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3):63-72
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公共的生态利益为基本依归,而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持久动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已初具制度框架,公众参与的领域不断拓展,参与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但仍然面临公众的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感不高、公众参与领域不平衡、公众参与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需要以科学理性、依法有序、积极有效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基本目标,以利益相关性作为参与公众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公共政策质量要求和公众接受性的需求程度确定公众参与的具体路径,进一步畅通生态治理的公众参与制度渠道,构建协调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江西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积极树立公众参与意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人口、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公众参与调动实现人力、心理、社会资本的协同耦合,推动政府、企业、居民耦合协同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应对及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工业文明虽然推进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解决生态问题、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虽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在分析公众参与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性及其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假设下的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是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必须由人类来承担。目前,各地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无法集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建设。因此,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环保NGO和公众共同参与建设的有效机制。本文立足于"生态人"假设,阐释了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共同参与建设的现状,初步构建了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并提出了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同时出台若干相关法律以及配套政策,以鼓励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中,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在生态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蓬勃发展。通过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问卷调查发现,仍然存在公众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群体的不广泛、参与形式单一及参与高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叶缤 《新疆社科论坛》2006,(3):69-70,86
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9,(6)
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估应立足于参与过程,选取参与机会、时间、反馈、能力等要素作为主要标准。基于对辽宁阜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调查,发现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高。为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应扩大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围,增加参与机会;延长公众参与时间,提高参与效度;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反馈制度,提振参与信心;适当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河南省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状况尚不尽如人意.受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中各有不同比例的人对本市环境不够满意.为了充分发挥公众参与这一社会资本的效用,政府应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出台更多激励措施,促进环保NGO建设,增强环境决策的透明度,多策并举,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开辟各种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引入公众参与是解决雾霾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囿于传统"官本位"思想,以及受教育水平、理性经济人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公众陷入参与意识的规避化、参与效能的离散化、参与途径的非制度化和参与过程的重结果化等困境之中。因此,寻求雾霾治理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出路,政府层面包括有效利用利益杠杆,拓宽公民教育形式,创新政府实践方式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等方式;公众层面则要以培育规则意识和提高参与理念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85-188
在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下,公众不仅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将公众参与引入社会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通过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保障公众知情权利、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健全激励约束体系等方法,不断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浅析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管理涉及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必然趋势。当下,在实现理性化、公平化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如经济、科技不发达,公众素质不高,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官本位意识的存在和制度性供给不足等。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积极培育非政府公共组织,才能实现有效公众参与,使社会管理走向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刘画洁 《理论界》2012,(6):47-50
公众参与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一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其中固然有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原因,公众参与意识的缺位也不容忽视。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剖析我国公众缺乏参与意识的深层、内在原因,并尝试以法律手段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福建工业污染问题仍然严峻,福建企业生态文明意识的水平较低,但公众的绿色意识有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斜坡球体论提出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机制的总体框架,阐述了政府扶持、企业诱导、绿色技术创新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具体机制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源自技术的滥觞吗?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能否仰赖技术?在技术与生态危机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虽然各执一端,但它们都忽视了技术的工具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认为制度分殊是决定性因素,但固有的制度偏见,使其未能进一步认识到制度背后的意识差别才是生态观的决定性因素.破解生态危机,前提是超越技术之争,通过生态参与培育生态意识,在二者的互动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和制度体系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文明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动生态制度文明的完善和生态行为文明水准的提升,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推动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性,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目标理念,在于促进国家环境行政民主化,保障公民环境权,平衡公众环境利益诉求进而实现环境正义,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育环境领域的自主治理精神。以此为指导,通过全面创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权利来源,健全公众环境立法参与、环境行政参与制度,创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环境刑事自诉制度,培育成熟的环保社会团体等途径,全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型城市。政府环境行政的不足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城市公众有可能协调一致行动,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改善。政府应当更加完善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现实渠道和切实保障;城市公民应自觉培养生态可持续性行为习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律、监管、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低碳发展公众参与是践行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引导公众参与低碳发展可实行五大战略:1.利益激励战略:用补贴、税收等经济手段,激发公众自觉自愿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调动市场力量,鼓励低碳生活;2.文化引导战略:通过媒体宣传、舆论引导、科普教育、专业培训、公益活动、榜样示范等多种途径,引导公众树立低碳意识,培育低碳文化;3.立法保障战略:以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明确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权利、范围、形式和程序等;4.政治参与战略:在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引入政治参与,从参与内容、参与主体、参与渠道和参与保障等方面入手,完善决策机制;5.社会协同战略:重视NGO作用,加大对NGO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倡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