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子衿”     
一章曰“青青于衿”,二章曰“青青子佩”,《传》云:“青衿,青领也”,“佩,佩玉也。”案以佩为佩玉,诚是;然以衿为衣之交领,则与“青青子佩”殊不类。衿乃古人腰间所系大带。《豳风·东山传》“施衿结帨”,《释文》曰:“衿,系带”。《汉书·杨雄传》“衿芰茄之绿衣兮”,注引应劭曰:“衿音衿系之衿。衿,带也”。《后汉书·杜笃传》注曰:“衿带,衣服之要”,字又作紟。《说文·系部》云;“紟,衣系也。”《释名·释衣服》云:“妗亦禁也,禁使不得解散也。”上举数例足证衿当训为带。大带亦有装饰作用,《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昺疏曰:“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饰物佩玉,以丝绳系大带之上。诗言衿、佩,衿也佩也皆为饰物。闻一多《风诗类钞》云衿作给,“紟是系佩玉的带子”,非是。《方言》卷四“佩紟谓之裎”,郭璞注云“所以系玉佩带也”,当为闻氏所本。知此诗“衿”非系玉绶带而为束腰大带者,先秦典籍绝无称举系玉绶带以美人服饰之例,称举束腰大带以美人服饰之例  相似文献   

2.
一、“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二字最早見于尚書,呂刑称:“皇帝哀矝庶戮之不辜”,“皇帝清問下民”,郑注誤以皇帝为顓頊为帝堯,孟子赵注謂“帝为天”是对的。詩正月称:“有皇上帝”,皇矣称:“皇矣上帝”,毛溥訓皇为大。論語·堯曰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集解引孔注訓皇皇为大。宗周鐘称:“唯皇上帝百神”,师詢簋称:“肆皇帝(毛公鼎  相似文献   

3.
商玉版甲子表,前此四十余年出土于殷墟,为天津徐濠園所得。徐氏虽知古玉之有文字者不易得,然不知其为何物也。曾持赠精拓墨本,请我鉴定。辨其文字,乃“庚寅辛”三字。当告之曰,此为商代甲子表,极可宝贵之文物也。 按玉版上之“寅辛”二字完正,“庚”字上半残阙。用商代骨尺测之,“寅”字长一寸半弱,“辛”字长一寸强。如此大字,一方玉版必难容纳六十甲子之一百廿字;揆之以理,六十甲子当分别列于六版,每版二行,每行十字。此版“辛”字下缺“卯”字,“庚寅、辛卯”属第三版之第二行。以此残片度之,玉版原大约长二十六厘米上下、宽六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4.
“火历”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预测六月甲戌朔将发生日食,祝史请准备“救日”仪式。执政季平子反对道:“止也!唯正月朔,匿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太史解释说:您所谓的正月,亦“在此月也,日过分(按指春分)而未至(按指夏至)”;您所谓的正月朔,也是“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均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这段对话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历法的大问题:正月,何以也在周六月或夏四月?或者说,周六月或夏四月,何以也可称为正月?  相似文献   

5.
中庸批判     
<正> (一)中庸的产生与发展中、庸二字联用,首见于《尚书·大禹谟》: 帝曰:“来,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意思是舜帝告诫禹说:“人心诡危,道义渺茫,唯当求精诚一贯,恰当执取中正。无证无考之言不听,无询无虑之谋不用。”用什么呢?用中,或者说唐中,也就是中庸,可见中庸的思想产生很早。或日《大禹谟》为后儒伪托之文,不可凭信;但殷墟卜辞是真的,它证实了殷代就有中庸思想。《殷墟书契前编》七·二十二·一片甲骨有卜文日:  相似文献   

6.
《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天问》:“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又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身矢)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身矢)。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爱谋。(?)羿之(身矢)革,而交吞揆之?”历来以不辨“羿”、“夷羿”,对屈赋原文众说纷纭。或把“羿”、“夷羿”视为同一人,曰:“羿,有穷之君,善射。”“夷,羿氏也。①或注曰:“夷羿,夏时东夷族的首领,名羿。他曾夺取夏后相的帝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进士科是整个元朝进士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进士只是在考试的程式、试题、规则、中选、发榜以及授职等方面分成蒙古、色日人和汉人、南人两类不同的规定。本文就元朝蒙古进士科制度作一简介。 世祖即位后,曾有旨命丞相史天泽条具当行大事,尝及科举,而未果行。到了至元四年(1267年),翰林学土承旨王鹗等上奏世祖,请行选举法:“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矧先朝故典,尤宜追术。”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 在裕宗、成宗、武宗时,对科举事,也有旨令,但均未实施。 至仁宗皇庆二年十一月,乃下诏曰:“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朕以眇躬、获承丕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  相似文献   

8.
谈楚令     
令、周令及其变化令,是先秦时期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和范畴。《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曰:“教之《令》,使访物官。”韦昭注曰:“令,谓先王之官法、时令也。”甚确。《说文》“令,发号也”。段玉裁注曰:“‘号部’曰:号者,呼也。‘口部’曰:呼者,号也。发号者,发其号呼以使人也,是曰令。‘人部’曰:使者,令也。义相转注,引伸为律令、为时令。”令与命音义相通,《说文》“命,使也,从口令。”段注曰:“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据此,是命、令同义,初指口之使人,以后则主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光武帝纪》 :“八年春正月 ,中郎将来歙袭略阳。”李贤注曰 :“县名 ,属天水郡 ,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余按《通鉴》卷四二 :“春 ,来歙将二千余人伐山开道 ,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胡注 :“贤曰 :略阳 ,县名 ,属天水郡 ,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番 ,音盘。宋白曰 :略阳道在陇城县东六十里 ,即故冀城 ;魏黄初中 ,改为陇城。时隗嚣居冀。以地理考之 ,当从宋说。”《后汉书·光武帝纪》 :“夏四月 ,司隶校尉傅抗下狱死。隗嚣攻来歙 ,不能下。闰月 ,帝自征嚣 ,河西大将军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余按 :“闰月”当为“…  相似文献   

10.
读庄臆断     
一、不是“悲鸣”,是反对蛮干《庄子·应帝王》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关锋说:“‘日凿一窍,凿之七日而浑沌死’——就是说,世界要毁灭了。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垂死的反动阶级的悲鸣。”(《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第265页)庄子的本意果真如此吗?关于这段寓言,胡朴安在《庄子章义》中说:这一章“言有为之害。必至戕物也。浑沌本不死,凿之而浑沌死,有为者败之。天下事大概如是也。”胡朴安的评论比关锋的胡诌高明得多。  相似文献   

11.
鬻熊是殷周之际的楚人。《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高阳氏之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为火正,有功,席喾命之曰“祝融”。当时,共工氏为乱,帝喾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就杀了重黎。后以其弟吴回为继,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孙曰季连。鬻熊即季连之苗裔。《楚辞·离骚》篇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句。这是屈原对自己祖先的追述。他说他是帝高阳(即颛顼帝)之后代。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当然也是鬻熊的后代。从《史记》和《楚辞》这些  相似文献   

12.
说“封”     
<正> 一、“封”字的本义问题“封”之本义,过去均从《说文》训为“爵诸侯之土也”.自郭沫若提出“经界”之新解后,现代诸家改而应之者日多.郭氏认为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封”字即是以林木为界之象形.郭说之主要论据有三:①据甲、金文字,“封”之字形,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②《散氏盘》记有划定疆界之事,铭文共十八个“封”字,郭氏曰:“除井邑封道一字外,均与近人之建立经界无异”.③引《周礼》司徒之职与封人之掌中之两材料,证明“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详见郭著《甲研上册释封》).“封”之本义如以郭说之“经界”为确论,则《说文》所解当属后起之义.《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寸,守其制度也,公候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古文封省.土,籀文封”.按,“封”字甲骨文作(?)、(?)、(?),从丰从土,或加“又”作(?)(京津4499),正如郭氏所说,均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金文形体亦基本相同,如《康候丰鼎》作(?),《调生簋》作(?),或有省“土”而于丰下加“又”者,如《散氏盘》“封”字作(?),象双手植树形.小篆作(?),篆体(?),殆为(?)之讹,“又”与“寸”通,故许慎析为“从之从土从寸”,徐锴又以“从之从土”为说,谓“各之其土也,会意”.(见大徐本“封”下注),后世治《说文》者  相似文献   

13.
唯八月初吉,王各于周广。穆公佑盠立于中廷北郷,王册令尹锡盠(?)市幽(?)攸勒,曰用司六皀,王行参:有司土司马司工。王令盠曰,(?)司六皀, 眔八自(?),盠拜稽酋,敢对扬王休,用作朕文且(?)公(?) (?)彞?L曰天子不叚不其万年,保我万(?),盠敢拜稽(?) 曰,剌朕身从朕先实事。上面是郿县出土盠方尊铭文(方彞文明),已由北京罗福颐先生把它翻释出来(抄自本年文物参考资料第五期)。我觉得罗先生这篇释文还有须得商榷的地方,年代问题,罗先生仅仅提了一句“殆是西周时代之物”,也没有进一步加以考订,现在把我的意见提供出来,就正于罗福颐先生。(一)“(?)”是铸器人的名字,罗先生释作盠,今按此字上部作彖,隶定当是尨字,说文犬部云:“(?),犬之多毛者,从犬彡”。此字正象多毛之犬,与说文合,应以释(尨皿)为近是。(尨皿)字从皿尨声,疑即古文盘字。(二)王册令尹锡盠赤市幽(?)攸勒“册令尹”即“作册令尹”的简称,王对令尹通常用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光武帝纪》:“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禅于梁父。”李贤注引《续汉志》曰:“时上御辇升山,即位于坛南,北面,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三分玺亲封之。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毕,皇帝再拜。……刻石文辞多,不载。”余按:“寸三分玺”当作“寸二分玺”。《续汉书.祭祀志》:“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封之。”又据本志前“议封禅所施用”,“玉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则作“寸二分玺”明矣。《通鉴》卷四四也作“寸二分玺”。《后汉书.光武帝纪》:“三月戊辰,司空张纯薨。”余按:《通鉴》卷四四同,然《…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诛少正卯见之《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少正卯其人,众说纷纭:或谓“少正”其姓,“卯”其名;或谓“少正”为春秋时理财之官,故“少正”乃官职而“卯”其名。余以为“少正官职而卯其名”之说为是。然“少正”乃司法之官,而非理财之官。今按《礼记·王制》云:“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  相似文献   

16.
《辞源》修订本第一册491页“吴牛喘月”条,书证之二云:“《世说新语·言语》:‘晋满奋畏风,在武帝座;北窗作琉璃屏,奋误认为空隙,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相似文献   

17.
<正>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中列举了关于禹出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传说:一是禹为其母亲脩已无夫而生;一是禹为其父亲鲧死后剖腹而生。“总之,无论按哪一种说法,禹都非由父母配合而生,而另有神奇的诞生的经历”。(第50页)这里,作者提出了问题,却没作解答。笔者不揣谫陋,缀辑所闻,试解这一千古哑谜,以就教于读者方家。前一传说当本于《史记·夏本纪》《正义所引《帝王纪》,其文云:“脩已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后一传说当本于《山海经·海内经》,其文云:“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卒布土以定九州。”  相似文献   

18.
四岳与华岳     
何为四岳 关于四岳,《尚书·尧典》把它说成是在尧朝庭中供职的官名及分布于全国四方的山名。这一掺杂着后世政治理想的成分,已被顾颉刚氏予以驳正,指出“四岳者,姜姓一族之先人”,姜族”殆以四岳之神为其祖先”。但顾氏对产生于氏族社会的“四岳”的概念解释得不够全面、确切。 何为四岳?《国语·同语下》说: “(昔大禹治水),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皇天……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日姜,氏曰有吕。……申、吕虽衰,齐、许犹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论者对太宗晚年之失已有评述。一般所谓晚年,是指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后。从此时起,太宗对内外施政颇多失误。然太宗之失,实不自十七年开始。《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六年十二月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注  相似文献   

20.
《张释之依法断案》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扑,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