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胶东半岛近50年来的年平均、年最高、最低温度以及全年累计降水量、6~9月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以及有序聚类分析法,分析了胶东半岛最近约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最近50年来胶东半岛气候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先是降水量于1980年前后开始明显减少,而后气温于1990年前后突然上升.其中,年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90年前后发生显著的增温突变;升温主要是年最低温度上升的结果,而年最高温度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均不明显.年降水量有所减少,大多数水文站年降水在1980年前后发生突变,但部分站点突变时间为1966年;年降水量减少主要是由6~9月降水减少造成的,同时6~9月降水在全年中所占比重也略有下降.此外,半岛东南部各气候要素突变时间较西北部偏早,降水减少幅度也更为明显.比较而言,胶东半岛同期温度变化趋势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但降水量减少显著.  相似文献   

2.
娄底锡矿山山地气候凉棚效应显著,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降水量和湿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夏无酷暑,好似一个天然凉棚.可根据同一时期不同高度的气候与物候的差异,分层种植喜温、喜凉蔬菜,延长春菜生长期和提早秋冬蔬菜上市时间,缓解城市春夏之交和夏季高温期间蔬菜供应的淡季矛盾,锡矿山山地也是酷夏炎热期间最理想的避暑旅游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06~2011年我国海洋风能产业化环境外部效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我国海洋风能产业化过程中,2006~2007年处于严格正效应状态,概率分别为34.4%、36.9%,2008~2011年处于正效应状态,概率分别为32.6%、28.2%、31.8%、33.0%。2006~2011年环境正外部效应(20%~40%)一直大于负效应(4%~12%),说明我国海洋风能产业化更有利于环境改善。但2006~2011年严格正效应的概率下降,而负效应的概率相对上升,说明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深入,负外部效应日渐凸显。负外部效应主要产生于固体废弃物、辐射污染及对生态的破坏等。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加强监管,财税支持,技术创新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会产生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刺激房地产业、医药业、保险业等产业的成长,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增强国民的风险意识等正效应。同时,也相应地产生着打击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增长,冲击教育业正常发展,增加国民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抗阻情绪等负效应。政府、经济理论界及实业界人士对这些负效应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筹划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喀什市气象站1991~2009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回归分析,趋势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角的喀什市近19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9年来喀什市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温达到0.22℃,气温波动较大,并明显升高,气温波动基本上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年内气温变化存在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春、秋、冬季对全年平均气温增温贡献较大.(2)近19年来喀什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均降水量减少为1.37mm,结果与我国西北地区由暖干向暖湿转变的趋势相反.年内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两季降水量减少,但秋冬两季略有增多,变干趋势有所明显.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以山东省为例,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定量评估的结果发现:目前阶段,人口老龄化对山东省各地级市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影响效应较小;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有-0.24个单位的负效应,而老年人口消费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0.77个单位的正效应,由此可见,当前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会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效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其经济负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将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变系数扩散的一维自组织非线性气候模型,取热流输运系数为D(x)=D0(1-x2)(x=sinθ,θ为纬度),运用超熵产生理论讨论了CO2浓度增加与气候突变的稳定性关系,得到突变时CO2浓度的临界值,所得结论基本上符合近代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特征,也与有关文献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8.
水珠冻结导致换热器表面结霜会恶化传热效果,为了研究冷链运输过程中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铝表面水珠的微观生长和冻结 过程,课题组搭建了恒温恒湿结霜显微成像实验台,采用预冷却的方法,实验研究了以半导体制冷片为冷源的水平铝表面的水珠冻结情况。结果表明:在温度为 10~15 ℃时,冷表面结霜过程中冻结水珠的数量及冻结总时间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当相对湿度为50%~70%时,相对湿度为70%时的冻结水珠数量小于相对湿度为 50%时冻结水珠的数量,冷表面水珠冻结时间随湿度增加而减小。最后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时冻结时间减少是由表面张力减小带来的势垒减小导致,湿度增加时 冻结时间减少是由相变驱动力增加导致。  相似文献   

9.
对活性炭吸附SO2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烟气流量的增加、穿透时间减少,当烟气流量在50—100l/h时吸附效果较好,穿透时间在55min以上;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穿透时间越长,氧气含量为10—20%时吸附效果较好;床层出口温度在20℃-70℃时,随着温度升高穿透时间减少,但在70℃-99.5℃时,穿透时间又有所回升;烟气中含水蒸气时,SO2生成H2SO4的转化率大大提高,当夹带水蒸气的空气流量占总烟气流量的25%时,活性炭的脱硫效率反而会下降;NOx存在对SO2的吸附影响并不明显;活性炭经高温改性和KOH改性后,吸附效果有一定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候都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这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质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何在?!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和行动? 一、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 荷兰气象机构报告说,2007年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温暖的1月。2007年1月份是1706年荷兰首次开始气象观测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达到7.1℃,比正常高出2.8℃,荷兰的水仙花提前开花了。莫斯科比以往冬季气温高10℃。俄罗斯气象专家称, 莫斯科2006年冬天气温反常,不仅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在莫斯科有气温记录以来的120年中还是第一次。2007年3月22日莫斯科气温达12℃,打破了1902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圣彼得堡2006年12月出现了107℃的高温,也创下了该市12月的最高温度。美国纽约入冬温度为10℃,2007年1月6日达20℃以上,是百年以来第一次。美国新泽西州是11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街上几乎看不到穿厚冬衣的人们。 意大利刚刚度过了200年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高4~5℃。法国气象台报导,进入2007年以来,法国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8℃左右。瑞士气象局发布消息,该国2006—2007年冬季3个月平均气温比140多年来有正式记录的冬季月均气温高出3℃,创 下历史记录。日本气象厅观测数据显示,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日本平均气温比往年高152℃,与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持平。德国2006年的冬天是自19世纪中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气温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大约45℃。澳大利亚则同时饱受旱涝打击,东北部多个城市陷入洪水中,南部新南威尔士却是数十年不遇的干 旱。美国和加拿大被雷雨和暴风雪所袭击,随后形成龙卷风,不少建筑被毁。2007年年初发生席卷北美洲、欧洲的强风暴,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暴雨洪水,以及袭击美国中南部、日本的暴风雪,成为全球重大灾害事件。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说,2007年沈阳下了50年不遇的大雪。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4℃,为中国自 1951年以来的第2个暖冬。北京2007年2月5日气温达16℃,远远高于0℃以下的历史平均气温,因为气温如4月,玉兰花已盛开。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相隔几千公里的东部江苏和西部新疆都经历了56年来的最高温。正常年份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也经历了40年来的高温。陕西省有30万人现正饱受干旱折磨,因为2007年1月降雨量比平均水平少90%。2006年中国遭遇了数十年来最强的台风和严重干旱。我国长江流域的川东盆地出现干旱、高温,降水也少。2006年,我国年平均气温9.9℃,比常年偏高1.1℃,是50多年最暖的一年。由于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多种气象灾害频发。受干旱及高温影响,全国48%的陆地生态质量不如常年水平,较2005年低31%。川渝发生严重干旱,林区火灾频发, 损失严重。草地、荒漠、城市生态质量明显低于常年水平,草地载畜量下降,沙尘天气频发,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大幅下滑。中国2006年的气象灾害造成500万亩农作物受灾,影响4亿人口,造成GDP损失1%~2%。近年来各国出现的暖冬、气候变暖和异常现象,根据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的数据,在过去30年其出现频率大大超过以前, 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后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并出版。参加编写这个报告的有113个国家的官员及数千名专家。他们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得出了具有很高可信度的结论,即气候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 近5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有90%~95%的可能性是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所造成的。他们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幅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为1.9~4.5℃,有的地方可能达6℃,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9 cm,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上升7 m。据IPCC评估报告初稿称,地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两极冰盖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澳大利亚将出现严重干旱,全国缺水,而著名的大堡礁将在数十年内被毁;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32亿人受水荒影响。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对某些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不是一个可怕的预言,而是迫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印尼全国1.8万个岛屿中的2 000个将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法国巴黎气候与环境中心完成了模拟海平面升高的实验,结果显示,非洲热带地区将因干旱而受到严重打击,暴风雨将在南亚肆虐,北极的冰层将融化,亚马逊热带雨林将逐渐变成草原。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显示,英国21世纪将经常发生大规模洪水;2003年袭击欧洲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热浪将成为常规现象。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生态学院科学家罗兰·普森纳经过研究后说:如果阿尔卑斯山冰川按目前的速度融化,大部分冰川在2037年就会消失。南北两极冰层厚度己降至100年来的最低点。两极冰层一旦融化引发洪水,对低洼地区的国家与居民来说,将是一场重大灾难。印度英迪拉·甘地发展研究所的最新报告说,全球变暖首先可能直接导致洪水频发,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印度农业的发展。报告预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2%,降水量减少7%,印度稻米产量可能减少15%~42%,小麦产量将减少34%;如果海平面上升1 m,印度将有5 764 km2土地被淹没,大约710万居民失去家园。有的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物种灭绝,也就是100万个物种消失。北极冰层在过去50年中已变薄4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北极熊将在未来30年内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日本环境研究所研究结果表示, 如果不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日本农业、渔业、环境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受气温上升影响,日本著名的“越光”稻米50年后将减产10%,柑桔生长北移,番茄等农作物糖分下降。海水升温2℃会使日本秋刀鱼、沙丁鱼的渔场北移。海平面上升1 m,日本90%的沙滩将消失,占全国1/2的日本沿海人口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科技部、气象局、科学院等6部门最近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气候变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近100年我国气温年平均明显增高,升幅达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略高。在未来50年到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未来气候变暖将给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等其他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农业产量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下降37%,草原承载力及载畜量都会改变。水的供需矛盾加大,蒸发量将增加15%,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西部缺水严重,缺口约在200亿m3以上。沿海受灾可能加大,风暴潮等极端事件频发,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最为脆弱。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将上升1~16 cm,风暴潮将使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群落遭破坏,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森林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森林组成和结构在东北地区变化较大,阔叶树将逐渐代替针叶树成为优势树种。估计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冰川融水总量增加,年 增20%~30%。青藏高原冻土带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高原湖泊依冰川融水而变化。疾病发生面积增加,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气候变暖使热浪频率增加,心血管、虐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强度和范围扩大。雪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使山区、海岸、海岛风景地变迁,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旅游者安全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暖会加剧空调电力制冷消费增长,给电力供应带来压力。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有的科学家归纳为以下7点:1)水供应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2)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台风)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3)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会存在;沿海滩涂及城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4)夏天热浪频仍: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北美受热浪侵袭次数将增加3~8倍,各地热浪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多。)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或北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变化将导致迁入地或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到时植物因气候变化不适应,也会有大量物种消亡。6)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7)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亿美元,升至290亿美元。与上述看法相反,俄罗斯、巴西、中国等不少学者认为:现在气候变暖确实不假,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在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史上,有过远比现在还温暖的气候。比如在白垩纪,温室气体高达现在的5倍,它造就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并不坏,水草繁茂,巨大恐龙横行。中国科学院几位专家指出,气候变暖有坏处也存在好处,对内陆国家来说好处多于坏处,这些好处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气候变暖将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雨水。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以及我国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将由暖干性变为暖湿性。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戈壁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变得更适宜人居住。其次,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增长很快,这里有人的因素,老天帮忙是更重要原因。第三,气候变暖使作物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现象持续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作物普遍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增加。近十几年,美国、印度、中国等世界重要产粮区五谷丰登,牧草丰产,各种牲畜数量增加。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暖冬使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取暖用油用气大量减少,使国际油价下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都有多样性,要全面看待气候变暖。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说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工业包括各种工厂及汽车等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不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聚集,温室效应增强,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IPCC的专家们认为气候变暖90%以上是温室效应造成的。使地球变暖的真凶是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地球气候变暖说的主要理论依据。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说简称为温室效应说,也可称为变暖说。除上述人们最常见的“温室效应说"外,对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几种说法。1)太阳辐射说。英国电视台4台在2007年3月份播出了“伟大的全球变暖丑闻”记录片,认为“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 “再过5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说法将彻底变为一句废话。”此记录片得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麦国家航天中心和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9位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学教授的支持。他们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从南极取得的冰核样本显示,地球变暖在CO2排放量增加前800年就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繁荣发生在二战后,产生了大量CO2,按照其他科学家的观点,这应该导致气温上升,但大部分全球变暖都发生在1940年以前,1940年后,全球气温不升反降了40年。俄罗斯“观点报”引用英国学术杂志文章说,新研究显示,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处于近1 000年来最强烈的时期,而且太阳辐射增强对臭氧层和云层影响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太阳光的影响更大。 对英国电视台的观点,许多科学家认为不代表主流,他们的观点都被反驳了。我国科学家、北京大学气象学教授王绍武,也曾分析过太阳辐射对温室效应的直接影响,认为这并不构成主要的原因。大量的以科学论证为基础的论文都认为:人类行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科学界2007年用了“非常可能”,概率增到了90%来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 活动的结果,应该说是更可信了。2)宇宙射线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2007年2月的一篇文章认为“宇宙射线可能在云层形成中扮演主要角色”。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 能比许多科学家以前所认为的小得多。3)动物废气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说,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牛的屁等排泄物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3,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牛屁中有大量甲烷,其暖化地球的速度比CO2快20倍。4)冰河期说,也称变冷说。以日本科学家为代表,预言21世纪“第4小冰期”将于未来20~30年后到来,地球气温将降低到18世纪80年代的水平。5)冷暖交替说。世界气候变化尽管有冷有热、有湿有干,但基本上都遵循一定时空规律,并以冷暖交替出现为重要特征。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冰期情况看,从震旦纪到侏罗纪这段6亿多年的时期内,发生过3次大的冰期,第1次距今约6亿~7亿年,第2次距今约2亿~3亿年,第3次距今约200万年前。3次大冰期时间间隔大体上都是3亿年。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气候也有过多次冷暖变迁,冰期寒冷,间冰期温暖。我国2 000多年气候变迁过程正是一个例子。冷暖交替说认为:全球现在变暖是因为正处于间冰期,并未超出历史上的变动尺度和界限。在突变中切勿惊慌失措,也不能根据偶然变异,判断今后气候更将“恶化”。 尽管“冷暖交替说”有一定历史根据,但完完全全一样冷暖的冰期和间冰期重复交替出现是不存在的。气候是螺旋式循环交替变化的,不可能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科学家们用90%的概率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而形成的,但仍还有10%是其他原因使地球变暖。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受人类活动影响外,自然界还有诸多因素,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磁场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速度、宇宙的变化及海洋变化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中,有的因素可能引起气候变暖,有的因素则会有相反的作用,所以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仍然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能简单认为温室气体增多是地球气候变暖的唯一原因。所以IPCC用90%的概率表达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比较科学的。 四、行动起来,给地球降温 由于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活动引起的,因而气候变暖只有靠我们自己行动来阻止和控制。全球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行动起来,积极做好温室气体的减排,直至零排放。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工作中,要坚持走绿色道路,做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双赢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欧推行的生态现代化,现已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发展生态现代化,建立起既有利于环境发展,又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出,做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减排或零排放温室气体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绿色工程如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绿色家园工程、绿色服务工程、绿色消费工程等,做到高效低耗、高标低排、无毒无害、清洁健康、提高碳汇量,加快吸收大气中温室气体,使地球“退烧”。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开展工作。我国从1980年到2005年,通过造林植树种草活动累计净得的碳吸收大约为30.6亿t CO2。从1991年至2005年,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8亿t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85亿t。中国正在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如加强了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煤成气或油的开发利用等。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对改善中国及全球气候、遏制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总之,走生态现代化之路,全球都来减排或治排,用绿色发展碳汇,双管齐下,地球是会慢慢“退烧”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贺庆棠.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62. [2]秦大河.气候变暖90%以上是人为温室气体导致[N].光明日报,2007-02-07. [3]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等六部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N].新华社,2007-01 -17. [4]张聪聪.地球变暖谁是真凶[N].环球时报,2007-03-08. [5]王绍武.全球气候变暖的检测及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2):227-233. [6]现代化研究所.要现代化也要生态现代化[N].光明日报,2007-02-26. (责任编辑 何晓琦)  相似文献   

11.
简介了介质谐振器稳频的体效应振荡器的设计方法,分析了高Q值介质谐振器在电路中的稳频作用。研制的8.5GHz微带体效应振荡器输出功率大于35mw,在25℃~50℃范围内频率稳定度为5ppm/℃,且对介质谐振器自身频率温度系数的补偿作用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个用取代基效应预测吡啶衍生物的气相标准生成焓的经验公式:△fH—m(g)/kJ·mol-1=a+cixi+n1o+n2m+n3p+n′1o′+n′2m′+n′3p′+7b.其中,a是吡啶(母体)的气相标准生成焓;ci和xi分别表示每类取代基的数目及其初级效应;n1,n2,n3和o,m,p分别表示吡啶N原子的邻、间、对位上取代基的数目及其次级效应;n′1,n′2,n′3和o′,m′,p′分别表示取代基之间互为邻、间对位的数目及其次级效应;b是甲基的障碍点数.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表明25个已知化合物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78%,平均标准偏差为0.987,复相关系数r1.000(实际为0.9998).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内涵、行为主体、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甚至对立,从而使传统的科技创新在现实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双重效应。为使科技创新尽可能加强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必须建立新的、适合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科技创新”体系,用具有普遍意义与科学依据的“评价标准”摒弃科技创新可能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理论计算和实验都表明(HgCd)Te具有很强的Franz-Keldysh效应。利用Franz-Keldysh效应,可以使(HgCd)Te探测器的光吸收产生电致偏移,对10.6μmCO2激光辐射由不吸收状态转变为吸收态,并进而为远红外(HgCd)Te探测器提供一种有效的光过荷保负方法,文中提出了这种基于Franz-Keldysh效应的光探测器激光保护新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激光防护原理,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地南瓜作砧的黄瓜嫁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靠接法成活率(95%)明显高于劈接法(83%)和插接法(81%);根瓜期植株生长状况靠接植株较自根苗茎粗增加12%、叶数增加13%、最大叶面积增大9.1%、侧枝数增加112%,5月份平均株产增加19%,总的株产量增加22%;嫁接果的Ca、Fe、Zn含量呈增加趋势,而P、Vc、还原糖及含酸量与自根苗果含量相当或有减少。  相似文献   

16.
频繁的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建立基于跨期效用的数理模型,分析贸易摩擦对企业投资的直接影响以及信心变量对影响效果的放大效应,发现贸易摩擦对企业投资产生了两轮不利冲击:第一轮为贸易摩擦通过提高关税、降低市场份额、拉长企业回款周期、加剧汇率波动对企业投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第二轮为贸易摩擦伤害了企业家信心和银行家信心,导致贷款申请额减少、劳动力投入下降、信贷配给增加,对企业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放大了贸易摩擦的负效应。建立包含贸易摩擦、企业家信心、银行家信心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反事实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通过虚拟冲击抑制信心变量的传导路径进行统计检验,并与常规SVAR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信心变量对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存在放大作用。据此建议稳定企业家信心与提振银行家信心,增加企业投资,以降低贸易摩擦对企业投资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快速循环退火的技术及经验,给出纳米晶化和增大有效法拉第角的理论公式,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能够很好地解释Al/Bi,Ga∶DyIG双层膜的磁光增强及温度变化特性等原因,同时发现在石榴石膜厚0.1~1.3μm范围内,双层膜法拉第角比单层膜增大了0.20度,居里温度降低到140~161℃范围,这一结果来源于多层膜界面效应及Al3+离子在四面体和八面体位对Fe3+离子的取代。有效法拉第角增大的原因是由于细的晶料和双层膜介面光干涉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公共产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据该理论,通过1994-2008年全国农业支出、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和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并进行相关数据的协整检验,结合误差修正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的使用,得到以下结论:在短期内,农业支出、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正效应,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和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负效应;在长期内,基于经济增长效应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重点依次为农业支出、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和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基于此,提出了中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政策建议:增加农业支出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投入力度,持续平稳地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投入,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α、β、γ、δ四(四-三甲铵基卟啉)简称为TAPP,是一种超高灵敏度有机试剂,测汞的最低浓度为1.0×10(-8)mol.c(-1),桑德尔灵敏度为1.6×10(-2)ng.cm(-2).在室温条件下锰(Ⅱ)与此试剂的反应很慢,一旦有汞(Ⅱ)存在,则发生催化一络合置换反应.经实验,在pH=6.9,40~65℃催化效应好.试样经硝酸-硫酸湿法消解后,采用巯基棉分离富集,选用6~8ml.0mol·L(-1)HCl淋洗,然后按实验方法,于411nm波长处,测定得到田螺中汞量的平均值为0.0895mg/kg.加入回收率84.8%.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口老龄化效应下农业生态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2005—2017年中国 30个省级数据,采用超效率 SBM模型测算了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建立 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以考察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 响,并且进行了效应机制和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①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负效 应,这种负相关随着劳动力转移阶段的变化呈现先下降,逐渐趋于不显著,最后又上升的现象;②在农村 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促减效应机制检验中 13.60%是通过土地规模减小的中介效应引起的, 2443%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下降引起的,通过机械化水平提高可以抵消一部分(5536%)农村人口老 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负向效应;③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低于 6445%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 生态效率的负向效应还未显现;中部地区总体上也呈现负相关,并且这种负效应先增加后减少;西部地 区的负效应在跨越第三个门槛值前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东北地区在跨过门槛值 4211%后,农村人 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负效应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