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记忆研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成为21世纪国际人文社科多个领域的关注要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对记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了文化记忆理论的深化与应用实践。但我国对这一理念的具体讨论、应用及反思仍然呈现出相对宽泛、离散的状态。现有研究表明,在记忆生成的意义空间中,文化记忆或作为本质性问题出现在回溯原点,或作为建构性力量作用于过程,或以具象符号凝聚于终点,关于文化记忆的研究是一个意义凝聚、生成并解构的循环阐释过程。我国文化记忆研究总体呈现出跨学科互动的研究态势,并随着新的时代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产生逐渐扩大其研究领域。未来可以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继续拓展,并逐步实现本土文化传统记忆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土地肥力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肥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土地肥力包括了许多要素;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自然肥力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土地经济肥力是人工肥力和自然肥力的统一体;科学技术在土地肥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转化和发展,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对1987—2017年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了解土壤法律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领域国际上近三十年发文量呈递增趋势,我国在“土十条”颁布后发文量增长显著。发文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法国等国家,发文机构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土壤、模型、水、重金属、多孔介质、迁移、行为和流动等出现频率较高,归纳来看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模型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污染物的集中研究以及与土壤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分析发现,强度、去除、毒性、微量元素以及风险评价等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和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迅速崛起的新兴领域,当前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多为经济学视野下对其产业属性的研究,而从文化一意识形态角度探讨文化产业的美学属性,发现文化产业在产品的生成、情感表达的方式、产品的最终旨归以及文化产品传播的基本前提等方面具有与美学相通的特性。文化产业多重属性的并存表明其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对文化产业的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有助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确立正确的导向。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维持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农业领域进行投资与保护,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论文在对财政支持与农业发展理论思考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业财政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产生问题的宏观制度性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邓植仪教授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授先驱,著名土壤学家,曾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筹备委员教务长教授农学院院长,广东土壤调查所所长等职作者通过学习有关论著对其教育与学术思想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民主化的关键问题是在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政治资源的前提下,究竟那些领域有资格获得优先、重点的支持。要想获得这些优先重点支持必须符合以下的条件:是否与民主制度有内在的耦合特性,是否需要人为投入以及人为的投入具备可操作性。通常认为与民主化关系密切的经济发展领域、政治文化领域都不符合要求,只有公共领域才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有着巨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而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储库,对它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可以为乡村社区的文化重构起到关键作用,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具有治理、整合、教化的功能。目前而言,由于城市的虹吸作用,让乡村社会表现出文化撕裂的状态,其存在文化空间遭破坏、文化网络存断裂、文化礼俗少传承、文化遗产缺人才等问题。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传承农业遗产,本研究认为根据“空间情境——互动网络——仪式认同”的互动仪式理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活态保存乡村文化空间、重构新型乡村文化网络、再建乡村文化认同感、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以此把优秀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于乡村社区生产生活之中。让乡村文化得以振兴,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9.
凹凸棒土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质的工业矿物,我国具有广泛且丰富的凹凸棒土资源储量,其在建材、涂料、塑料、橡胶、食品、药品、催化、废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依据1990-2013年期间凹凸棒土综合利用技术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凹凸棒土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研究,在手段上我们经常地通俗地进行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分析,这显然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试图对这一场社会革命进行文化思维、文化分析,却又是高扬唯物主义立场之上的辨证思想。但要进行文化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辛亥革命本身必须构成文化本体,即必须是客观的文化“现象”、文化“存在”,否则只能将其纳入文化“属性”研究的范畴之中,而不能成为个别独立的文化分析对象。这是因为文化研究在手段上的综合性与历史性(过程分析),使其使用的领域极其广泛,以致在当今人文科学的研究中“文化化”的倾向十分普遍乃至被滥用。要避免这种状况,使辛亥革命的文化分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必须论证辛亥革命为文化本体。  相似文献   

11.
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促进分工收益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频率和交易成本。面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两难选择",研究和运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将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户和龙头企业进行有效的联接和关系整合,对于增加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农业分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制度类型、制度属性、制度选择及其动态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安丘市为例,在分析安丘市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农、林、牧、工贸相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开发整理土地,改良土壤性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快科技队伍和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实现生产标准化;培强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组织创新,完善政府管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3.
农业风险的规避与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农业风险的外延与内涵扩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灾害风险,还包括经济、技术及制度等方面的风险。规避农业风险的方式众多,而农业保险制度在现阶段中国农村有独立的运行空间,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营造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合理定位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创建农业保险的多元化组织体系等均是构建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农业步入标准化过程中,农业标准、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的关系必须明确。研究认为,农业科学在于发现,农业技术侧重发明,农业标准推动应用;农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农业标准为基础,农业标准创新则以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为根本;农业科学和技术直接作用于农业标准,农业标准直接推动农业科学和技术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和共同进步的内在联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农业科技是潜在生产力,农业标准是直接生产力;农业标准通过应用,推动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通过农业标准,使其内能的释放可发挥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农民科技培训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以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948个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构建实证检验模型,探讨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是否寻求合作社科技支持、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行为、培训对增产增收的效果和政府惠农政策对培训需求的影响较为显著。这说明,除了以往学者研究的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资本特征外,农民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政府惠农政策也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技艺、经验面临逐渐失传、消失的困境,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岌岌可危。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陕西已有四处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陕西四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构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掘遗产地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社区参与及科技投入等几方面对陕西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及区域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发展有两个效应,即福利效应和效率效应,分别体现为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利用中国200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且通过农业技术进步进行传导,说明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存在扭曲,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风险越大,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抑制效应就越明显。因此,在设计农业保险产品时不能一味地补贴,要注意避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这样才能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需要增加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真诰》为我国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所编撰整理的一部道书,既阐述茅山宗的教理教义,又贯穿陶弘景的农道合修思想,所以书中农学思想十分丰富,成为陶弘景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诰》中的农学思想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因地制宜的"土宜"思想;因时而行的"耕道"思想;与人为善的农业"伦理"思想;益于身心发展的农产品"消费"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农事为国家首务。至海通以降,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农学。通过其对泰西农政院、西方农器和农务化学的描述与介绍,士渐知农,并以比附的方式接纳了西法农学。在报刊舆论的宣导下,朝臣奏议亦别于重农仅知种植之利的旧制,开始畅言效法西方,探求审土宜、讲培壅之法,终仰动宸听,当局明确提出修农政,必先兴农学的主张。农学从无到有,被放置进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与实业学堂的农业学堂中,纳入学制。它的出现,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体现了时代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