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常用的人口性别结构状况分析指标较多,如性别比、性别差异百分比等。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性别结构状况,但仅就这些指标数值的大小是较难对某一人口性别结构的正常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的。这里缺少一个能综合反映人口性别结构合理程度的指标。此外,人们对人口性别结构正常与否的一些观点与看法(如总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波动范围为95-102等),现在看来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商榷。针对上述种种情况,本文建立了人口性别结构指数的概念与性别比正常波动范围的估算方法,以此来测量人口性别结构的合理程序,提出了人口性…  相似文献   

2.
一、性别比偏高人口性别比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和时间内,人口总数中男女人数的比值,一般是以每100个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目前人口学界主张将96~106定为性别比平衡的区间。这就是说性别比在这个区间之内为正常或基本正常,在这个区间之外的则为不正常或性别比例失调。据1982年普查结果,我省性别比为107.18,高出一般正常水平,也高于全国106.28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3,(6):61-69
人口性别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合理的性别结构、协调的两性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具有人口性别比总体偏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持续偏高、人口性别比区域差异明显、城乡差距大等特点。针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现状,应从消除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人为影响、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切实提高女性人口社会经济地位、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对不同性别死亡率差异进行专项研究等多方面入手,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5.
性别比是影响人类婚姻、生育的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分布及其它人口结构均有直接关系,过高或偏低都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经过解放后30多年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主要就解放后尤其是1982年到1987年全国和各地区人口性别结构的特点和变化及其成因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数据上看,各种资料记载的只是中国人口的总量,而分性别的详细资料并不多,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特定地区人口的性别状况进行过分析,但也只是描述性的,近年来我国围绕人口性别比的分析比较多,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现实分析只是基于特定时间的统计数据,而受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所以很难确定中国真实的一般的性别比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为此分析历史上中国人口性别比的状况,对于解释现实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关于总人口性别结构根据现在所能找到的历史数据发现:历史上我国人口性别比是比较高的。表1中,最早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潜在因素和制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与儿子预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功用相关。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缓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卫  宋健 《人口研究》2006,30(2):84-88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  相似文献   

9.
李晶 《人口学刊》2001,(5):58-62
近年来 ,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原因主要是出生婴儿性别比不断升高和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 ,因此要适时调整人口结构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以达到人口性别结构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人口性别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死亡人口性别比、国际迁移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中国并非移民国家,人口性别比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死亡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本文利用各年普查数据进行估算和预测,构建连续的出生队列并以此数据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而在我国的生育文化特征下女性人口在低龄组更容易被瞒报,所以统计数据的瞒报、漏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低龄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不能把瞒报、漏报认定为性别比偏高的主因。根据生物学一般规律,在同等客观条件下男性的死亡概率在任何年龄均高于女性,总体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口从出生到进入婚龄,男性死亡人口规模大于女性,所以婚龄人口性别比在没有国际人口迁移影响的前提下必然要小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低年龄组死亡人口性别比对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不断降低,死亡人口性别比不会给婚龄人口性别比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不会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基本事实。通过对2020年婚龄人口相应出生队列的分析,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数据来源和方法计算,持续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必然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部分性别比异常的少数民族的年龄别性别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部分性别比异常的少数民族的年龄别性别比问题赵锦辉,付棋伟,马亚娜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人口性别比的高低直接影响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它与经济发展和就业安排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同民族的性别比...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各种人口现象在八十年代间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这一方法分析这一时期福建省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1.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的性别比变动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幅度不大。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里口福建省总人口为30,048,275人,其中男性15,434,048人,占51.56%,女性14,614,227入,占4864%,人D性别比为10561。这一数字与“三普”福建总人口性别比105.92相比略有下降,也低于全国“四普”…  相似文献   

13.
人口婚育期性别比(每100名婚育期女性相对应男性人口数)的平衡,关系到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人口再生产趋势、社会安定等一系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我国在实际上和不久的将来,找不到配偶的男性有四千八百多万,占男性总人口的9.33%。本文则依据中国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人口婚育期性别比的变化、现状来探讨中国人口婚育期婚姻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爱女孩行动”是贯彻国家计划生育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女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严重偏离了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范围,偏离了人口发展的规律,破坏了人口性别结构的合理性。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还会形成对我国人口安全的隐患,挑战社会道德规范,破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吕程 《南方人口》2011,26(6):16-24
通过对现有东西方人口结构与犯罪关系文献的梳理和总结,笔者提出了适合研究性别比偏高亚洲国家的假设框架,以及可婚配男(女)性比例与犯罪率的u型假说。对中国1982—2008年人口年龄一性别结构与犯罪率数据探索性分析显示:反映人口年龄一性别结构的青年男性比例与可婚配男性比例的波动与犯罪率的波动高度一致,未来婚姻市场可婚配男性比例的不断升高将成为影响犯罪的主要人口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虽然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严重偏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虽然初见成效,但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态势,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7.
性别结构是人口的一种自然构成,对婚姻和家庭、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变动都有直接影响。研究性别结构,是研究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自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尤其是安徽省的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引起了人口学界的关心和重视。最近一个时期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人又多起来,经常在刊物上见到一些有关文章。为了参加这一重要问题的讨论,笔者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有关历史资料和调查资料,对安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况、成因和发展趋势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虽然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严重偏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虽然初见成效,但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态势,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性别属于人口的自然特征.在自然和生理因素的作用下,出生婴儿的性别结构有两个很重要的属性:一是出生时性别比近于常量;二是出生后的性别是不可逆转的.而这两条近于公理性的自然属性也正在被现代科学技术所否定.因此,虽然自然因素是决定性别构成的基础,但群体性别结构在社会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性别比的时间空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五次普查的数据为基础 ,分别对我国总人口、出生人口、分年龄人口性别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总结出 1 94 9年以来 ,我国人口性别比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