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礼义、礼仪、礼制、礼度是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也是其学说得以建构并付诸实践的保证。其中体现的逻辑关系是:礼义概括礼的本质特性,是礼仪、礼制调整的内在规定,而礼度正是体现这些规定性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尺度。礼仪是礼在天人、朝政和人伦交往中程序性的活动,礼制则是在礼器形制、数量方面的规定。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理论层面、程序过程、器物使用和调整原则等四个方面维持了礼的运行,使之成为延续数千年并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2.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 ,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 ,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 ,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 ,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 ,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知识与道德何者优先、如何安顿的问题,中西价值取向不同。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正是贯穿于《论语》论学中的一条内在逻辑线索。孔子虽然承认道德价值的优先性,但并不像后儒所理解的那样以道德价值否定知识价值。在孔子那里,知识系统与道德系统既分立而自足,又内在地融通为一体;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既为共存关系,亦可能在现实的境遇中趋向对立;正确把握知识接受与德行训练之间的权重与互动关系,则可以使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皆有安顿之所。孔子的思想被后儒片面地加以取舍,以道德取代知识成为学之主流。于是,知识价值被淹没在对道德价值的过度张扬中,故而引发了近代以来对于儒家文化阻碍科学理性的批判。还原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不但有正本清源之功效,亦可以为消除当下存在的道德价值被知识价值逐渐消解之偏弊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礼之义先后以经史和文学形式在民间传播。历经坎坷而又矢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修《春秋》的文以载道精神,创造出深受民众欢迎并对民众产生深远影响的小说典范作品。中国古代文化出现"史统散而小说兴"的历史新趋势。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对解决当代新媒体文学市场化庸俗化泡沫化倾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孔子将六种官府典籍作为私学教材,结果演变为六种民间之书,这是古代对官书制度的首次重要叛离;他给弟子讲学又开民间著述之先河,从而为结束官书制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官书制度下,源于孔子讲经而产生的各种经学传记,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著作,只能是一家之学的集体著作。通过官书与汉以来书籍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将经义"口授"弟子而不录为文字,以及经学传记经长期"师徒相传"后演变为一家之学集体著作,究其原因,都是受同一客观因素——官书三特征影响制约的必然产物。以官书制度为历史背景,考察孔子与官书制度之间存在的既接受又叛离、既继承又变革的复杂关系。以出版学观点诠释孔子所作所为,着重考察书籍尚未公众传播对文化活动的影响,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或可为重新认识诸子以至先秦学术提供一个新途径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发展极具典型性,独特之处体现于它与联邦政府的互动模式。美国联邦政府逐渐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事业,通过制定国际教育交流战略,确立教育交流体制,强化其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主导地位,使国际教育交流成为政府发挥外交战略,进行冷战对抗的政治工具。国际教育协会因势利导,拓展教育交流平台,扩充组织架构,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发挥代理职能。双方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形成了既博弈又合作的互动模式。联邦政府意图贯彻国家意志,而协会则极力保持独立发展态势,双方在矛盾分歧中寻求共识,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礼之义先后以经史和文学形式在民间传播。历经坎坷而又矢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修《春秋》的文以载道精神,创造出深受民众欢迎并对民众产生深远影响的小说典范作品。中国古代文化出现"史统散而小说兴"的历史新趋势。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对解决当代新媒体文学市场化庸俗化泡沫化倾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大量的历史研究已经打破支持该理论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而且中国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有自己现代化的独特的形式与道路,不能套用西方的"语法".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在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其中以江南越地为核心的启蒙思想谱系构成了一条思想主线.它渊源于中华文化内部海洋型的江南文化(其中越文化具有母文化的性质)与内陆型的西北-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宋以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主线.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面海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工商文化的"小传统"(次要传统)冲击农业-官僚政治文化的"大传统"(主要传统),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影响中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价值功能相近、角色功能互补,具有彼此相互对接的逻辑基础和内在动能。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伊始即探索对接"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和方式,目前还存在诸如制度创新有待强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辐射带动功能较弱、溢出效应相对有限等突出问题。在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生成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产业集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和溢出效应等举措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大量的历史研究已经打破支持该理论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而且中国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有自己现代化的独特的形式与道路,不能套用西方的"语法".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在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其中以江南越地为核心的启蒙思想谱系构成了一条思想主线.它渊源于中华文化内部海洋型的江南文化(其中越文化具有母文化的性质)与内陆型的西北-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宋以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主线.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面海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工商文化的"小传统"(次要传统)冲击农业-官僚政治文化的"大传统"(主要传统),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影响中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青春之歌》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成年礼这一古老的仪式原型。林道静面对接踵而来的人生挫折,最初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在江华等人的引导下,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考验,最终完成了身份的终极转换,由一位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这一生命历程,正是古老的成年仪式在当代的置换变形。对《青春之歌》成年礼原型的揭示,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符合道德精神的行为范式。中国现代女性礼仪的构建要体现现代中国伦理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为基础,形成义利统一、公正平等、自尊自律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以平等、尊 重、宽容为基本原则的礼仪规范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礼仪教育和文化培植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改火礼"是始于上古,废于隋代的一项原始礼仪.其本义是在四季点燃新火,以庆祝新生,驱散病疫.然而象征着生命的火种在春、秋两季均受限制,成为季节性的禁忌,唯独夏季可以破例免受禁忌约束."改火礼"禁与不禁的特征说明中国上古时代存在两大行事准则:一为顺天行事,二为顺时而动."天象"和"时气"因其在远古时期具有指导人事的重大作用,因此成为古人的崇拜和研究对象.而这两大原则对起初礼仪的构建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礼仪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精粹。本文深入具体地分析了中华民族礼仪的各种基本属性和外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声训与先秦名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先秦名学思想对声训之影响包括追求因果关系、申言类同原则、强调属性之独立普遍以及经世致用的正名观。声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民族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即通过范例类推而不是思辨推理来掌握事物的类别范畴。我们应重新认识和评价声训这一极富先人智慧内涵的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毕业典礼在集体记忆的延续、阶段过渡及社会化成长等方面体现出不可替代的意义。幼儿园毕业典礼中隐含的抑或显现的仪式通过各种表征呈现,从而以潜在的形式影响仪式的参与者。目前,幼儿园毕业典礼仪式活动的开展,浮现出忽视幼儿主体性、制约幼儿自主性,以及影响幼儿的沉浸性体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确立参与群体的共同意志、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以及构建参与者互动意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近代礼理之辩的大背景下梳理黄式三、以周父子的礼、理思想,以及他们对清代礼学的系统总结,试图洞见诂训说经背后的清代学术真貌,并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某种角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乡饮酒礼乃大司徒所积极推行而深入民间的"十二教"之一,其旨在于教导百姓谦让不争的良好美德,对于大众生活之影响以及社会风气之凝塑都极为密切,故而本文特别以乡饮酒礼为对象,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此礼之主要过程,包含正礼、旅酬以及第二天的宾拜谢主人、主人慰劳司正等后续发展三部分,本文将以此三大过程为讨论范围,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本文之进行,首先论述为文之动机、目的与讨论之范围;其次,概述乡饮酒礼的四种类型与意义;再其次,则透过乡饮酒礼正礼中五步骤使用诗乐之情形,探讨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然后,则论述旅酬以及无算爵与乐的阶段,其所用之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继此之后,再讨论典礼后续余波部分的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最后,则提出乡饮酒的饮食之礼,藉由诗乐等文学艺术活动之熏陶,而达到催生礼乐社会之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由大一、浑沌说礼——兼论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一”、“浑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或范畴。“大一”或作“太一”、“泰一” ,实与“道”、“一”及“太极”同物而异名。“大一”主要指向自然 ,属天道 ,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 ,而最终演化为天帝 ;“浑沌”由“大一”而来 ,则主要指向人类社会 ,属人道 ,是关于社会本原的概念。并最终演化为人 (皇、黄 )帝。人类社会乃由浑沌为始 ,一步一步分别 ,一步一步开通。分化浑沌 ,则男女有别 ,是礼理出 ;告别蒙昧 ,则排除血婚 ,是礼事现 ;战胜野蛮 ,则夫妇定位 ,是礼形生、礼器成。而随着君臣有正 ,上下、贵贱、等级有分 ,则礼制确立。于是中国历史由浑沌 ,而三皇 ,而五帝 ,终于实现三代文明。总之 ,礼生于分别 ,成之文明 ,礼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在反清复明无望的情形下,王夫之转入了重建儒家文化,这就是他的“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抱负。其重建儒家文化的目的在于剔除儒家中佛教等其他学派的负面因素,提供一个帮助人们建立健康道德和宇宙和谐的新伦理体系。他以张载的“太和”为最高目标,以庄子的“相天”为其方法,展开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他分别从“自然之天”和“仁心之天”的角度提出相天的必要和方法。前者在于利用人的智慧创造发明,补充天之不足;后者在于以礼义节制人的行为,扩充仁爱和和谐。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坚持履行儒家的礼义,气质可以改变,而神气可以得到保持。即使形体消散,自己对宇宙所贡献的那一团和气(神)仍然会造福后代。这样,才完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