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派诗从法国波特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拿来",始作俑者是20世纪20年代的李金发。尔后经三四十年代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而初具雏形。50年代崛起于台湾,经"现代派"、蓝星诗人"和"创世纪诗人"的进一步锻造,呈现出成熟的风貌。此后逐渐向海外华文诗坛扩展,70年代之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比写实还写实,比现代还现代"的现代派诗风貌。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内地掀起新一轮的现代派诗风潮,逐渐与海内外的现代派诗接轨。百年现代派诗的发展,依不同的阶段而呈现出不太一样的审美意趣。滥觞期的奇崛新异、感伤怪丽,探索期的朦胧意境、知性抒情,繁盛期的秘响旁通、韵外之致,海外拓展期的百川归海、落日熔金,展现的是海内外华文现代派诗发展的轨迹和审美意趣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一向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研究者常常忽视了他实际上还是欧美现代派诗歌在中国最重要的译介者和倡导者之一。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现代派诗,还通过创作和阐释现代派诗对现代诗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现代》杂志为园地,扶持了一大批现代派诗人,最终确立了现代诗歌史上至今也未能超越的高峰。今天我们应当还他一个在中国现代诗歌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人们很少知道,哲学家金克木在30年代既是一位现代派诗人,又是一位现代派诗论家。他踏进现代派的行列,经过了一个诗风转换的历程。他开始写诗时,运用的是旧体诗的形式。1933年5月,他在《现代》三卷一期上,发表了《诗四章》,和现代派的众多诗篇一样充溢着哀伤的情调,但意象的联络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奇特,诗的题旨也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晦涩难懂。诗人1936年出版的诗集《蝙蝠集》里面固然有现代派意味比较  相似文献   

4.
意象派诗歌不仅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起点,还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催生了五四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更参与了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的建构。本文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对英美意象派诗歌在30年代中国的译介进行梳理,以期揭示它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施叔青是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创作风格多样,难以用一个简单的"现代派"来框定.文章试图从施叔青人生经历、性别意识及游离于东西方意识边缘的文化身份入手,论述其小说创作所显现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是继象征主义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现代派文学流派,流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流派影响颇大。我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直至当代,亦程度不同的受其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创造社》领袖郭沫若的小说《残春》,即是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滥觞;到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现代》主将施蛰存、穆时英等对意识流小说创作路子加以拓宽;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一些中、青年作家又加以发展,创作了不少当代意识流或具有意识流倾向的小说。笔者试就意识流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经历了两起两落的过程。五四前后导入、传播和兴起 ,到30年代衰落 ;80年代再度传播和复振 ,到 90年代式微 ,其中历史经验和教训十分深刻。选择、过滤和消化之后 ,才会形成特色。田汉、曹禺等人为代表的诗化现实主义流派 ,代表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后 ,西方现代派戏剧再次涌入 ,导致“探索戏剧”兴起 ,中国话剧舞台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 3 0年代的现代派小说是在世界现代派文学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但由于救国图存的需要 ,显得不合时宜 ,因而是不成熟的现代派小说。其创作内质、表现手法 ,都保留了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莱斯·默里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本文集中评析其五首现代派诗歌的创作风格与技巧,以展现莱斯·默里在现代派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及其日臻完美的艺术丰采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5):52-57
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发轫至今,已经进入成熟繁盛时期,小小说题材内容与时俱进,小小说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进入活跃阶段,小小说创作产生新的流派形式,形成具有现代派或后现代派艺术特征的新的小说形态。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蔡楠、谢志强、滕刚等。尤其是蔡楠"车祸系列"小小说作品佷有代表性,蔡楠现代派/后现代派小小说作品具有主题不确定性、结构立体化的特征,他擅长运用符号、抽象、象征、荒诞等现代或后现代创作技巧,这些特征和技巧极大地提升了他作品的意蕴,使他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风格独具的实力派作家之一。他在小小说有限的篇幅之内,以其深刻的意蕴、深邃的思想、开拓性的探索,摆脱了小小说"小"的局限,他的小小说创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11.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戏剧是新月派很看重的文体。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支柱,新月书店在译介戏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戏剧翻译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赞助人角色。  相似文献   

12.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在西方各国文坛的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以外的各种文艺流派,可笼统地称之为现代派.现代派文学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另一译法是现代主义文学或先锋派文学.西方评论界习惯于称本世纪10~2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为古典先锋派,称二次大战后的现代派为当代的“新先锋派”.“新先锋派”在二次大战后显露出不同风貌,如战后的表现主义,今日诗歌中的“象征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等,在小说中的“意识流”、“新现实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以及“反戏剧”、“具体的诗”、“抽象的画”等领域,也可强烈地感受到20年代风靡一时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并使人联想起普鲁斯特与沃尔夫的遗产.  相似文献   

13.
象征派,是现代派的一个分支。现代派诗歌,是今日诗坛的重要流派。这一派对中国老一辈诗人和读者来说,并不是陌生的来客。本世纪初,当它鼎盛于英法等国时,或者说,当马拉美、韩波、瓦雷里、叶芝、艾略特声誉蜂起时,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就介绍到中国来了,并于中国新诗有一定的影响。保罗·瓦雷里的《水仙辞》,一度使不少青年沉缅于那凄清、优美、朦胧的幻梦中。抗战全面爆发后的四十年中,它基本上在神州大陆消声歛迹了,很多人不知道象征主义、颓废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这些现代派诗歌为何物。解放后,我们只翻译了曾经是现代派的诗人如勃洛克、马雅可夫斯基、艾吕雅、阿拉贡等的诗作,而这些作品已经不是现代派诗歌。这就给人一个假象,仿佛现代派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不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现代派一度沉寂,没有什么主将显赫于诗坛。但是,五十年代以后,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现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诗歌大致经历了二十年代萌生(以李金发为代表)、三十年代成熟(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四十年代拓展(以“九叶诗人”为代表)的发展历程。对于这个历程,过去已有同志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本文则拟更换角度,着重从不同阶段的现代派诗歌中...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派神话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近年来,中国神话研究热的喜人景象已经出现于我国学术舞台,值此神话研究向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疾劲探拓之际。一九八二年底和一九八三年初的神话论坛上在神话界说方面出现了一个全新理论——为明确起见,我们不妨称其为“现代派神话论”(以下简称“现代派”)。“现代派”的倡导者首推我国著名的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为讨论之方便起见,有必要对“现代派”理论的萌生、酝酿、形成过程做简略回顾,以期举目视听。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现代派小说的出现,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是现实生活要求文学作多视角、多层次审美反映的结果。现代派小说的创作大体经历了从意识流手法的借鉴、荒诞派技巧的运用到各种现代派表现方法的全面实验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已明显呈现出由驳杂纷呈到精华留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现代派在1980年代的中国,在接受上存在着两极现象:一方面是理论阐释上的诸多限制;另一方面通过读者的广泛阅读,现代派实际上已经深入人心,早已跳开了理论阐释上的限制。这样一种复杂情况,在外国文学选本的编纂中有集中呈现。虽然编选者意欲通过选本的前言、后记之类介绍文字设定读者阅读接受的方向,但事实上随着阅读接受语境的变化,必将导致阅读接受上的偏移现象产生,现代派正是在这种阅读接受上的偏移中逐渐站稳脚跟并获得广泛认同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白先勇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小说艺术家。在“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的交点上,白先勇以其深厚的文学根底、出众的艺术才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领悟建起了一座瑰丽的艺术殿堂。也许我们并非一定要称他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①但他的小说创作无疑确立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坚实地位。 白先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现代派文学盛行之时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一开始便受到现代派的影响。早期作品主观色彩浓郁,多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少见对现实生活作客观冷静的描写,大都以青春和性爱作为小说的贯穿线索。…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观照杜运通30年代现代派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是以心理分析小说派(有人称“新感觉派”)和现代诗派为标帜的。以往的研究者多把审美的目光投射到心理分析小说派上,而现代诗派却遭到了不应有的冷遇。正因为如此,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20.
亨利克·易卜生,作为“现代戏剧之父”,以其创作的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全新的现实主义表现艺术,开启了欧洲现代戏剧史的新时代,他于19世纪70、80年代创作的,以《玩偶之家》为突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对世界各国包括远在东方的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半个世纪后,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年仅23岁的曹禺发表了他的杰作《雷雨》,这部剧作以其刺向旧世界的无情锋芒和巨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力量,成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