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境界是人生终极的、最高的追求。苟子将其描述为“圣”、“王”两尽的境界。“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臭。”(《苟子·解蔽》)在苟子看来,个人道德修养的极至,就是“圣”。但仅实现这一方面,还不能说就是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个体的外在行为上,还必须达到‘王”的境界,即实现和儒家哲学所摒弃的霸道政治相对立的王道政治。人生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做到“圣”、“王”而尽,实现内圣外王。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极”了。儒家哲学从孔孟苟到宋明新儒家,直到明清之际的实学,尽管其间学派林…  相似文献   

2.
苟子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掘其中蕴含着的可以转化为现代价值的精神因子,使之融汇到文化传统的长河中,获得不息的生机,并促进社会的进步。程梅花的新作《内圣外王:儒家的社会哲学》(泰山·金橄榄丛书之一,泰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该书立意于掸去历史现象的重重迷障,揭示儒家社会哲学的真谛,探讨儒家社会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和全球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生成之途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现代化的文化动因是世纪之交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存在着百方…  相似文献   

3.
德性主题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史,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主题。由此而来的“率性”自然则成为儒家的做人法则或伦理精神。“儒家角色伦理学”提出在关系中生成意义,否定了抽象性、终极性概念。它无法解释性命天等儒家核心概念,因此未能够十分精准地描述儒家伦理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文教。自儒家诞生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就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此文教即儒家之教化。儒家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塑造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价值。与此同时,各种神灵信仰和宗教均广泛传播,并深入中国人心灵。它们也在传播儒家价值。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生活格局是普遍意义的“天下”文明之具体而微的样态。  相似文献   

5.
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儒家代表人物改造并不断丰富发展,乃至新儒家再造弘扬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融化在包括青年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  相似文献   

6.
儒家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资源。儒家人文精神具有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及笃行精神,而数字化所具有的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的四个强力特质恰与儒家人文传统相契合。在数字化时代,要拓展儒家人文精神,必须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吸收“忠恕之道”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把慎独作为数字化人文精神建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7.
在方东美看来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分别代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真精神”。对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 ,是方东美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方东美关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论述 ,并指出这些论述至少表明了以下两点 :l、方东美的学术立场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本位 ,同时有选择地接纳西方文化。这正是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文化立场。 2、方东美认为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创造精神”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超脱精神”。这两种精神 ,都是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自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新时期“中国梦”以来,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至关重要,值得庆幸的是儒家人文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大学生儒家人文精神教育也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阐述儒家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分别从道德、行为和文化等角度论述了加强大学生儒家人文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虞对荀子的评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虞对荀子的评说邓星盈吴虞对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的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苟子却是个例外。本来吴虞对苟子亦持基本的否定,但后来经过他对《荀子》的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的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与《管子》、《晏子春秋》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儒家大师,《荀子》一书近年来已经被认作是荀子思想的实录。而《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向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近代以来将此二书判为“伪书”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尽管成书比较复杂,但是却包含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苟子》书中所见与此二书的相通相近的情况,也说明了苟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齐物论》的辩说在庄子的思想中是达成以辩止辩、以不齐为齐的有效手段。但庄周并未严格遵守辩说的内在逻辑,且有意忽视了“同”与“不同”在辩论中的对等地位。近代以来的《齐物论》接受史在推进理解深化的同时,以“齐物”论为解读焦点及解读话语上的诗性偏好,也暴露了中国学人轻逻辑推理重个体感悟的思维特点,“接着讲”的学术意识与当下之...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名实混乱的现象很严重.苟子从“正名以正政”的目的出发,把当时混乱的名实现象归纳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和“用名以乱实”三惑.针对此三惑,苟子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分别提出了“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和“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破解三惑的方法.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来看苟子对当时名实乱象的批判,就可以看到苟子破三惑的理论在指称问题上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仁道精神是儒学的核心与特质,研究儒学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核心与特质。本文拟揭示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探讨其现代价值。儒家仁道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忠恕侧隐的仁爱精神、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及生生不已的生机活力。忠恕与测隐是儒家仁道精神最基本的内涵,亦是孔孟仁与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孔子论仁因人因时而别,没有统一界定,事实上也无法笼统界定之,因为“仁”不是任何特殊的道德条目,而是“全德”之称,任何界定都是对它的限制,都不足以表达其完满性。但这并非说…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在“礼坏乐崩”、社会急剧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为拯救国家于危亡,呼唤国人应有的道德良知,在游说与教授学生中逐步形成的。至孟子、苟子逐渐形成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而今,我们的社会也正面临着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外来的西方文化思潮、发展经济的大趋势,逼迫着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和位置。面对这汹涌的洪流,似已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正经受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同样面临着考验。因此,本文试图就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仁”、“礼”思想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一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吴虞论杨墨李知恕在先秦诸子中,最为儒家所攻击的是杨朱学派与墨家学派。吴虞贬斥儒学,称颂诸子,自然对杨、墨两家多有论及,并称誉有加。杨朱学派论杨朱学派是先秦诸子中,今天最难考辨的一派。无论是杨朱的生平事迹、还是其著述,都无专书保存下来。只是在《苟子》、...  相似文献   

17.
胡芮 《天府新论》2018,(6):52-61
近代中国道德意识的转化是在外力作用下的被动反应。在新与旧、中与西的紧张和纠结中,儒家思想传统历经沉浮。主要体现在几个阶段:晚清士大夫群体建制化儒教努力的失败带来传统政教关系的破裂,儒家思想从政治中剥离出来,失去“中心”思想地位。接着,在取法于西的“道德革命”中,儒家伦理思想遭遇到从具体规范到形而上学领域的全面否定。然而,在由“天下”到“国家”的转变中,儒家思想却又从失去制度支撑的“边缘”、“游魂”发展为重新纽结民族精神认同之基石。在“中心”与“边缘”的嬗变轨迹中,道德哲学体系经历了从“理学”到“伦理学”再到“新儒学”的发展。在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中,重审近代以来儒家伦理精神之嬗变过程,发掘儒家思想传统的精神价值,是理解现代新儒学产生的历史基础,也能为实现民族伦理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美学在其表现形态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思潮,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禅宗美学。其中,对陆游山水诗影响很大的首推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正像黄河一样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灌溉和浸润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原野。这肯定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类精神文明现象。在儒家美学里,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的主张,无疑成了陆游山水诗里最佳的精神寄托。在则、园·四》里,他咏叹到“少年壮气吞残虏,晚觉丘樊乐事多。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可以说,陆游笔下的山水诗,是他在穿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见惯了世间的悲欢…  相似文献   

19.
周礼的精神实质是“亲亲”,即根据血缘来确立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和进行权力、资源的分配.这一原则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而崩溃.先秦儒家改造了周礼,促进了“礼”的精神的变迁.在先秦儒家之“礼”的精神从“仁”到“义”的演变背后,是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和权力、资源分配的标准从“德”到“利”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