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鸣  韦成 《领导文萃》2006,(4):124-128
张佩纶是风头极健的“清流”,但所谓“清流”,恐怕只是个门面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1871年中进士。在光绪初年的政坛上,他是风头极健的“清流”人物,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合称“翰林四谏”。所谓“清流”,是当时官场中的一批言官,取法儒家传统,以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出名。以张佩纶为例,1875至1884年间,共上奏折127件,其中弹劾和直谏的占三分之一。一疏上闻,四方传诵,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连张佩纶爱穿竹布长衫,都有人竟相模仿。一般认为,前清流奉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领袖,政治上趋于传统保守,凡稍谈外交、…  相似文献   

2.
季剑青 《领导文萃》2012,(16):74-77
对于陈宝琛来说,宣统三年(1911)六月十六日也许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就在这天,清廷下谕,派他和陆润庠入毓庆宫授皇帝读,充任6岁的小皇帝溥仪的师傅,同时取消了先前补授山西巡抚的任命。从这天开始,他的命运便和满清皇室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国最后一位帝师。  相似文献   

3.
鬼今 《领导文萃》2013,(11):83-86
清流的说法来自于古代的清议,清议既是庙堂之上也是乡里民间的议论,用来作为评判某个人品质的标准。早在西汉,官员要上位必须通过荐举程序,那些在位的官员对想当官的新人戳戳点点,想方设法在他们身上挑点毛病,乡间和市井的议论也是把选人的尺子,比在身上量来量去,如觉不符,自动出局。  相似文献   

4.
雷颐 《领导文萃》2010,(7):100-103
<正>戊戌政变之后,本就危机不断的晚清政局更加动荡,滔天巨浪一个紧接一个扑面而来。在日益险恶的政治争斗中,工于心计、精于权谋、敏于窥测、善于转圜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关键时刻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不仅安然度过一次次严重危机,反而权位更重更高。  相似文献   

5.
李江华 《领导科学》2012,(33):24-25
"循吏"与"清流"是在中国历史政治中贯穿始终的两种势力,从古到今,对这两类官员的使用是所谓帝王之术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者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领导者的素质、作风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直至影响到整个党的形象,同时也决定着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者既要当"循吏"干部,也要当"清流"干部,更要用好"循吏"、"清流"干部.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时期,有不少洋人活跃在中国军事领域,并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担任过北洋海军总教习的英国人琅威理,洋枪队的首领美国人华尔,担任新军陆军教官的德国人汉纳根等。其中一个名叫毕乃尔的法国人,经历颇为传奇,他不仅加入中国籍,成为洋女婿,还是最早得到清廷册封为勇士的外国人。毕乃尔在中国的经历与李鸿章的淮  相似文献   

7.
马新贻被张文祥用尖刀剌入胸膛,晚清时期一大奇案从此有了得利者,但永远找不到元凶。曾国藩成为最大得利者  相似文献   

8.
韩洪泉 《领导之友》2013,(10):55-56
胡林翼(1812年~1861年),湖南益阳人,晚清重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在领导方法上独具风骚,连曾国藩也自叹不如。时人称赞:“世徒知曾、左之功,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  相似文献   

9.
雷颐 《决策探索》2010,(3):65-66
戊戌政变之后,本就危机不断的晚清政局更加动荡,滔天巨浪一个紧接一个扑面而来。在日,益险恶的政治争斗中,工于心计、精于权谋、敏于窥测、善于转圜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关键时刻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不仅安然度过一次次严重危机,而且权位更重更高。  相似文献   

10.
徐照红 《决策》2013,(11):86-87
曾国藩是穆彰阿发现的“千里马”之一,穆彰阿所布的“伯乐之局”不仅成就了晚清一代名臣,而且也保证了自己在曾国藩掌权之后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政坛上,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两位知名度极高的人物。这两个影响了近代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军政重臣,不仅都靠军功起家,而且是师生和主宾关系,因为李鸿章既师从过曾国藩又做过曾国藩的高级幕僚。  相似文献   

12.
雷颐 《领导文萃》2009,(15):101-104
刘铭传是晚清名臣,淮军悍将,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由千总、都司、参将、副将升至总兵;1865年被提拔为直隶提督。在中法战争中,已解甲归田的刘铭传又被启用,奉命督办台湾军务,率军作战,抵抗法国侵略。1885年10月台湾设省,抗法护台的有功之臣刘铭传自然成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然而,如此劳苦功高的重臣,最终却因力主企业应当商办、“官不过问”而被清廷责问丢官。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一个优点十分突出缺点也非常明显之人。曾国藩在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对他的缺点也不忘敲打,敲打不掉则予以包容。李鸿章千里迢迢到江西投靠曾国藩时,起初并未受到曾国藩的热情接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士大夫阶级处在上升阶段时.同样明白人民群众不可战胜这一道理。他们把自己与群众看作是舟与水的关系。常常以“水可载舟,又可疆舟”的道理自励.从而把人民当作实现他们私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书屋     
《决策》2012,(12):96
《帝国政改: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澳)雪珥著线装书局2012年10月晚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人说是李鸿章,那是不准确的,李鸿章无非是前台的操盘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梁纪锋 《领导文萃》2012,(14):37-40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一生都没有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在生活中,张之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说他奇特,是指他有一些奇异的怪癖。张之洞升任山西巡抚后,每天凌晨一点半  相似文献   

17.
韩毓海 《领导文萃》2006,(8):102-106
一李鸿章来自安徽。从20岁的合肥青年一直混到太子少保、内阁大学士,中堂大人李鸿章无疑是近代中国的跑官模范,他具有封疆大吏的一切美德,危难时刻以战功现身,是不折不扣的中兴之臣。李中堂最大的长处,当然首推会搞关系,不但会跟太后、太监搞关系,跟同僚搞关系,而且更擅长跟外国人搞关系,连日本人都被他深深地感动过,据说感动之余就少要了中国的赔款——经这么一叙述,李中堂就由甲午败战的罪人,变成了近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先驱了。除了在最微妙的1895-1900年之间,李中堂关键时刻从来没站错过队,跟错过人,他谦虚谨慎,善于网罗人材,特别是能团…  相似文献   

18.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3,(20):56-58
我喜欢读名人遗嘱,觉得人之将死万事无求,可以说点心里话。最近偶然读到两份晚清重臣的遗嘱,觉得颇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生命即将油尽灯枯,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辩,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相似文献   

19.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2,(13):64-66
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穆彰阿,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振。曾国藩心情激奋,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  相似文献   

20.
一个名为《颠倒》的故事,讲述的是姓郭和姓徐二位县令分别到楠县和梓县任职:这两县常受洪涝灾害,百姓苦不堪言。郭县令到任后,想为百姓办点好事、实事,便亲自带领百姓修堤筑坝,以抵挡洪水的侵害朝廷下拨经费不足,他便找有钱的大户人家捐款资助:这些大户人家心怀不满,便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郭县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