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务工地商务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归属感的增强,许多农民工开始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政策、资金、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各级政府应该为他们返乡创业提供积极的政策、服务环境等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返乡创业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返乡农民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力量。首先,返乡农民工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有利于新农村管理更加民主。然而,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困难重重;返乡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此三大问题阻碍了返乡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的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3.
返乡农民工创业风险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创业的不同阶段,返乡农民工承受着不同的风险。在创业机会的识别和项目选择阶段面临着误受风险、误拒风险和盲从风险;在创业资源的取得阶段,则主要面临着融资风险和用人风险;项目的实施阶段,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对于他们来说,规避这些风险的主要方法包括: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自身的判断力;提升经营的灵活性;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潜能以及严格控制发展的速度。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创业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文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湖南等16省(市、区)944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SPSS 19统计软件,分析文化的锚定效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文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最显著,直接影响农民工接受创业教育、技术培训与指导的热情和效果;政策文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创业者希望更好地获得金融和政策支持;农村信息文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影响较显著,决定着农民工获取信息的能力、来源及效率;农村亲情文化和就业文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类似,可以归纳为落叶归根和衣锦还乡的心理锚定。  相似文献   

5.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大量农民工返乡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各地政府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制定扶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民工返乡创业背景,结合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政府角色扮演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定位,提出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可行性扮演角色及具体的角色塑造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全国27个省份246个村庄获得的3690份问卷为研究基础,对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状况、返乡创业难度、创业扶持政策等进行分析。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较为普遍,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创业收益少、创业风险高、创业资金单一、政府支持政策不足等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吸引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掀起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在我国新常态攻坚时期,合理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最大瓶颈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须从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着手,深入探析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力求获得解决方法。应深入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不足的原因,围绕他们在不同创业阶段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借鉴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宝贵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构建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对新农村建设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这客观上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农民工返乡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积极应对。在尽力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效用,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刊行于上世纪30年代初,为山西省农村教育改进社的会刊,以提倡农村事业、研究农村问题、改进农村教育、建设新农村为宗旨.强调农业与师范教育结合、注重农村社会调查是它的鲜明特色.<新农村>不仅为乡村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农村法治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定位出发,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文章重点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比较优势理论是关于国际贸易的主流经济理论。但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则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在竞争的市场中既存在国内贸易也存在国际贸易。在这种贸易的国际、国内分工中更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不足,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在认清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规避陷阱,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对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个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延伸。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切实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要肩负起领导重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密联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促进新农村特色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建设是利用农村的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的稳定繁荣和谐。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战略意义、发展对策进行有益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在对中国国情科学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理论和政策,为包括焦作在内的全国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道路,使农村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结合焦作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正从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换。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文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解读,论述了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合理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湛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农村的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缺少必要经济保障、教育手段单一、农民学法用法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导致法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应当加速完善″三农″法律体系、拓展法治教育渠道、设立法治教育专项资金并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以提高新农村法治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农村法治建设偏离现代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