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朝皖江流域的招抚流亡、鼓励垦荒和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等政策促进耕地面积增长、提高土地垦殖率,使客民及小农猛增,户口益繁;明末清初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皖江人口再次减少,清政府采取移民垦殖、鼓励垦荒、招佃经营的措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使皖江流域再现移民高潮.呈现出:土地开发早,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型作物引进,山地得到开发;大量圩田出现,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人口增长加剧了人民的生存竞争;人口增长恶化了明清皖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畲族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个世居山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过着刀耕火种式的原始游耕生活。自唐朝设置漳州、汀州两郡并把封建的生产关系移植到畲区后,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部分畲民开始进行频繁的迁徙、流动。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政府实行“招民垦荒”的政策,使大批畲民迁入闽东、浙南等地山区,开荒垦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3.
明清汉水上游山区的开发与水利建设张建民明清时期,伴随着大量流移人口的聚集落居,汉水上游山区出现了持续的开发高潮。前后数百年问,山区的种植业及林材加工等急剧增长,大面积“深山老林”一变而“木拔道通”、“悉成熟地”。在这个过程中,人口、水利等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明清时期地主制经济下的土地关系研究为主线,通过采用具体史籍资料、数据和一定的经济计量工具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土地关系与农民社会地位、商品经济、农业生产、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关系进行了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考察。分析认为:明清时期土地制度改革是该时期土地关系逐渐松解、在大多数时间内地权分配较平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性人口膨胀和封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大量移民辗转来到陕南,从而掀起了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高潮。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发的盲动性,致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影响了陕南的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套地区,亘古即今,历史悠久。从商周到明清,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对发展农业、畜牧业,开发祖国的这块富饶土地,共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湘鄂赣交界山区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地方官员为了平息动乱而增派的各种粮饷加剧了人口的逃亡。大量流动人口开发了有限的山区资源,但也加剧了土客民在经济领域的矛盾,导致当地民风渐趋刁悍.甚至影响到山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8.
撤拉族自元代初年迁至青海循化地区后,在发挥自身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吸收周边其他民族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循化地区的农业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依据历史资料,阐述了循化撒拉族自明清以来在土地开发、水利建设、农作物种植以及园艺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是自汉、唐以来人地关系日益尖锐的结果。文章在分析了当时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形成土地集约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并从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得出启示 :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陕南农业商品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陕南地区的全面开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以农副产品、林副产品为主体的手工业的发展,陕南农业商品化出现了兴盛的发展势头,无论在内容上、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较早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对陕南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到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无论从产成品的总量还是农产品结构的层次甚或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诸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历史层进性的特征,对于古代农业历史的研究也以明清时代着力最多、成功最巨,对于明清时期区域农业断代史的研究也已具荦荦大端之貌,虽然不乏上乘之作,但是突破的确很难.本文仅以<明代山东农业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出版,以下简称<山东农业>)为例,阐述区域农业断代史研究的既有成果和突破之道路及其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云贵地区以苗、彝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政府设流官加强统治,同时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时期,大量汉族人民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利于这些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明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与统治,各少数民族退居山区和半山区,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豫西地区有大量人口涌入,西部山区得到深入开发。在开发同时,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主要表现为森林植被资源的破坏和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由此而引发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环境回归与重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三代对宁夏地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异同,本文拟从农业、畜牧业、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四个方面入手,详尽地对比元明清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深入认识不同时期其经济开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开发是明清时期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资源开发活动的大规模展开,与全国性人口急剧增长、生存压力增大以及玉米、红薯、马铃薯等新作物的引进。推广等背景、条件紧密相关,并由此表现出资源开发以外来流移为主体;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盲目过度倾向、资源开发以及以农耕为主体的经营粗放化、经济增长不稳定等明显特点,以致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较早出现了阶段性停滞、衰退的趋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将土地制度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联系起来,并结合目前存世的各类古籍,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经历了从西周时期相对完备到明清时期极度衰弱的演变过程,推动力则是土地所有制变革。秦汉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兴起,西周时期与土地原始国有制相适应的环保法制体系开始解体;隋唐时期,新的功能被弱化的环保法制基本成型;明清时期,与高度发达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相适应,环保法制已经被极度"虚化"。  相似文献   

17.
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古代沿江圩田的开发由来已久 ,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 ,迅速发展于宋 ,全盛于明清 ,是劳动人民在沿江地区土地开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利用形式。圩田开发虽然对于解决该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也因过度围垦而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南阳盆地及周边山区由于人口激增,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遭到过度开发,致使南阳盆地自然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频繁。南阳盆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加速了域内水路交通的衰落,加剧了近代南阳盆地社会生态的衰败和社会经济的萧条,最终使南阳盆地由“中心地带”演变为世人所不齿的盗贼渊薮。  相似文献   

19.
明清汉水上游山区的开发与水利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伴随着大量流移人口的聚集落居,汉水上游山区出现了持续的开发高潮。前后数百年间,山区的种植业及林材加工等急剧增长,大面积“深山老林”一变而“木拔道通”、“悉成熟地”。在这个过程中,人口、水利等因素影响显著且变迁复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表现出强烈的盲目性、粗放性;开发性的结果——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地考察,亦是得失兼有、功过并存,反映着开发与发展以至人与自然间关系昀深刻和复杂。  相似文献   

20.
郑天挺对明清经济史成就表现在:精确地归纳明清时期土地和赋役制度的特点;在细致考察不同行业状况基础上,客观地得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系统地考察了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和海禁政策的特点和演变趋势。郑天挺对明清经济史研究的特点是:以精研原始文献资料为基础;在全面细致地解读史料基础上得出结论;精微考证与宏通认识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