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唐代小说中人与异类的婚恋遇合及其文化折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小说中的人与异类的性爱主动角色的变化,反映了唐代男子对性欲的自觉追求,也就是男人好色的明显表现.同时,人与异类的婚恋遇合有着更多的世俗化的倾向,折射出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念,间接反映了文人与妓女的性恋现象.  相似文献   

2.
唐代小说中的人与异类的性爱主动角色的变化,反映了唐代男子对性欲的自觉追求,也就是男人好色的明显表现。同时,人与异类的婚恋遇合有着更多的世俗化的倾向,折射出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念,间接反映了文人与妓女的性恋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和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人与异类婚恋,特别是凡间男子与异类女子婚恋的故事情节。所谓异类,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在现实视野中指动物、植物等,在神话视野中则指神仙鬼怪等观念性对象。论文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把人与异类婚恋分为人仙恋和人妖恋两种,并探讨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异类婚恋指人和禽兽神鬼之间的婚恋,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人神婚恋、人鬼婚恋、人妖婚恋三类,从主题上可以分为艳遇类和惩戒类两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大部分是人妖婚恋题材,主题绝大部分是惩戒类。因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恋故事绝大部分是艳遇类,纪昀对此深感不满,所以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以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5.
描写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在宋代志怪传奇中颇为常见。作为一种特异的婚恋现象,这些异类姻缘故事较为强烈地折射出两宋时期人们的世俗婚恋样态和理想,以及女性悲剧、文士游狎等寻常人生世相,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6.
同为表现异类女子与男子遇合而未成的故事,在唐人和宋人笔下却迥然有别。如前者表现的纤浓华丽,后者表现的平淡无奇;前者呈现的文采飞扬,充满诗情画意,后者体现的单调枯涩,缺少余韵等等,都无不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即使在那些难入主流的琐碎丛谈上,唐宋人都仍会寄寓各自不同的创作旨趣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性爱文学批评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发生、发展 ,走过了与“五四”文化运动的激情遇合和三四十年代的与主潮文艺美学疏离的风雨历程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历史品格。  相似文献   

8.
两性暧昧情感是两性之间的一种非婚恋、无性爱的超友谊情感方式。根据其表现形态和伦理关系的特点,对它进行伦理评价应遵循三个原则:不伤害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隐私原则,以促使这一社会群体正确对待和处理两性间的暧昧情感关系,同时也使社会公众能对其有一个公正理性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六朝志怪小说婚恋故事的一个情节要素就是“分离原则”,即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关系大多以分离告终。这种情节模式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原因,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联想到上古高裸祭典的仪式性限制,从社会心理角度体现了乱世中人理想幻梦的破灭。此外,分离原则也与个体本能的安全需要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禁忌母题有关。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类婚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相当流行的民间传说,它一如神话,所蕴涵及所欲传递的往往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搜神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也并非是干宝的向壁虚构,而是民间传说的一种文学渲染.它历史地折射了这一时期国民的独特文化心态.即希图在神的佑助下获取财富、长寿和兴盛的家族,而又不失却暂时的轻松与风流。因此,它在表现“旧时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及“进步的婚姻观念”方面,是极其微弱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今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生情爱模式、情感和性爱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情感的价值取向情爱观亦不尽相同。池莉在其小说创作中,以“新写实”的方法对小说中的婚恋世界的主题、人物及叙述进行了精心的建构,形成池莉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幻想故事是哈萨克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成年考验故事,蕴蓄着英雄主义情结和对英雄人格的价值诉求;异类婚恋故事中,无论异类形象还是情节结构,都呈现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个性;而其人生世相故事,则承载着鲜明丰富的社会生活理想。这些都是哈萨克民族值得珍视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徐讦的婚恋小说存在着两类题材取向一是带着晦暗色调的世俗婚恋,一是有着神秘浪漫气息的奇情异恋.作者旨在藉此来探讨性爱的世俗困境和救赎前景.而能疗救人性利己和分裂的爱以及能消解世界重荷和畸形的美便成了徐讦心目中心灵自由与理想爱情守护的神祗.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写了不少婚恋题材的小说,可是在牵涉到性爱心理和个人性情感体验的作品中,却表现出了深深的困惑;然而在大量的死亡描写中,年轻的作家却表现了少见的清醒和练达.但在长篇<树下>里,频频的死亡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内容,却对其精神世界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祥云 《南都学坛》2005,25(4):61-64
从传统性爱观念的演变来看,《金瓶梅词话》中的性爱描写,体现了两性关系的文化特色。表现为:一夫多妻的婚姻结构,导致了两性性爱对等的失衡;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使扭曲的性爱畸变成为正当的社会规范;娼妓制度使男女性爱沦为正常的商品交易;房中术使性爱描写的细节极为张扬,成为人所诟病的缘由;西门庆的性观念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特定风气。作者以惩戒、劝勉的口吻进行道德说教,以写实的手法进行性爱描写,使人一方面看到儒家道德说教的虚伪,一方面又看到晚明社会风气的黑暗与淫糜。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人异恋爱最为集中的小说集,和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有相似也有区别。通过对凡间男子和异类女性的恋爱模式的挖掘,传统佳人和“理想”佳人婚前婚后的比照,女性的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便清晰地在彼此的不对等关系中映照出来,同时也体现了蒲松龄的深层情爱心理。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人传奇对男女性爱的形上之思与其时代精神状况相适应,认为性爱的终极依据在于天理,男女的性爱婚姻是由天缘促导而成,它不表现为人的生存偶然性,而是天理展演的必然性结果,因而明代文人传奇世界把自然之天实体化为神灵之天,与天理的人世化身——帝王共同维护人世性爱因缘的规范性秩序。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婚恋小说中的两性情爱关系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了大量唐五代婚恋小说基础上 ,对其间的男女两性情爱观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较清晰的梳理与阐释 ,得出如下主要观点 :1、唐五代婚恋的自由与开放 ,体现在强烈性爱与情爱一统的爱情观中 ,它作为自由精神张扬于门第、财富、时名联袂的婚姻观前 ;2、自由与礼教、任情与专情 ,是唐五代男女情爱两对主要矛盾 ,它们始终体现在男女两性的身上、并存于唐五代的婚恋观中 ;3、情爱观又是发展流动的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 ,男性与女性情爱观的侧重点也各有所变化 ,反映出唐五代婚恋的时代特色。以文献的路子 ,阐释唐五代婚恋领域自由开放态势下的两对主要矛盾之对立统一与发展是本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斯特林堡的三个剧本作了分析和比较。《父亲》和《朱丽小组》以写实为主。旨在再现客观社会生活和与婚恋、性爱相联系的主观精神世界。《鬼魂奏鸣曲》以写意为主,旨在表现剧作家的主观体验和强烈情感,并按照精神活动自身的特点把这一切展示在舞台上。由此,这位剧作家实现了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不少现代人在性爱前会过分追求身体的清洁和体香,希望以此来为性生活"加分"。针对这种现象,美国洛杉矶性爱研究专家楼·帕杰特指出,性爱前过于追求清洁和香味,是异常性心理导致的性洁癖。性洁癖者在性爱过程中会有多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