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現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在整个社会历史时期都是存在的。从这个意义来說,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但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教育是社会政治和經济的反映,而社会的政治和經济的性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它的观点、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內容和制度等等。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也就是說,它是一种历史的現象,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文化现象的宗教,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虽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而兴起,又伴同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着,但它也有着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独特规律。迄止今日,宗教已经历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宗教也将会因为失去对人类思想的束缚能力而必然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告诉人们,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实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经济建设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种新的形势,必然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而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现象。语言学涉及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交织着其它各种学科。语言的主要特性是其社会功能。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历史、社会的发展又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社会,反之亦然。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斯大林同志指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要了解语言及其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法国语言学家梅耶(Мейе)也强调语言是极高度的社会现象。在探讨语言的社会功能之前,必须要承认语言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大学德育,人们通常称之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它在高等学校一切工作中占  相似文献   

6.
考试是伴随着人类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及教育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悠久历史文化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考试的导向功能发生偏差,使考试成为单一知识评价的工具。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陈旧的高校考试模式更是与新兴的知识经济社会严重脱节。造成了“学而无用,用而没学”现象。因此,高校“教改”已迫在眉睫。本丈将就现阶段考试如何深化改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却早已出现。它伴随着人类共同劳动或劳动协作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而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圣贤和时代  相似文献   

8.
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虽然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1911年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然而,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却早就出现了,它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展,管理活动的历史同人类本身的存在一样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初期,意识形态就萌生了其幼芽。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点浅析意识形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演变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生产成为全新的转化模式,科学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倡导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是现实而又紧迫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儒家、道家学说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观,它们的基本观念和致思路向存在着共性:都从肯定自然界具有自身内在价值的价值论,推论出人与自然界平等的伦理观,进而确立起人类不应该对自然作恶的行为规范。这些思想和思路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墨、道、法三家学说在形成与发展时期与儒家学说有着紧密的关联,或者是对儒家学说在某些因素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扬,或者是对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进行反动或调整。在师承渊源、哲学方法、思想教育、社会政治以及最后宗旨等各方面,儒家学说对墨、道、法三家学说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7.
道家发端于中原,儒家见用于中原,法家原生于中原,释教首先落脚中原。中华文化的四大思想渊源与中原的密切关系,使它们最终演化为中原文化的思想内核。它们构成了中原文化的最深层结构,规定了中原文化的基本走向,也推进了中原文化的丰富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圣人不同于常人之处不在于他能够创造神明,而在于他能够守护与生俱来的素朴恬淡的本性。神圣并非存在于脱离世俗的高洁之处,而在寻常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密切相关,也有学说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通过制造关于圣人、经典和诗乐的神话,儒家在与君权建立神圣同盟时,早已使对语言文字、圣人经典的信仰敬畏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而百家之中,惟有道家通过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圣人经典、君权政治等,对儒家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儒家谋取和维护话语霸权,与道家消解和挑战其地位的努力相生相伴、相反相成,深刻影响了士人心性和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