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朱天心中篇小说《古都》在空间叙事方面尝试了多种方式,朱天心在古都创造了多重的空间,既有故事发生地台北和京都两地游历所构成的地理空间,又有作者考古般挖掘的历史空间,更有各种文本互文而延生的文本空间,这些空间在文中互相交融,共同推动了作品主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路得记》是一篇简洁质朴而富有诗意的叙事作品,包含着多元的文本意义。尽管《路得记》书写文本背后呈现出的口述特点、牧歌风格、历史信息无不使其文类界定屡遭歧见,现有文本仍体现了这是一件经过多重书写的精致的文学艺术品。此外,《路得记》在不同语境的各种译本中解构其“原本”意义的同时,重构了读者对其文学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祝福》的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叙事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的视角、叙事的空间和时间、叙事的声音以及叙事的意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小镇畸人》是安德森空间叙事的代表作,其在物理空间、文本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建构上别具一格,展现出巧妙的写作技巧和精湛的文学功底.文章据此展开研究,从《小镇畸人》的定位与创作背景、温斯堡小镇的选择深意等方面分析了物理空间的选择;从巧妙安排文本结构、间接凸显"畸人"共性方面研讨了立体化的文本空间;从重复塑造空间概念、节奏淡化时间概念两方面进行了心理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赵广发 《理论界》2010,(5):132-133
《百年孤独》是在拉丁美洲的独特现实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朵奇葩,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获得的巨大声誉并非偶然。其神奇魔幻的风格,既是对本民族神话叙事的高度体现,又是对西方文学传统的成功回应。它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寓言。其寓言性体现在其破碎的文本,《圣经》模式的再现以及文本的多重含义上。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51-255
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入开掘了空间叙事这个研究领域,以小说这种时间性媒介文本为基础讨论了叙事文本的空间类型和特点,追溯了叙事空间研究的心理学、哲学和美学渊源,也研究了跨学科的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和空间性媒介的图像文本如何叙事,是叙事学领域中一本开疆扩土并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7.
《子夜》文本中的空间维度不仅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也是小说中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且积极参与了对吴荪甫这一"身体时空体"的塑造;在文本所建构的上海现代化都市空间中,吴荪甫由掌握绝对权威到逐渐丧失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的崇高地位,最后走向被所处空间驱逐的必然结局,体现了"身体时空体"在欲望驱使下被外在时空所挤压而崩溃的全过程,宣告了民族资产阶级抗争的失败,以及个体生命在对抗碎片化的搏击中的无力,由此确立了这一文学形象的悲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岳改玲 《理论界》2013,(1):152-154
在对新媒介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参与式文化研究从迷社群研究出发,最初被视为迷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性,产生和发展于迷社群。随着作为内容生产和传播重要手段的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参与式文化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不再局限在迷等亚文化社群生产出的文本与文化资本,而逐渐与借助新技术的受众赋权相连。同时,在参与式文化场域内,存在着多重权力的冲突与协商。  相似文献   

9.
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刻意寄生,使两部戏剧呈现出一种显性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突破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历时性界限,通过空间映射,借助读者的想象与认知能力,构建了文本间性隐喻,扩展了文本的话语空间。同时,《罗》剧套用《哈》剧戏中戏的结构,将互文性上升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游戏,使剧中主体游离于主体间性之间,在主体间性之间消解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在参与游戏实践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回归自由,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来看,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里的相当一部分论述非非是科学的。按照我的理解,《1844年手稿》并不是青年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成果,只是他最初以哲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思想实验的过程。我已经说明,马克思的这一文本是一个极其复杂多重逻辑线索构成的矛盾思想体,它由三个笔记构成①。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第一笔记第二部分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本文仅就第一笔记的文本及其特定语境再进行一些解读,以求研究的深入。以我已经作出的分析,从《1844年手稿》文本写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张世君新著《〈红楼梦〉的空间叙事》的基本观点。它提出实体的场景空间、虚化的香气空间和虚拟的梦幻空间分别是文本叙事的三个空间层面。本书在理论上的创新意义在于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的空间叙事构架 ,不仅填补了红学研究对空间叙事艺术整体研究的空白 ,还开拓了中西叙事理论都尚未涉及的空间叙事领域。在实践上的意义在于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 ,建立起论文的观点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作家萧红的文本内部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一特征源于反讽叙事。诸如《生死场》中场景的并置构筑了文本的丰富主题;《呼兰河传》中叙述者与童年、成年的"我"三种视角的杂糅使得文本内部呈现温情与荒凉的多重色调;《马伯乐》中悲凉而倔强的萧红面对世人冷遇不惜反叛自己成熟的风格,实践着对男性文本的滑稽摹仿,人物自身、仿本与原文本之间存在多重差异,重复的反讽成了笼罩文本的叙事动力与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刘以鬯的实验小说在香港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锐意创新精神及其相关文本亦令人耳目一新。从空间形式角度 (主要从外在空间和心理空间 )探析此类小说 ,我们不难发现刘氏在实验小说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独特性和超越性。也恰是从此角度我们隐然可见其叙事策略与香港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楚语湘音的原生态再现——彭家煌乡土小说《怂恿》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家煌《怂恿》是现代文学草创期的方言写作代表文本,文本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口白均是现代文坛洞庭楚语湘音魅力的原生态呈现,这是文本独特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当然,《怂恿》方言土语的运用有泛滥化的倾向,还存在较大的审美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门》是夏目漱石青春前三部曲的收篇之作,运用叙事学中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认为《门》中独特的空间运用不仅增强了小说叙事结构的张力,还促进了意义生成和主题表达,使《门》的叙事空间艺术独具特色又意蕴丰富.通过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维度分析了《门》中的叙事空间艺术,剖析了空间变化对小说人物、叙事结构及社会关系等产生的深入影响,表现了夏目漱石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阶层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旧道德与新道德的碰撞冲击下出现问题变化的敏锐思考,具有唤起读者在社会伦理层次,尤其是明治维新时期婚恋家庭观上深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珊 《学术论坛》2012,35(4):92-96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占卜者》讲述的是在马纳瓦卡小镇长大成人的女作家莫拉格.甘一生自我寻求的经历。小说将物质空间和隐喻空间紧密结合,不仅将莫拉格的空间迁徙过程折射成为自我寻求的"象征系统",使得空间成为主题建构的重要载体,还将马纳瓦卡这一特定空间以原象和隐喻的形式贯穿文本,成为深化主题的媒介。《占卜者》中的空间叙事手段对作品女性主义主题营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使其具有超越历史时空的独特魅力,被誉为具有超验性的文本。本文即从其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及叙事结构入手,探析《呼啸山庄》文本叙事之魅力产生的缘由,及其叙事中隐含的深厚的历史叙事内核。  相似文献   

18.
张高杰 《兰州学刊》2010,(6):185-187
《胡适留学日记》是胡适生前唯一被刊发的,也是流传最广的,影响最大的日记。它先是在《新青年》上连载,后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留学日记》虽然是私人文本,胡适却成功地使它走向公共领域,参与现代文化生产和舆论空间创造,并且通过它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五四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到《豆棚闲话》叙事模式陡然一变。由“豆棚架”这一意象所结纳起来的众多的叙述者打破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叙述者单一的现象 ;叙述者套叙述者的现象又直接形成了该小说集叙述层次多重复杂的特点 ,从而构建起一个立体网状的叙事空间。这些打破了自“三言二拍”以来叙述者单一、叙述层次平面化的传统的叙述方法 ,体现了作者对小说叙事宏观把握和整体控制意识的加强。《豆棚闲话》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应充分予以肯定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批判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空间缺失"问题的批判和质疑,应当立足于《资本论》这一最经典的文本,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丰富的空间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了"劳动"、"资本"和"时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双重空间"本质:劳动是"价值增殖过程"与"协作生产"的空间,资本是"资本的文明面"与"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空间,时间是"工作日的缩短"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此意义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最终追求的就是以"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建构一个"自由王国"的"希望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