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来函     
编辑同志:拙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载《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第14页加了编者按的两个脚注,请代为补正如下。(一)拙文原为:“马克思所说的‘所有制的社会关系’就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根据是我弄错了,这个脚注应该改为: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见《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曾经喋喋不休地责怪马克思为什么不写一部逻辑学。列宁回答他们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三五七页) 《资本论》刚出版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不大为人所理解。许多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七嘴八舌,乱说一通。马克思对那些胡言乱语一概嗤之以鼻。唯独一位俄国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座矗立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雄伟大厦。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伟大的革命。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53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出发,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运动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扫除了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资本主义问题上所散布的重重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这一论断,曾被“四人帮”肆意歪曲,作为他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四人帮”之所以这样搞,是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权利,它决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97页);第二种认为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权利;第三种还是从资产阶级的原意上去理解“资产阶级权利”的(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看作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关键,认为所有制问题涉及到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他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斯大林遵循马克思这一指示,概括地指出:“生产关系底状况所回答的是生产资料(土地,森林,水流,矿源,原料,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联络工具等等)归谁所有,生产资料由谁支配——是由全社会支配,还是由单个的人,集团和阶级支配并利用其剥削其他的人,集团和阶级的问题。”当进一步分析生产关系的內容时,斯大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资本论》中蕴含的方法论,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宝藏。深入地发掘这一巨大的科学宝藏,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资本论》的范畴、理论、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的需要;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揭示现代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和回答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挑战的需要;是阐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理论和建立科学的逻辑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马克思的这句话被许多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之点,是无产阶级教育区别于资产阶级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教育革命的主要内容。有些人根据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提出“学生即工人农民,工人农民即学生”的口号,并且认为这是“共产主义萌芽”。“四人帮”胡说什么“宁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不要有文化的精神贵族”,更是把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歪曲到荒谬绝伦的地步。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思想体系,离开了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孤立地、片面地强调马克思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会对实际工作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害。马克思没有写过教育学的专著,他对于教育的许多观点和看法,都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政治和经济问题中提出来的。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从劳动力再生产、工资、工作日、社会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06,(4)
刘建其在《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上撰文《对马克思经济学若干误解的评析》指出,许多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只研究阶级关系,不研究经济运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今中国,马克思经济学不具有实用性。马克思经济学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主要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为了给资产阶级政府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它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加以分析的程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当今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及其要求,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经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一)几十年来,人们对待商品经济,往往是“怕”字当头,谈虎色变。究其原因,一是过去有个传统论点,说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商品生产;二是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甚至有些同志怕改革会导致资本主义;怀疑改革是用资本主义办法克服社会主义弊病等等,其怀疑的和所怕的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我们不应当怀疑害怕而应当积极倡导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为它已经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学习马克思的大无畏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资产阶级的同时,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资产阶级代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比封建阶级代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进步。第二,资产阶级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颁布,同《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关于“废除继承权”①的提法是否矛盾呢?这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写着“废除缝承权”这一著名概念。过去我国法学界有的同志往往把这一概念推论为共产党人废除私有制的当然结论;有的同志又引用马克思在另一处讲的,不是要通过废除继承权来实现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程将逐渐消灭继承权。力图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对“废除继承权”做些限制性的解释。我认为,《宣言》之所以提出“废除继承权”,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族革命。“废除继承权”是指无产阶级在争得民主,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在还保存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所有权和生产关系采取强制性干涉的过渡措施之一。也就是说,由于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一举消灭私有制的的程度,“废除继承权”才成为执政的无产阶级逐步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项过渡措施,而决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291页)这一总结符合中国的实际,也符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正因为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所以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出现挫折、失误,因此,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课题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间。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成本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大家的看法不一。在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中,曾经对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下了科学的定义:“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伴侣,是资本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周期性地毁灭大批物质财富,毁灭生产力本身,以至酿成整个社会的动荡来实现。这种荒谬现象最鲜明不过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痼疾,最鲜明不过地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方面,他认为:“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地暴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610页) “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资本论》第1卷,第24—25页)即是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包含的一切矛盾的焦点和总爆发。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把经济危机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到来的前提。他指出:“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514页)按照马克思最初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世界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哲学之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对"人是什么?"问题的追问,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活动"之命题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此问题的回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回答了"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作什么?"这两个子问题,而对于"我能知道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深刻的回答,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即以科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中介了对于"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做什么?"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是对象性活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哲学本体论基本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是从"马克思哲学1.0"到"马克思哲学2.0",而非"两个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由于股份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因此,“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一、马克思关于股份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对股份经济有过精辟的论述。重温这些论述,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股份制经济不无现实意义。 1.股份制加快了资本的集中速度。马克思指出,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3页)在马克思看来,股份公司的出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股份制优化了资本的所有制关系,产生了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后,在《资本论》第三卷,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提示了许多带根本性的原理。第一,是关于商品性质的问题。马克思特别指出:“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  相似文献   

20.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