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本文通过概述和简释《滇程记》中作者对途经的鄂、湘、黔、滇四省采风表俗、记录在案的主要民族民俗事象 ,指出其当今所具有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阐明了“备异闻、资考证”对民族民俗研究的功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生活中产生了民族相互之间的民族称谓语言,这些民族称谓语言有自身的内涵,背后隐藏着当地民众强烈的话语情感色彩指向,并在经济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发生变迁,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情势背景。对这些民族称谓语言民俗的变迁进行考究、观摩,对研究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和搞好民族团结等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与各民族的民俗,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某种渊源的关系。民俗是产生民间音乐的土壤与条件,而民间音乐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古老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民间音乐产生于民俗活动,服务于民俗活动,脱胎于民俗活动,发展于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4.
民俗与文艺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联系,它为美学提供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铸成了文学审美的民族心理。民俗不仅是文学的背景材料,更是文学民族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审美体现,应该说,民俗对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民俗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同国际国内的民俗研究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回眸与反思,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民间文学则用语言形式表达部分民俗。它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是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就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满族女诗人匡文留在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中,以独特的民族诗学探索取得骄人实绩,其诗既延续上世纪80年代西部诗的阳刚奇崛,又形成以民族风情入画、民俗生活入骨、民族史入诗的诗学风尚,探索“行走的诗学”创作旨趣,诗作结合地域文化、民族风情、民俗事象抒情叙事,具有民族诗学新品格,体现了民间文学的诗歌化与民族诗学的美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石头”意象的民俗学指向使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形成基于个体艺术创造的、重构的民族民俗信仰文化系统.通过民俗仪式在远古人类内心与现代人的心灵体验之间获取贯通,通过“石头”意象寻回诗歌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多民族文化记忆,这对我们体悟人类艺术创造精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俗摄影是用摄影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记录并展现丰富深邃的民俗文化与民俗事象,以丰富的图像展示形式促进人类社会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沟通、文化交流和理解,促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发展历程,研究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形式与内蕴,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民俗摄影以纪实为原则,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是专题纪实与民俗艺术摄影.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必须得到游客的认可和适应他们的各种需求,只有让游客在参观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享受民族民俗文化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才能使陈列展览的目的与游客参观的目的达到和谐统一,民俗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和宗旨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从民俗看汉族的语言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崇拜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其功能的神化。汉族民俗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崇拜现象。汉族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分为语言文字本身被神化和语言文字功能被神化两种,其中后者又可分为语言巫术和语言禁忌两种。汉族人有着特别强烈的语言崇拜倾向,原因是:汉族人特别容易耽于语言幻想,汉族人特别喜欢比附联想,汉族人特别注重等级秩序。发展到今天,汉族民俗中的语言崇拜有的可能仅仅出于民族礼仪和风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作为旅游的传统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民族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日常生活民俗变迁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民族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在对贵州省郎德上寨民俗变迁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80年代旅游开发在郎德兴起为分隔点,...  相似文献   

15.
民俗书法这个课题以往很少有人研究。本文从民俗与民俗书法、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的原生状态、广义的民俗书法与民俗书法在因特网时代的嬗变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当今中西文化快速交流的时代,讨论民俗书法,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民俗书法理论,以及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创作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需要考虑文化建设中的一般性需求,同时也需要兼顾因地域、民俗、民族等相关因素制约而导致的特殊性.西部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游艺民俗资源,既是农村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滋养西部各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中重要养分.各民族游艺民俗的创新性继承和开发,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突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应是西部民族乡村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探索走出有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路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7.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由于受经济、政治、地域和气候、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民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除了饮食的次数、主食与副食搭配以外,中国饮食民俗结构中的饮食过程、饮食俗信和禁忌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中国的饮食民俗主要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宗教食俗三大类。  相似文献   

18.
英汉民俗习语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生存方式 (包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 ;②礼仪规范 ;③色彩取向 ;④英汉动植物的象征意义等方面。研究英汉民俗习语反映的民族心理异同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舟曲坪定的"跑马节"、博峪"采花节"、巴藏"朝水节"、"天干吉祥节"和"东山转灯"等节庆民俗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节庆民俗具有仪式性与习俗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以及明显的宗教烙印和地域性特征,反映着藏汉民族传统的民情民俗,是维系舟曲藏、汉群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杂居,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社会。本文通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汉、藏民族杂居村落藏族生活民俗变化客观而真实的描述,试图为变迁社会中民族精神文化的融合及整合规律的探寻提供可资参考的个案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