仓修良主编的《汉书辞典》。只有个别词语已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不过,或者其书证远后于《汉书》,或者在《汉书》中的意义为《汉语大词典》义项所无。  相似文献   

9.
"N"已日渐成为当今的流行词语,甚至可作为汉语句子的构成成分进入句子构建过程,具有多种用法和很强的涵盖力。在功能上与汉语的程度副词"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定的接受基础。  相似文献   

10.
薛秋宁  肖元珍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34-135,138
汉语对应的单、双音节动词在形式、意义、功能和音节的感受度方面都存在着复杂的非对应性和差异 ,这种非对应性是汉语词语弹性作用的表现 ,体现了汉语词语组合的独特文化精神———以词语的义类为本、体用兼备和名动互补。  相似文献   

11.
专名词语的数量十分庞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词汇类聚。本文以现代汉语专名词语为对象,在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下,从语言词汇的宏观视野出发,对专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概括,从而构建出汉语专名词语的层级性体系,即专名词语基础层、专名词语中间层和专名词语扩展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汉书>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之续篇,考释《汉书》词语46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仓修良主编的《汉书辞典》。只有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但要么其书证远后于《汉书》,要么没有收录该词在《汉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有着时代色彩。词语的时代色彩以其理性意义作为基础。决定一个词语是否具有某种时代色彩,除了同其理性意义发生关联外,还与词语的使用状况密不可分。词语的时代色彩从不同角度可以举例性地分为远古、近古、近代、“文革”、当代等类别,还可以分成对象依赖型和对象非依赖型两种。使用时代色彩词语须注意合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还要注意时代色彩不同的词语不能相互替换。  相似文献   

14.
亓文香 《人文杂志》2012,(4):187-189
汉语典故文化源远流长,典故词语数量繁多,本文基于对《汉语大词典》中所有典故词语的统计和整理,从典故词语本体研究出发,从结构形式、形成方法、蕴含意义和典源文献等不同的视角对典故词语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进行了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日本学生学习初、中级汉语时关联词语使用中出现的偏误为例证,分析了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关联词语的难点,重点论述了以日语为母语的干扰对汉语学习产生的影响,通过中日两种语言里关联词语从结构形式到语法意义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如何排除母语干扰和讲了关联词语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有一类反义并列式词语在句中做状语的现象,这些词都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组成,如"旦夕"、"东西"、"前后"、"左右"等。虽然在句中它们都是作为双音节副词用做状语,但是这些词语的起源不同,发展也不平衡。考查发现,它们的演变脉络呈现出意义由实而虚、结构由松散而稳固的规律;而意义的变化和句子结构中位置的改变是它们发生词化、语法化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处所词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说,它包括定域处所和非定域所处两大类,每一类中又有不同的小类。非定域处所词既是语义范畴又是语法范畴。前人有关现代汉语处所词的研究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表处所意义的方位短语中形式标记所粘附的词语的性质、从语义角度研究处所词语没有方所标记的原因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处所词语的一般情况的探讨有着新的意义。由此提出了"在、到、往、从、上"对处所短语的选择具有不平衡性以及筐式介词"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关联词语繁多而复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各种意义关系的关联词语几乎都具备了.探索和研究上古时代诗歌语言的重要材料,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诗经>中的许多关联格式都表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意义.各种关联词语意义关系的发达情况并不均衡,发展趋势也不一样,有的原样保留在现代汉语里,有的虽有变动但表达的语法意义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儒释道与汉语词汇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善于通过相关的词语来了解儒释道的文化现象,以及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新时期下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儒释道的相关文化内涵来加深对相关词语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对特殊宗教用语和某些行业语的考察,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尹群  潘文 《南京社会科学》2007,(12):128-134
众多汉语委婉语词的生成和运用,是人文需求对语言发挥影响的直接产物.当遇到需要对指称对象作规避的社会需求时,人们便对客观对象进行"模糊化"、"弱化"和"美化"三种程度不同的委婉处理,从而出现同一事物有多种表达词语的现象,也使汉语词汇显得特别丰富多彩.汉语在构造委婉语词时,通常通过联想机制实现词语的替代.无论是规则联想替代还是不规则联想的替代,汉语委婉语词最终还需通过语音、词汇、修辞三种语言机制来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